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制造工艺流程(ppt97)-生产制度表格(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F(49%):HNO3(65%):CH3COOH(100%)=2:15:5 Si KOH(3%~50%)各向异向 Si NH4OH:H2O2(30%):H2O=1:1:5 HF(49%):H2O=1:100 Ti ,Co HF(49%):NH4F(40%)=1:10 TiSi2 CVD化學气相沉積 是利用热能、电浆放电或紫外光照射等化学反应的方式,在反应器内将反应物(通常为气体)生成固态的生成物,并在晶片表面沉积形成稳定固态薄膜( film)的一种沉积技术。 CVD技术是半导体 IC制程中运用极为广泛的薄膜形成方法,如介电材料( dielectrics)、导体或半导体等薄膜材料几乎都能用 CVD技术完成。 化學气相沉積 CVD 气体 气体 化 学 气 相 沉 积 技 术 常用的 CVD技術有: (1)「常壓化學气相沈積( APCVD)」; (2)「低壓化學气相沈積( LPCVD)」; (3)「電漿輔助化學气相沈積( PECVD)」 较为常见的 CVD薄膜包括有: ■ 二气化硅(通常直接称为氧化层) ■ 氮化硅 ■ 多晶硅 ■ 耐火金属与这类金属之其硅化物 物理气相沈積( PVD) 主要是一种物理制程而非化学制程。 此技术一般使用氩等钝气,藉由在高真空中将氩离子加速以撞击溅镀靶材后,可将靶材原子一个个溅击出来,并使被溅击出来的材质(通常为铝、钛或其合金)如雪片般沉积在晶圆表面。 PVD以真空、測射、离子化或离子束等方法使純金屬揮發,与碳化氫、氮气等气體作用,加熱至 400~ 600℃ (約 1~ 3小時)後,蒸鍍碳化物、氮化物、氧化物及硼化物等 1~10μ m厚之微細粒狀薄膜, PVD可分為三种技術: (1)蒸鍍( Evaporation); (2)分子束磊晶成長( Molecular Beam Epitaxy; MBE); (3)濺鍍( Sputter) 解 离 金 属 电 浆(淘气鬼)物 理 气 相 沉 积 技 术 • 解离金属电浆是最近发展出来的物理气相沉积技术,它是在目标区与晶圆之间,利用电浆,针对从目标区溅击出来的金属原子,在其到达晶圆之前,加以离子化。 离子化这些金属原子的目的是,让这些原子带有电价,进而使其行进方向受到控制,让这些原子得以垂直的方向往晶圆行进,就像电浆蚀刻及化学气相沉积制程。 这样做可以让这些金属原子针对极窄、极深的结构进行沟填,以形成极均匀的表层,尤其是在最底层的部份。 离子植入( Ion Implant) • 离子植入技术可将掺质以离子型态植入半导体组件的特定区域上,以获得精确的电子特性。 这些离子必须先被加速至具有足够能量与速度,以穿透(植入)薄膜,到达预定的植入深度。 离子植入制程可对植入区内的掺质浓度加以精密控制。 基本上,此掺质浓度(剂量)系由离子束电流(离子束内之总离子数)与扫瞄率(晶圆通过离子束之次数)来控制,而离子植入之深度则由离子束能量之大小来决定。 化 学 机 械 研 磨 技 术 • 化学机械研磨技术(化学机器磨光, CMP)兼具有研磨性物质的 机械式研磨 与酸碱溶液的 化学式研磨两种作用,可以使晶圆表面达到全面性的平坦化,以利后续薄膜沉积之进行。 在 CMP制程的硬设备中,研磨头被用来将晶圆压在研磨垫上并带动晶圆旋转,至于研磨垫则以相反的方向旋转。 在进行研磨时,由研磨颗粒所构成的研浆会被置于晶圆与研磨垫间。 影响 CMP制程的变量包括有:研磨头所施的压力与晶圆的平坦度、晶圆与研磨垫的旋转速度、研浆与研磨颗粒的化学成份、温度、以及研磨垫的材质与磨损性等等。 制 程 监 控 量测芯片内次微米电路之微距,以确保制程之正确性。 