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企业所得税法学习手册(58页)-税收(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一 )管理机构、营业机构、办 事机构; (二 )农场、工厂、开采自然资源的场所; (三 )提供劳务的场所; (四 )从事建筑、安装、装配、修理、勘探等工程作业的场。 (五 )营业代理人; (六 )其他机构、场所。 第六条 本条例第五条所称营业代理人,是指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受非居民企业委托,代理从事经营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 (一 )经常代表委托人接洽采购业务,并签订购货合同,代为采购商品; (二 )与委托人签订代理协议或者合同,经常储存属于委托人的产品或者商品,并代表委托人向他 人交付其产品或者商品; (三 )有权经常代表委托人签订销货合同或者接受订货; (四 )经常代理委托人从事货物采购、销售以外的经营活动。 第七条 税法第三条所称所得,包括销售货物所得、提供劳务所得、转让财产所得、股息红利所得、利息所得、租金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接受捐赠所得和其他所得。 第八条 税法第三条第二款、第三款所称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按以下原则划分: (一 )销售货物和提供劳务的所得,按 经营活动发生地 确定; (二 )转让财产所得, 不动 产按不动产所在地确定,动产按转让动产的企业所在地 确定; (三 )股息红利所得,按分配股息、红利的企业所在地确定; (四 )利息所得,按实际负担或支付利息的企业或机构、场所所在地确定; (五 )租金所得。 按实际负担或支付租金的企业或机构、场所所在地确定; (六 )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按实际负担或支付特许权使用费的企业或机构、场所所在地确定; (七 )其他所得,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确定。 第九条 税法第三条第二款、第三款所称实际联系,是指拥有、管理、控制据以取得所 得的股权、债权、财产等。 第二章 应纳税所得额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十条 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以 权责发生制 为原则,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前款所称权责发生制,是指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均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第十一条 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有关规定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并按照本章的企业确实不能提供真实、完整、准确的收入、支出凭 证,不能正确申报应纳税所得额的,税务机关可以采取 成本加合理利润、费用换算以及其他合理方法 核定其应纳税所得额。 第十二条 税法所称亏损,是指企业根据税法及本条例的规定将每一纳税年度的 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和各项扣除后小于零的数额。 第二节 收 入 第十三条 税法第六条所称企业取得收入的货币形式,包括 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以及债务的豁免 等。 税法第六条所称企业取得收入的非货币形式,包括 存货、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股 权投资、劳务、不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等资产以及其他权益。 第十四条 税法第六条所称企业以非货币形式取得的收入,应当按 公允价值 确定收入额。 前款所称公允价值,是指按照资产的 市场价格、同类或类似资产市场价值基础 确定的价值。 第十五条 税法第六条第 (一 )项所称销售货物收入,是指企业 销售商品、产品、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以及其他存货取得的收入。 第十六条 税法第六条第 (二 )项所称提供劳务收入,是指企业从事建筑安装、 修理修配 、交通运输、仓储租赁、金融保险、邮电通信、咨询经纪、文化 体育、科学研究、技术服务、教育培训、餐饮住宿、中介代理、卫生保健、社区服务、旅游、娱乐、加工和其他劳务服务活动取得的收入。 第十七条 税法第六条第 (三 )项所称转让财产收入,是指企业转让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 生物资产、无形资产、股权、债权等所取得的收入。 第十八条 税法第六条第 (四 )项所称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是指企业因权益性投资从被投资方取得的分配收入。 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应当以 被投资方作出利润分配决策的时间 确认收入的实现。 第十九条 税法第六条第 (五 )项所称利息收入,是指企业将资金提供他人使用但不构成权益性投资或因他人占用本企业资金所取得的利息收入,包括存款利息、贷款利息、债券利息、欠款利息等收入。 企业持有到期的长期债券或发放长期贷款取得的利息收入,应当按照 实际利率法 确认收入。 第二十条 税法第六条第 (六 )项所称租金收入,是指企业提供固定资产、包装物和其他资产的使用权取得的收入。 租金收入,应该按照 合同约定的承租人应付租金的日期确认收入 的实现。 第二十一条 税法第六条第 (七 )项所称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是 指企业提供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以及其他特许权的使用权而取得的收入。 特许权使用费收入,应当按照 合同约定的特许权使用人应付特许权使用费的日期 确认收入的实现。 第二十二条 税法第六条第 (八 )项所称接受捐赠收入,是指企业接受的来自其他企业、组织和个人自愿和无偿给予的货币性或非货币性资产。 