禅-心的效能训练(doc87)-管理培训(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现代人而言,达摩秘付 的四个行门,是提升个人精神生活的锦囊。 它引导人们彻底检讨生活的状况、苦乐的根源、成败的关键。 它能安服内心不平的情结,引发达观的态度,面对自己的人生。 它能给人一套实现的方法,训练自己有足够的智慧勘破无知和种种引诱,有足够的定力克服困难,而获得圆满成功的人生。 它能给你清静的态度和意识,以冷静的眼光,看出生命的究竟和价值体系,使你活得有目标,有意义。 达摩四行的简要含义是: 报怨行:要从因果现象中培养通达事理和勇于承担的气度。 随缘行:要把握现有的生活因素,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 称法行:要建立一套正确的生活规范和习 惯,俾能创造幸福人生。 无所求行:要以恬淡的态度,开拓宽阔的心理生活空间。 这四个行动策略,不但能促进现代人身心健康,缔造成功的人生,同时也是自我实现、令自己丰足自在的光明之路。 兹分别就社会适应的角度加以阐明。 通达与承担 生活的第一个策略就是报怨行。 意思是人不能回避辛苦,更不能拈轻怕重,只顾享受而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 14 页 共 87 页 ] 不解决生活的难题。 因为规避会使人堕落,怕苦只会徒增困扰。 任何痛苦都有它的原因,不可以怨天尤人,而要找出原因,无怨无悔地接受它。 达摩说: 甘心忍受, 都无怨诉。 怨天尤人的人,不知检讨自己的过错。 他把错误推给别 人,推给社会,推给环境和命运;他埋怨别人或怪自己命苦,既不肯承担、检讨改进,又满腹牢骚。 这会导致精神生活的崩溃。 心理咨询专家有一个共同的发现:人格异常者与生活环境发生冲突时,总觉得别人或环境是错的。 因此,人格异常的人往往不够负责,不肯忍受痛苦而反省和检讨,这使他更陷入困境。 此心生时,与理相应 生活是不可能处处顺心的,如果你没认识到所有的困境都有它的原因,不愿意忍受或承担得久一些,让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和觉察能力去分析问题,那么问题就永远不可能解决。 当然,问题也不可能自己走开,那就会有更多的痛苦。 因此,每一个人 都要学习接受痛苦,忍受它,承担它,并设法解决。 达摩说: 逢苦不忧,何以故。 识达本故。 此心生时,与理相应; 体怨进道,是故说报怨行。 达摩对于意识活动的了解,实在很令现代心理学家感到敬佩。 他说的这段话,如果把它译为通畅的语体文就是:你怎么才能逢苦不忧呢。 那就是要承担它、忍受它、思考它,并设法找出答案。 你一旦有这样的心理向度,凡事就能与理性相契合。 人只要能体会怨恨的来源,避免错误,勇于改进,就是心智成长之道了。 报怨行主要的目的,是要人凡事反求诸己,遇到苦难要想着:是我过去的错误和造业,才导致现在受苦报。 心里 一有这样的念头,就能逆来顺受,而且比较能平心静气地承担它,思考解决它。 故云: 今虽无犯, 是我宿殃, 恶业果熟。 另一方面,人若能用果报的向度看自己的不幸,对眼前无法克服的灾难或遭遇,就能坦然包容,容易释怀。 佛家在生活中强调因果,这因果是可以异时而熟的。 也就是说,所造之业,有些是隔世才产生果报的。 因此,深信因果的禅者,不但知道清醒地生活,用慈悲喜舍待人处世,避免再造苦业,同时还知道时时明白事理,以求解除障碍,设法解决种种问题。 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 15 页 共 87 页 ] 有许多人用消极的观念看待报怨行,他们以为只要把不如意和不幸的事看作是果报,而予以 承担就行了。 事实上,报怨行还有一层积极的意义,那就是明因果,肯承担受苦,并从中发慧,设法解决问题。 明因果以长智慧 从心理学观点看,选择现在受苦,是希望问题能得到解决(解脱)。 也就是说,今天的承担受苦,正是为明日进步和幸福铺路。 此时把因果弄清楚,正是下一步解答问题的智慧和力量。 明因果使一个人增长智慧;也是防范行为逾矩、避免导致失败的最佳方法。 谈到这里,就不免想起禅宗典籍的一则故事:唐朝禅宗大师百丈怀海,是 “百丈禅规 ”的创立者。 他说法时,经常有一位老人前来听法。 有一天,百丈说法结束下堂,老人徘徊不去。 百丈问 他是谁,他说: “我不是人而是一只狐狸,在过去迦叶佛时,曾是此山的住持,因为有人问我,大修行的人,是否还会落于因果。 我说,不落因果,从此堕入狐狸身。 现在请和尚开示,好让我能解脱野狐身。 ” 于是,老人问道: “大修行的人是否还落因果。 ” 百丈禅师答说: “不昧因果,不是不堕因果。 ” 老人言下大悟,作礼说: “我已脱离野狐身,住在山后,乞请老和尚以亡僧之仪为我埋葬。 ”后来,百丈领着大众,到山后岩下,以杖挑出一死野狐,以僧礼予以火化。 这一则故事是非常完美的公案,它是用象征式语言表达的。 