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集团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制度规定doc-风险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和全面性。 集团公司所属各级企业应根据集团公司制订的风险分类总目录,结合业务实际,进一步细化完善本单位的风险分类子目录。 风险分类目录可作为开展风险评估工作的基础,并应根据具体风险评估结果动态调整,不断改进完善。 第二十二条 企业应结合日常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持续地收集与本企业风险和风险管理相关的内部、外部初始信息,包括历史数据、未来预测以及本企业和国内外相关企业发生的风险损失事件案例等,建立和完善风险信息库,对风险信息进行动态管理。 内部信息收集渠道包括发展规划、项目前期、预算计划、财务会计、 经济活动分析、工作 调研 等方面的资料,以及各类工作简报、 内部刊物 、动态信息和办公 网络等。 外部信息收集渠道包括 行业协会组织、社会中介机构、业务往来单位、网络媒体 和 有关监管部门 ,以及 市场调查、来信来访 等方面的资料 等。 第二十三条 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方式对 风险初始信息 进行整理、汇总、统计、分析和存档,提高信息的有用性。 应将风险初始信息收集的职责分工落实到各有关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建立健全部门间风险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 第二十四条 企业应以收集的风险初始信息为基础,结合对各 项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的分析,开展风险识别和评估。 第二十五条 开展风险识别,应查找企业各项重要经营活动以及重要管理、业务流程中有无风险,有哪些风险。 通过风险识别,应确定风险的来源、主要影响因素,风险发生后的影响对象与范围、风险发生的可能表现形式等。 第二十六条 风险评估包括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两方面的工作。 开展 风险分析,应对识别出的风险及其特征进行明确的定义,分析和描述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发生的条件。 开展风险评价,主要是研究判断风险对企业实现经营发展目标的影响程度。 应根据风险类型特点和风险管理实际需要,合理选择定性和定量评估方法。 第二十七条 企业应根据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和对经营发展目标影响程度的大小,区分重大风险、重要风险、中等风险和低风险 4个等级(参见附件 )。 风险评估过程中,应针对具体风险,结合相关经营发展 目标,制订适用的重大、重要、中等和低等 4级风险的定性或定量评估标准。 在评估多项具体风险时,应对各项具体 风险进行比较,确定关注重点和管理优先顺序。 第二十八条 风险评估过程中, 应对各具体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便发现各具体风险之间的抵消、叠加和正负相关性等组合效应,从风险策略上对风险进行统一集中管理。 第二十九条 企业应采取定期和日常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风险评估。 定期评估由风险管理部门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实施,形成风险评估报告。 开展定期评估,应根据需要成立跨部门的风险评估小组,提高风险评估的协同性和评估工作质量。 日常评估由各职能部门结合战略规划、设计审查、预算制订、经济活动分析、安全性评价、危险源辨识、工程质量监督等业务工作进行,评估结果应体现在有关专业报告中,并提供给风险管理部门共享。 第三十条 风险评估应由企业自行组织实施,必要时也可聘请有资质、信誉好、风险管理专业能力强的咨询机构协助实施。 第四章 风险应对 第三十一条 企业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统一确定风险偏好(即愿意承担哪些风险,承担多大风险)和风险承受度(即根据风险与收益的关系,针对具体风险明确风险的最低限度和不能超过的最高限度)。 确定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度,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风险与收益的平衡,既要防止片面追求收益而忽视风险,又要防止单纯为规避风险而放弃发展机遇。 第三十二条 企业应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度,权衡风险与收益,合理确定各类各级风险的应对策略。 第三十三条 针对低风险,一般可由各职能部门通过现有制度与流程加以有效控制,不增加额外控制,但风险事件实际发生后应及时进行分析总结,并将分析结果报风险管理部门备案。 第三十四条 针对中等风险,各职能部门应对现有制度与流程进行评估,查找差距与不足,补充完善控制措施,设定预警指标,跟踪分析发展趋势,并将分析结果及时报风险管理部门备案。 第三十五条 针对重要和重大风险, 应根据需要在企业整体层面上加以应对。 一般应由相关职能部门会同风险管理 部门共同研究提出风险应对方案,内容主要包括风险应对具体目标,所需的组织领导和职责分工,所涉及的管理及业务流程,所需的条件和资源,量化的风险预警线,细化的分级控制措施,相关工作的进度安排,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