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食品药品监管规划(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成以信息系统、平台系统、服务系统为主要内容的食品安全信息体系,多渠道、全方位采集、汇总、分析、评价食品安全信息,定期向社会发布食品安全信用信息,供社会各界随时查阅食品安全信用状况和产品质量信息。 建立完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 制订实施《杭州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建立我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运行机制,构建由各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具 体负责,并依法组织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3 页 共 28 页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查处的框架,从而做到信息传递及时,上下指挥通畅,确保在突发重大事故中的医疗保障、技术保障、物资保障、救助措施、事故查处和责任追究的及时到位。 牵头组织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认真贯彻落实《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和《杭州市食品放心工程三年规划( 2020- 2020)》,突出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粮、 肉、蔬菜、水果、奶制品、豆制品、水产品、酱油、食醋和儿童食品等 10 大类 重点品种,突出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和餐饮消费等重点环节, 突出农村和城郊结合部等 重点领域,加大整治力度,及时查处食品安全大案要案,依法严惩违法犯罪团伙和首恶分子,威慑违法犯罪活动。 同时,全面监督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在总结市本级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试点基础上, 2020 年完善提高, 2020 年形成规范、完善的食品安全综合评价体系。 切实抓好农村食品安全 “三网 ”建设。 不断完善市、县、乡三级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网建设,到 2020 年在全市各级政府、基层组织和监管部门中基本建立职责明确、配合协调、形成合力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网。 协调有关部门积极开展现代流通网和群众监督网建设,以实施 “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 ”为重点,加快改造和规范农村基层食品市场流通网络。 到 2020 年,在全市 149 个 乡 镇、 3440 个建制村中,每个 乡 镇建 1~ 2 家连锁超市,每个建制村建 1~ 2 家放心店;整合工商、质监、卫生等基层监督力量,建立和扩大群众监督员队伍,对食品安全实行群防群控,到2020 年群众监督网覆盖率达 100%。 到 “十一五 ”期末,全面完成农村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网、现代流通网和群众监督网建设。 加快推进食品安全地方立法进程。 从法律层次上提出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各个环节的监管要求。 针对食品安全监管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 展《杭州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或规章制定调研,推进地方立法,以填补监管法律法规的一些空白。 同时,借鉴国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4 页 共 28 页 际先进经验,综合协调有关部门逐步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积极参与食品安全标准的清理和修订工作。 (二)药品安全监管 到 “ 十一五 ” 末,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药品监管制度,完善 GMP、 GSP 认证及其跟踪检查制度,组织 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PP(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认证,推广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建设特殊药品动态监管系统,建立 我市 药品不良反应 监测 机构 ,完善 报告机 制,实现医疗机构药品使用规范化管理。 继续实施规范认证管理制度。 加强药品源头监管,推进 GMP、GSP 认证,建立完善跟踪检查制度,认证面及认证后年跟踪检查率均达100%。 推 进 医用氧、中药饮片企业 GMP 认证,提高其质量水平。 推进 GAP认证,建成 GAP 基地 1~ 2 家。 推行 GPP 认证和《医疗机构制剂配制监督管理办法》,保证制剂配制质量。 全面推行药品分类管理制度。 按照国家局的总体部署,积极推进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在 2020 年前达到分类管理的要求。 加强药品流通领域的监督检查,强化处方药销售监管,规范 非处方药管理。 继续实施零售药店分级评定,加强驻店药师日常监管。 推行执业药师制度,加强继续教育,提高药师和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素质。 切实加强 特殊药品监管。 建立完善特殊药品的各项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市县两级药监机构监督管理作用,构建特殊药品的电脑网络监控系统。 重点加强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和疫苗保管、使用的监管, 着重做好县以下基层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的特殊药品购入、使用和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格执行特殊药品资格审定、购用审批等基本规定,严防特殊药品流入非法渠道。 着力推进药品使用规范管理。 