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实施体会六则(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实施好民法典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实施好民法典是提高我们党治国理政水平的必然要求。 第二,加强民事立法相关工作。 民法典颁布实施,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解决了民事法治建设的所有问题,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探索,还需要不断配套、补充、细化。 要发挥法律解释的作用,及时明确法律 规定含义和适用法律依据,保持民法典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统一。 第三,加强民法典执法司法活动。 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是维护民法典权威的有效手段。 各级政府要以保证民法典有效实施为重要抓手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把民法典作为行政决策、行政管理、行政监督的重要标尺,不得违背法律法规随意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增加其义务的决定。 第四,加强民法典普法工作。 民法典共 7 编 1260 条、 10 万多字,是我国法律体系中条文最多、体量最大、编章结构最复杂的一部法律。 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 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要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将其作为 “ 十四五 ” 时期普法工作的重点来抓,引导群众认识到民法典既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也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循的规范,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 要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对青少年民法典教育。 第五,加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理论研究。 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足我国国情和实际,加强对民事法律制度的理论研究,尽快构建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理论体系 和话语体系,为有效实施民法典、发展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提供理论支撑。 (篇四) 5 月 28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 “ 法典 ” 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 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 ,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 民法典调整规范的是自然人、法人等民事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涵盖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