整个公案似乎就在说明, 如果你认为可以不堕因果,你就可以肆无忌惮,那就会失去智慧,从而迷失堕落,像一头野狐一样。 唯有念念分明、明白因果的人,才能得到解脱,成就正等正觉,显现自性中的智慧。 中国人的观念中,野狐是狡猾的、兽性的;人如果失去明察因果,就会使自己陷入愚昧的兽性。 如果不愿意从因果关系中检讨自己的生活、家庭、事业和精神生活的状况,他就不可能成长和幸福。 从佛经中我们得到一个很重要的观念:自己的所作所为正是你的精神状况。 它不但决定往后的人生,同时这种精神的品质,也塑造了下一个 “生命之旅 ”的种子。 依《西藏度亡经》所述,人在濒临死亡 时,称为临死中阴身,这时所面对的境界,正是自己一生中精神生活的弱点,使亡魂在这时候几乎无法开脱自己所布下的天罗地网,种种诱惑和享受,各类胁迫和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 16 页 共 87 页 ] 激怒,都足以使具有某种精神性质(业力)的亡魂,走向他应有的果报。 我们能回到当一个人就很难得了。 至于那些业报则是我身为人的代价,必须接纳,从而把业转动成为善良的慈悲至活得不自在的人正在急剧增加。 精神生活是共业 从心理咨询与辅导中,不难发现现代人精神生活困扰的主要现象可归纳为: 生活缺乏创意,心灵失去自由。 一般人在机械式的上班生活中,体验不出活泼的生活情趣。 因此,创意 的人际关系消失,人的相处和互动缺乏温馨和喜乐,甚至产生冷漠与冲突。 贪婪和物化的生活,严重地折磨现代人的精神。 人们因为贪得无厌,不停地向外追寻名利,造成严重的匮乏感和饥饿感。 这是精神生活赤贫和不快乐的主要原因。 在价值观念上,现代人完全建立在比较和竞争上。 大家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打败对方或超越对手上,普遍相信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赞美和肯定。 这样的生活态度,导致精神生活的严重失调:竞争产生对立,忙碌带来紧张,赢得别人的赞美却迷失了自己。 颓废和脆弱是年轻一代普遍现象。 他们失去多方面生活历练的机会,许多人 无法体会承担、负责、爱人的生活经验。 他们充其量只不过从书本中学到一些知性化的知识。 他们似乎知道很多,但是一旦投入滚滚的红尘之中,却又脆弱得禁不起挫败和挑战,而产生严重的心理防卫机转,甚至产生心理适应上的困难。 缺乏对生命的统整向度,看不出生命的意义和希望。 缺乏宗教的生活和情操,把整个人生界定于操作性的行为反应,使自己觉得无根和空虚,从而导致精神生活的堕落和无助。 现代人面临的精神生活困境,也许可以从心理学和精神医学中得到纾解或治疗。 但是这两种对治方法都是治标的,有时连治标都无法令人满意。 精神生活是文化的问题 ,就佛教的观点而言,那是一种共业。 因此,它必须透过教育,透过净化和启迪,透过个人与社会的苏醒,才能展现活泼悦乐的面貌。 随缘实现人生 生命是一个缘生的历程。 有过去的因,还得有现在的缘才能成立一切现象。 因是种子,缘是环境;有因而无缘,种子无从发展成丰硕的果实来。 人生就是一个因缘不断互动的过程,缘一错过就不再出现。 所以生活的第二个策略就是随缘。 人生不能空等待 随缘表示不可以在生活历程中裹足不前。 生活是现成的,环境际遇是不能挑剔等待的。 待机而动往往是虚掷光阴,蹉跎岁月。 生活必须是随缘成长,随缘实现的;任何 等待都在破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 17 页 共 87 页 ] 坏生的成长和完整性。 有一位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来晤谈生涯规划的问题。 他叙述自己的境况时说: “我在等服兵役,所以每天都待在家里,心里很闷、很无聊。 ”我看得出来他正在蹉跎岁月,正犯了不随缘的毛病。 于是问他: “为什么不去找一份工作。 它既能解除你的无聊,而且可以获得一些生活与工作的体验。 ” 他回答说: “那些都是临时性的工作,我不喜欢。 我希望等服完兵役后,再找固定的工作,或比较适合我兴趣的工作。 ” 他好像很有理由,很执著的样子。 于是我为他解释道: “此刻就是你找临时工作的时候,你不随缘接受这个事实 ,那你就得为自己的等待,付出无聊和痛苦的代价。 ” 他迟疑了一下说: “短短的几个月,又有谁肯雇我呢。 ”我说: “正因为是短短的几个月,你无须考虑太多,有许多正当的临时工作可以去尝试。 只要你不怕苦,我相信许多工作正等着你。 ” 人生是不能等待的,随时随地都要随着因缘际遇锻炼自己、提升自己。 顺逆成败,都能随缘得到新的经验和成长,那才是正确的生活态度。 禅宗第三祖僧灿大师说: 至道无难, 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 洞然明白。 