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所得税法新规定-财务制度表格(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的情况;《支付个人收入明细表》填写支付了 应税收入,但未达到纳税标准的纳税人的情况。 第十二条 税务机关应将扣缴义务人报送的支付个人收入情况与其同期财务报表交叉比对,发现不符的,应要求其说明情况,并依法查实处理。 第十三条 税务机关应对每个扣缴义务人建立档案,其内容包括:扣缴义务人编码、扣缴义务人名称、税务(注册)登记证号码、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地址、行业、经济类型、单位地址、邮政编码、法定代表人(单位负责人)和财务主管人员姓名及联系电话、税务登记机关、登记证照类型、发照日期、主管税务机关、应纳税所得额(按所得项 目归类汇总)、免税收入、应纳税额(按所得项目归类汇总)、纳税人数、已纳税额、应补(退)税额、减免税额、滞纳金、罚款、完税凭证号等。 第十四条 扣缴义务人档案的内容来源于: (一)扣缴义务人扣缴税款登记情况。 (二)《扣缴个人所得税报告表》和《支付个人收入明细表》。 (三)代扣代收税款凭证。 (四)社会公共部门提供的有关信息。 (五)税务机关的纳税检查情况和处罚记录。 (六)税务机关掌握的其他资料。 第四章 纳税人与扣缴义务人向税务机关双向申报制度 第十五条 纳税人与扣缴义务人向税务机关双向申报制度是指,纳税人与扣缴义务人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和税务机关依法律、行政法规所提出的要求,分别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提供的收入、纳税信息进行交叉比对、核查的一项制度。 第十六条 对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纳税人必须自行申报的,税务机关应要求其自行向主管税务机关进行纳税申报。 第十七 条 税务机关接受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纳税申报时,应对申报的时限、应税项目、适用税率、税款计算及相关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行初步审核,发现有误的,应及时要求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修正申报。 第十八条 税务机关应对双向申报的内容进行交叉比对和评估分析,从中发现问题并及时依法处理。 第五章 与社会各部门配合的协税制度 第十九条 与社会各部门配合的协税制度是指,税务机关应建立与个人收入和个人所得税征管有关的各部门的协调与配合的制度,及时掌握税源和与纳税有关的信息,共同制定和实施协税、护税措施,形成社会协税、护税网络。 第二十条 税务机关应重点加强与以下部门的协调配合:公安、检察、法院、工商、银行、文化体育、财政、劳动、房管、交通、审计、外汇管理等部门。 第二十一条 税务机关通过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着重掌握纳税人的相关收入信息。 (一)与公安部门联系,了解中国境内无住所个人出入境 情况及在中国境内的居留暂住情况,实施阻止欠税人出境制度,掌握个人购车等情况。 (二)与工商部门联系,了解纳税人登记注册的变化情况和股份制企业股东及股本变化等情况。 (三)与文化体育部门联系,掌握各种演出、比赛获奖等信息,落实演出承办单位和体育单位的代扣代缴义务等情况。 (四)与房管部门联系,了解房屋买卖、出租等情况。 (五)与交通部门联系,了解出租车、货运车以及运营等情况。 (六)与劳动部门联系,了解中国境内无住所个人的劳动就业情况。 第二十二条 税务机关应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与有关部门的相关信息共享或定期交换。 第二十三条 各级税务机关应当把大力宣传和普及个人所得税法知识、不断提高公民的依法纳税意识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结合征管工作的要求、社会关注的热点和本地征管的重点,加强与上述部门的密切配合。 制定周密的宣传工作计划,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途径、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个人所得税宣传。 第六章 加快信息化建设 第二十四条 各级税务机关应在金税工程三期的总体框架下,按照“一体化”要求和“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突出重点、分布实施,整合资源、讲究实效,加强管理、保证安全”的原则,进一步加快个人所得税征管信息化建设,以此提高个人所得税征管质量和效率。 第二十五条 按照一体化建设的要求,个人所得税与其他税种具有共性的部分,由核心业务系统统一开发软件,个人所得税个性的部分单独开发软件。 根据个人所得税特点,总局先行开发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扣缴义务人端)和基础信息管理(税务端)两个子系统。 第二十六条 代扣 代缴(扣缴义务人端)系统的要求是: (一)为扣缴义务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报税工具。 (二)可以从扣缴义务人现有的财务等软件中导入相关信息。 (三)自动计算税款,自动生成各种报表。 (四)支持多元化的申报方式。 (五)方便扣缴义务人统计、查询、打印。 (六)提供《代扣代收税款凭证》打印功能。 (七)便于税务机关接受扣缴义务人的明细扣缴申报,准确全面掌握有关基础数据资料。 第二十七条 基础信息管理系统(税务端)的要求是: (一)建立个人收入纳税一户式档案,用于汇集扣缴义务人、纳税人的基础信息、收入及纳税信息资料。 (二)传递个人两处以上取得的收入及纳税信息给征管环节。 (三)从一户式档案中筛选高收入个人、高收入行业、重点纳税人、重点扣缴义务人,并实施重点管理。 (四)通过对纳税人收入、纳税相关信息进行汇总比对,判定纳税人申报情况的真实性。 (五)通过设定各类统计指标、口径和运用统计结果,为加强个人所得税管理和完善政策提 供决策支持。 (六)建立与各部门的数据应用接口,为其他税费征收提供信息。 (七)按规定打印《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完税证明》,为纳税人提供完税依据。 第二十八条 省级税务机关应做好现有个人所得税征管软件的整合工作。 省级及以下各级税务机关原则上不应再自行开发个人所得税征管软件。 第七章 加强高收入者的重点管理 第二十九条 税务机关应将下列人员纳入重点纳税人范围:金融、保险、证券、电力、电信、石油、石化、烟草、民航、铁道、房地产、学校、医 院、城市供水供气、出版社、公路管理、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中介机构、体育俱乐部等高收入行业人员;民营经济投资者、影视明星、歌星、体育明星、模特等高收入个人;临时来华演出人员。 第三十条 各级税务机关应从下列人员中,选择一定数量的个人作为重点纳税人,实施重点管理: (一)收入较高者。 (二)知名度较高者。 (三)收入来源渠道较多者。 (四)收入项目较多者。 (五)无固定单位的自由职业者。 (六 )对税收征管影响较大者。 第三十一条 各级税务机关对重点纳税人应实行滚动动态管理办法,每年都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适时增补重点纳税人,不断扩大重点纳税人管理范围,直至实现全员全额管理。 第三十二条 税务机关应对重点纳税人按人建立专门档案,实行重点管理,随时跟踪其收入和纳税变化情况。 第三十三条 各级税务机关应充分利用建档管理掌握的重点纳税人信息,定期对重点纳税人的收入、纳税情况进行比对、评估分析,从中发现异常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堵塞管理漏洞。 第三十四条 省级(含计划单列市)税务机关应于每年 7 月底以前和次年 1 月底以前,分别将所确定的重点纳税人的半年和全年的基本情况及收入、纳税等情况,用 Excel表格的形式填写《个人所得税重点纳税人收入和纳税情况汇总表》报送国家税务总局(所得税管理司)。 第三十五条 各级税务机关应强化对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以及独立从事劳务活动的个人的个人所得税征管。 (一)积极推行个体工商户。个人所得税法新规定-财务制度表格(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