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现状趋势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企业,高科技含量较少,因而缺少发展动力和后劲。 目前常用的生产工艺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方法,加六七十年代的方法,即:水煮、水煎、水醇、醇水、浓缩等。 用这些古老的和多年一贯制的工艺生产出来的中成药,就难免 “粗 、大、黑 ”。 中成药的质量检测,大部分仍停留在感官检验、细菌检验和部分单 中国最大的管理 资源中心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5 页 共 10 页 一成分的定性检验水平上。 西药必做的定量分析、药理测试等内容,中成药却因科技水平所限而大部分未能做到。 3.创新意识弱。 不夸张地说,我国中药业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吃祖宗的老本,属今人创新的东西不多。 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收载的剂型近 40 种,除现代应用的片剂、注射剂、滴丸、胶囊剂除外,其它药物剂型几乎齐备。 而今天的药物剂型也只不过 43 种,仅比李时珍前进了一小步,无法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新需求。 在新药 的研究开发上,很多中药企业推出的三类和四类新药,只不过是在先人经典处方的基础上增加或更换几味中药而已,尽管每年上市的新药不少,但能够被消费者叫好的不多。 4.信息意识差。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市场经济也是信息经济。 在美国,很多企业都设置了 “首席信息经理 ”,其地位相当于副总裁。 由此可见信息的重要性。 然而,我国不少中药企业存在着信息不灵以及自身不大重视信息的现象。 至今没有配备电脑、没有进入互联网的企业并不鲜见,报纸只订两三份的企业也不在少数。 由于其信息渠道和种类单一,因而机遇难觅,也不能激发出由信 息而产生的联想和思路。 最终把自己封闭起来,而封闭就注定要落后。 稍稍浏览几种医药方面的报纸就能看到,企业竞相招聘销售人员、医药代表,而招聘信息人员的企业却寥寥无几。 从实际看,也鲜见哪个 中国最大的管理 资源中心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6 页 共 10 页 企业设有专门的信息人员。 5.企业人才少。 企业成败关键在人。 但统观我国中药企业,药学人才严重匮乏。 原因有三: 改革开放前,我国在医学和药学人才的培养上比例失调。 医学院校平均每个省市一至两所,而药学院校只有沈阳药学院和南京药学院两所。 历史遗留下来的药学人才匮乏状况至今尚未扭转。 改革开放后,药学院校虽增多到 30 所,但快速发展的医学和药学事业对药学人才的需求量也明显增加,且不说众多医院药房、医药管理和科研部门的需求量,单凭近两万家医药生产和批发企业便足可让药学人才供不应求。 中药企业多属小企业,对药学人才的工资、奖金、福利等待遇远不及大型药业和 “三资 ”药业,因此,正规药学院校毕业生不大愿意前往就职。 6.投资规模小。 在我国 1000 多家中药企业中,中小型企业占 96%。 很多小企业的初始投资为十几万元、几十万元、几百万元不等。 这些小企业虽有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