随缘成长,随缘教学 随缘绝对不是随波逐流,而是随缘不断增长智能,丰足自我。 已故的美国科学奇才费 曼( R. P. Feyman)曾回忆他父亲如何随缘教导他观察事物的过程,他说父亲周末会带他到树间散步,讲解树林里的生态给他听。 随缘所看到的都是用以教导的素材。 看到小鸟,就教他观察小鸟在做些什么;看到树叶,叶片就是他的教材。 有一次,他要费曼想想鸟儿为什么要啄羽毛。 费曼说: “也许鸟儿飞行时把羽毛弄乱了。 ” 父亲说: “好,若是这样它刚飞过之后会啄得勤些,而且停留在地面一段时间后便不太啄了 ——你听得懂我的意思吗。 ”费曼说 “懂 ”。 后来观察的结果发现,鸟儿在落地时并未啄得勤些。 费曼的假设错了,于是父亲说 “因为虱子在咬 它。 鸟的羽毛会分泌蛋白质,虱子就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 18 页 共 87 页 ] 是吃这种蛋白质的薄片维生。 ”他进一步解释说, “虱子的足部又有一种蜡质,一种更小的虱子就吃这个,它们吃下去后,消化不完全,排出一种糖类,细菌就靠这个滋长。 ” 最后他说: “所以你知道啦。 哪里有食物来源,哪里就有某种形态的生物赖以维生。 ” 费曼所受的教育是随机教学,是一种随缘的思考、学习和心智成长。 他在科学上能有卓越的成就不是没有原因的。 在我们的社会里,父母亲对子女的教育并非不关心,而是观念有了偏差。 父母教给孩子的都是目标和欲望。 许多父母为孩子买一整套的伟人传记,希望他向伟人看齐 ,却很少从生活教育和身教的示范中,随机教给孩子正确的观念、思考方法和为人处世的道理。 伟人的典范是遥远的,随机教学的心智成长才是切实有效的。 随缘又表示能随自己的本质自我肯定。 我曾看过一篇报道一位女歌唱家成功的故事:有一位老先生在听完女歌手的演唱后,来到后台告诉她: “你有演唱的天赋,但照现在情况继续下去,你不会成功。 ” 女歌手很讶异地说: “为什么。 ” 老先生说: “不瞒你说,你长得有些暴牙,所以你在歌唱时一直想要掩饰它,嘴巴不禁要合起来。 你要听我说,暴牙并没有什么不好,相反的它正是你的特色。 好好照你的暴牙去唱,才能唱出你最好的歌声。 ” 这位女歌手就因为这位长辈的指点,在歌唱上脱胎换骨,成为成功的歌手。 随缘也表示自己可以依不同的能力和兴趣,得到不同的成功和成就感。 我们的社会,潜藏着一种刻板的错误观念,大家只一味要进大学,得高学位。 似乎只有会念书、学业成绩好的人才算成功幸福。 这样的观念,导致许多青少年,空有其他能力,而得不到鼓励,使得智育以外有着极高禀赋的孩子反而造成压抑。 我们缺乏随缘鼓励孩子,依其个性和能力去实现人生的观念,以致大家拼命挤高考的狭门。 我们必须认清,成绩好未必就是幸福的保证。 只要孩子肯干上进, 一样有成功幸福的人生。 若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许多在事业上很成功的人,他们过去在校成绩未必很好;在生活上过得愉悦自在的人,未必拥有高学历。 只要你能认清这一点,你就会肯定一个事实:真正的成功和幸福是人能接纳自己和肯定自己。 禅家有一首诗说: 不求名利不求荣, 只么随缘度此生, 一个幻躯能几日, 为他闲事长无明。 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 19 页 共 87 页 ] 这是说要随缘而生,随缘自我肯定、自我成长。 千万不要与别人比较,那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烦恼(闲事)。 最切实的方法是,把握自己,努力成长。 结缘: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随缘也表示我们还要懂得结缘,因为结了善缘 之后又可以随缘增长。 什么是结缘呢。 那就是培养成功、幸福及成长的机会和环境。 这包括: 培养人缘。 改善环境。 充实自己。 把握机会。 注意培养你的人缘,有好的人际关系适应能力,成事的机会就会大大地增加,情感生活也比较丰富,它对健康的人生有很大的帮助。 人缘是建立在相互摄受上;佛法所谓四摄事:布施、爱语、利行和同事,就是培养人缘的最佳方法。 布施是指关心别人,能为别人多做服务。 对企业家而言,能多为顾客服务,企业就能经营得好。 对教师而言,能给予学生教育爱,教育就会成功,自己也觉得欢喜。 对父母而言,能随时注意子女心智 成长的需要,多给他鼓励和帮助,孩子就会有健康的人格。 所以说布施是成功的缘,是幸福的缘。 在与别人意见沟通上如果没有障碍,就会投缘,容易合作而有默契。 好的沟通就是爱语,它能结合大家的智慧以成事,能融合家人的情感为温暖,能令自己与别人和谐相处,这就是福慧增长的缘。 利行的意思是帮助别人成功。 一个有爱心的人,不但能给自己成功的机会和方便,同时也能给别人机会和方便,这就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