全面贯彻 《杭州市医疗 机构药品质量管理办法》 ( 市政府 222 号令 ),有针对性地组织医疗机构药品质量专项检查,切实加强医疗机构药品质量安全监管。 配合卫生部门,加强临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5 页 共 28 页 床合理用药的宣传、教育、管理和监督,规范用药行为,提高医药卫生专业人员在处方和配方环节上的合理用药水平。 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体系。 建立杭州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中心 , 实现 机构、编制、经费 “ 三独立 ” , 在各 区县 (市 )局分别 设立分中心,加强全市 药品不良反应 报告网络建设,扩大网络覆盖面,进一步完善监测体系。 加强宣传、教育与培训,普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知识,提高药品生产、 经营和使用单位、广大群众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知程度 ,保证病例报告的数量和质量。 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分析、评价、确认、信息通报、控制、处理等配套制度,实现病例报告和信息反馈的双向交流。 强化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责任,加强监测和预警, 建立及时处置重大药品安全事故 的有效运作机制。 积极探索药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 巩固前期规范认证、市场稽查成果,以 “ 监管有序、监督有效 ” 为原则,进一步完善药品安全监管制度,在强化日常监管的同时,以推进企业诚信建设为抓手,努力构建药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 将事前认证与事后跟踪检查相结合,改 进和完善监管方式,继续试行和推广 “ 巡查 ” 和 “ 飞检 ” 制度,对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实施常态性、即时性、动态性检查,有效杜绝形式主义和作假应付行为;将行政监督与技术监督相结合,加大执法装备与仪器设备的投入力度,提高 监管 技术水平 , 重点解决 监管质量 问题。 (三)医疗器械安全监管 在 “ 十一五 ” 期间,积极推行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 GMP、 GSP 认证,使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 90%以上,建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机构和运作体系,实现对医疗机构医疗器械采购、保养、维修、使用、报废的有效监管。 突出医疗器械源头监管。 坚持 重点监管产品监控和薄弱企业、薄弱产品监管并重的原则,突出高风险医疗器械和社会关注产品的监督检查和跟踪检查,加大检查范围和频率。 对生产企业实施分级分类管理,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6 页 共 28 页 逐步推进医疗器械生产企业 GMP 认证工作,保证医疗器械产品质量。 加强医疗器械流通监管。 积极推进医疗器械经营企业 GSP 认证,建立健全日常监管档案,进一步加大外科植入物、诊断试剂、特殊验配医疗器械的采购、经营情况的监管力度,规范医疗器械市场秩序。 强化医疗器械使用监管。 以贯彻《杭州市医疗机构医疗器械使用监督管理意见》为契机,以加强高风险医疗器械使用监管 为重点,全面开展医疗机构医疗器械使用行为专项检查,加强植入介入材料、医疗设备、诊断试剂等医疗器械采购、保管、使用情况监管,推进医疗器械使用管理规范,确保人民群众用械安全。 加快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体系建设。 建立杭州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中心(与杭州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合署),以医疗机构为主体,将监测网络向生产、经营企业延伸, 完善组织机构, 加强业务培训,扩大监测范围,提高收集、评价水平。 建立完善医疗器械日常监管工作机制。 建立医疗器械日常监管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市县联动的工作机制,整合监管优势,发 挥整体合力,充实 监管力量,加强人员培训, 提高医疗器械监管水平。 加强市级医疗器械检测机构建设,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检测水平,扩展检验项目和检验范围,加大产品抽检力度。 (四)保健品化妆品安全监管 到 “ 十一五 ” 末,基本建立保健品化妆品安全综合监督和组织协调机制,建立保健食品广告监测制度。 建立保健品化妆品安全监管机制。 积极探索组织协调、综合监督的新方法、新途径,把宏观管理和具体监管结合起来,进一步明确分工,增强监管合力,逐步形成职责清晰、运转高效、相互配合的监管模式。 组织协调保健品化妆品市场整治。 认真履 行组织协调职能, 加大市场整顿、清理力度,有效净化保健食品化妆品市场环境,加大对添加违禁药品问题突出的减肥、辅助降血糖、抗疲劳及改善睡眠等产品的监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7 页 共 28 页 测。 建立完善社会监督举报机制。 建立保健食品广告监测体系。 构建较为完善的保健品广告监测网络,加强对重点新闻媒体、重点内容的广告监测。 组织开展对保健食品广告的联合执法大检查,加大违法广告的治理力度,重点对保健食品宣传药用功能,以 “ 最新、最优 ” 等绝对化的语言夸大功效等违法行为进行专项整治,规范保健食品广告发布行为。 (五)药品医疗器械市场整治 在 “ 十一五 ” 期间,建立 完善稽查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广告监测制度,加大打假治劣力度,强化农村药械市场监管,保持杭州药械市场良好秩序,确保人民群众用药用械安全有效。 深入开展打假治劣工作。 以药品、医疗器械质量安全为主题,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医疗器械的违法犯罪行为。 完善稽查无休日、稽查快速反应和联合打假协作机制,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控力度,打点端窝,彻底消除隐患。 加大打击非法收购药品和邮售假药的违法行为力度,加强监控,保持严防高压态势。 集中力量坚决查处涉及面广、影响较大、群众反映强烈的制售假冒伪劣药品、医疗器械 大案要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