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管理系列(doc12)-成本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32,083247。 3)。 然而 ABC法给出了公正地结果。 作业成本发生的最大数额是客户 B,他是最慢的付款者。 客户 C,及时地付款,没有这项作业,因而也就没有成本分配。 ABC 突出了客户 B是组织中成本消耗最高的一位客户。 这使管理者采取适当的行动,要么改进客户 B 的付款进度,要么以另一种方式予以处罚。 现在,我们检查一下作业发行信用单据。 我们假定每个信用单据作为客户返回的结果。 所以,合适的作业动因是 “返回的单据数 ”( 另一个可的动因是信用单据数,但我们要把成本分配到产品,而由返回的产品数据比较容易取得。 这种考虑,在实际的 ABC 实施中大多这么做)。 “返回的单据数 ”动因的数量如下表 7。 表 7:作业动因 “返回的单据数 ” 成本对象 数量 客户 A — 产品 Ⅰ 700 — 产品 Ⅱ 20 客户 B — 产品 Ⅰ 1,600 — 产品 Ⅱ 50 客户 C — 产品 Ⅱ 30 注: “返回单据数 ”是作为多维成本动因看待的。 因为在动因和成本对象的一个以上维数(客户和产品)之间存在关系。 多维成本动因的 成本分配如下图 8。 图 8:客户成本 ——多维成本动因 从这个作业,你可以明白,成本被分配至成本对象维数的不同组合。 一些作业只被分配到产品,而没有到客户或分销渠道;另外一些则被分配到客户或渠道;一些可能被分配到产品,客户与 渠道;一些被分配到产品与客户,但不被分配至渠道,如此等等。 基本地,重要的是确定每个作业的可能成本动因,然后选取一个合适的成本动因。 记住,最根本的考虑是数据应该能从组织内某些来源渠道可以获取利用。 很明显,整个 ABC 方法集中关注资源的耗费方式 ——作业,而不象传统财务所表现的资源花费的形式。 这使 ABC 方法能管理成本。 ABC的重要性 自上世纪 80年代早期开始, ABC方法已遍及世界各地。 但相对地说,近些年来才被普遍接受和应用。 在我国,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在一些行业,如制造业、铁路等就有了一些应用。 如近年来,对 ABC 方法的热情十分高涨,因为在最近 30 年左右,成本构成基础已发生明显改变。 在最近 30 年里,直接成本已明显下降,而附加费用(或间接制造费用,间接成本)则明显上升(表现在技术,销售,市场营销与其它支持成本等)。 同时,产品生产 ——无论传统的制造产品或无形服务,已变得越来越复杂,面向客户服务职能的重要性也明显上升,随之在这些领域的成本也相应地上升了许多,以使维护公司处于竞争前沿地位。 图 9:附加费用(间接制造费用)持续不变的增长 作为这种变化的结果,间接费用形成组织的费用支出的主要部分, ABC 方法也已被用来作为成本分配的最稳健方式。 我国经济正在日益与国际化接轨,目前,企业对传统成本核算与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也不是很多,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企业可以更加发挥直接应用先进技术的优势,全面开展作业成本核算与管理,节约宝贵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和决策水平。 要:国内许多制造业公司已经认识到:作业成本管理不仅能为企业提供公平精确地产品成本核算和报价,更重要是为公司战略战术和日常经营都能提供决策支持。 但对作业成本核算实施问题,还不知道怎么做才好,本文提供了国内一些生产制造企业在实施与应用作业成本管理( ABCM)项目时很多已面对的问题和值得考虑的事情等诸多经验。 国内许多制造业公司已经认识到:作业成本管理不仅能为企业提供公平精确地产品成本核算,产品报价,产品组合决策,盈利分析和业绩评价,更重要是为公司战略战术和日常经营都能提供决策支持。 但对作业成本核算如 何实施问题,还不知道怎么做才好,一些人认为作业成本核算实施起来复杂烦琐,一些人不根据组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一味地建立非常明细、数量很多的作业,下文提供了国内一些生产制造企业在实施与应用作业成本管理( ABCM)项目时很多已面对的问题和值得考虑的事情等诸多经验。 作业数量 我们在北京某智能仪表公司和生物制药公司实施 ABCM项目时发现:作业数量问题常常是企业实施 ABC 系统中必须面对的第一问题。 比较滑稽可笑地是,这个问题通常由对 ABC 概念最热衷的人们所致,试图将作业建立到非常明细级别。 这会出现一个与许多作业建模相联 系的实际问题:模型计算时间很长,维护作业列表是就像一场工作上的恶梦,将作业分类以确认无效的作业变成一件非常枯燥烦琐的工作。 但比上述更为值得一提的是,增加更为明细的作业并不能给出更好的信息。 一个模型包含上千个作业时,获取有用的信息常常是很困难的。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是不行的。 总而言之,最好在定义作业之前,先考虑怎样进行作业分析,然后选择适当的明细程度。 战略分析,可能需要 20 到 30个作业就足够了(在现。作业成本管理系列(doc12)-成本管理(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