一般而言,只有在微影图案(照相平版印刷的 patterning)与后续之蚀刻制程执行后,才会进行微距的量测。 光罩检测( Retical检查) • 光罩是高精密度的石英平板,是用来制作晶圆上电子电路图像,以利集成电路的制作。 光罩必须是完美无缺,才能呈现完整的电路图像,否则不完整的图像会被复制到晶圆上。 光罩检测机台则是结合影像扫描技术与先进的影像处理技术,捕捉图像上的缺失。 当晶圆从一个制程往下个制程进行时,图案晶圆检测系统可用来检测出晶圆上是否有瑕疵包括有微尘粒子、断线、短路、以及其它各式各样的问题。 此外,对已印有电路图案的图案晶圆成品而言,则需要进行深次微米范围之瑕疵检测。 一般来说,图案晶圆检测系统系以白光或雷射光来照射晶圆表面。 再由一或多组侦测器接收自晶圆表面绕射出来的光线,并将该影像交由高功能软件进行底层图案消除,以辨识并发现瑕疵。 铜制程技术 在传统铝金属导线无法突破瓶颈之情况下,经过多年的研究发展,铜导线已经开始成为半导体材料的主流, 由于铜的电阻值比铝还小,因此可在较小的面积上承载较大的电流, 让厂商得以生产速度更快、电路更密集,且效能可提升约 3040%的芯片。 亦由于铜的抗电子迁移(电版移民)能力比铝好,因此可减轻其电移作用,提高芯片的可靠度。 在半导体制程设备供货商中,只有应用材料公司能提供完整的铜制程全方位解决方案与技术,包括薄膜沉积、蚀刻、电化学电镀及化学机械研磨等。 半导体制造过程 • 後段( Back End) 后工序 构装( Packaging): IC構裝依使用材料可分為陶瓷( ceramic)及塑膠( plastic)兩種,而目前商業應用上則以塑膠構裝為主。 以塑膠構裝中打線接合為例,其步驟依序為晶片切割( die saw)、黏晶( die mount / die bond)、銲線( wire bond)、封膠( mold)、剪切 /成形( trim / form)、印字( mark)、電鍍( plating)及檢驗( inspection)等。 测试制程( Initial Test and Final Test) 1 晶片切割( Die Saw) • 晶片切割之目的為將前製程加工完成之晶圓上一顆顆之 晶粒( die)切割分離。 举例来说:以 ,每片八寸晶圆上可制作近六百颗以上的 64M微量。 欲進行晶片切割,首先必須進行 晶圓黏片,而後再送至晶片切割機上進行切割。 切割完後之晶粒井然有序排列於膠帶上,而框架的支撐避免了 膠帶的皺摺與晶粒之相互碰撞。 2黏晶( Die Bond) 黏晶之目的乃將一顆顆之晶粒置於導線架上並以銀膠( epoxy)黏著固定。 黏晶完成後之導線架則經由傳輸設 備送至彈匣( magazine)內,以送至下一製程進行銲線。 3銲線( Wire Bond) IC構裝製程( Packaging)則是利用塑膠或陶瓷包裝晶粒與配線以成積體電路( Integrated Circuit;簡稱 IC),此製程的目的是為了製造出所生產的電路的保護層,避免電路受到機械性刮傷或是高溫破壞。 最後整個積體電路的周圍會 向外拉出腳架( Pin),稱之為打線,作為與外界電路板連接之用。 4封膠( Mold) 封膠之主要目的為防止濕氣由外部侵入、以機械方式支 持導線、內部產生熱量之去除及提供能夠手持之形體。 其過程為將導線架置於框架上並預熱,再將框架置於壓模機上的構裝模上,再以樹脂充填並待硬化。 5剪切 /成形( Trim /Form) • 剪切之目的為將導線架上構裝完成之晶粒獨立分開,並 把不需要的連接用材料及部份凸出之樹脂切除( dejunk)。 成形之目的則是將外引腳壓成各種預先設計好之形狀 ,以便於裝置於電路版上使用。 剪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