接受捐赠收入,应当在 实际收到捐赠资产时 确认收入的实现。 第二十三条 税法第六条第 (九 )项所称其他收入,是指企业取得的除税法第六条第 (一 )项至第 (八 )项收入以外的一切收入,包括企业资产溢余 收入、逾期未退包装物没收的押金、确实无法偿付的应付款项、企业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应收账款 、债务重组收入、补贴收入、教育费附加返还款、违约金收入、汇兑收益等。 第二十四条 企业下列经营业务可以分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一 )以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的,应当按照 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 确认收入的实现。 (二 )企业受托加工制造大型机械设备、船舶、飞机等,以及从事建筑、安装、装配工程业务或者提供劳务等, 持续时间超过十二个月的,应当按照纳税年度内完工进度或者完成的工作量 确认收入的实现。 完工进度或者完成的工作量不能合理判断情况的,按照本条例第一百六十四条确定的原则处理。 第二十五条 采取产品分成方式取得收入的,以企业 分得产品的时间 确认收入的实观,其收入额按照 产品的公允价值 确定。 第二十六条 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和利润分配,应当 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和提供劳务 ,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七条 税法第七条第 (一 )项所称财政拨款,是指各级政府对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 位、社会团体等组织拨付的财政资金,但国务院以及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税法第七条第 (二 )项所称行政事业性收费,是指企业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有关规定,依照国务院规定程序批准,向特定服务对象收取并纳入预算管理的费用。 税法第七条第 (二 )项所称政府性基金,是指企业根据法律、行政法规等有关规定,代政府收取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财政资金。 税法第七条第 (三 )项所称其他不征税收入,是指企业取得的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 规定专门用途 的财政性资金。 第三节 扣 除 第二十八条 税法第八条所称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支出,是指与取得收入 直接相关 的支出。 企业以取得的税法第七条规定的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或财产,不得扣除或计算折旧扣除。 除税收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企业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税佥、损失和其他支出,不得重复扣除。 第二十九条 税法第八条所称合理的支出,是指符合经营活动常规应计入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的必要与正常的支出。 企业发生的支出应区分为 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 资本性支出是指不得在发生当期直接扣除,应按税收法律、 行政法规的规定分期扣除或计入有关资产成本的支出。 第三十条 税法第八条所称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产品及提供劳务等过程中发生的 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及按照合理的方法分配的制造费用。 第三十一条 税法第八条所称费用,是指企业在生产产品及提供劳务等过程中发生的 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已计入成本的有关费用除外。 第三十二条 税法第八条所称税金,是指企业实际发生的 除所得税和允许抵扣的增值税以外的各项税金及附加。 第三十三条 税法第八条所称损失,是指企业经营活动中实际发生的固定资产和存货的盘亏、 毁损、报废串冒失,转让财产损失,呆账损失,坏账损失,以及遭受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非常损失及其他损失。 前款所称资产盘亏、毁损、报废净损失,是指资产盘亏损, 报废损失减除责任人赔偿和保险赔款后的余额。 企业发生的损失,减除责任人赔偿和保险赔款后的余额照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的规定扣除。 企业已作为损失处理的资产,在以后年度全部或部分收回时,应计入当期收入。 第三十四条 税法第八条所称其他支出,是指除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外,企业经营活动中发生的有关的、合理的支 出。 第三十五条 税法第九条所称公益性捐赠,是指企业 通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以及省级以上部门认定的公益性社会团体 用于下列公益事业的捐赠: (一 )救助灾害、救济贫困、扶助残疾人等困难的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活动; (二 )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三 )环境保护、社会公共设施建设; (四 )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其他社会公共和福利事业。 第三十六条 本条例第三十五条所称公益性社会团体,是指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基金会、慈善组织等社会团体: (一 )依法成立,具有社团法人资格; (二 )以发展公益事业为宗旨,并不以营利为目的; (三 )全部资产及其增值为公益法人所有; (四 )收益和营运结余主要用于所创设目的的事业; (五 )终止或解散时,剩余财产不归属任何个人或营利组织 (六 )不经营与其设立公益目的无关的业务; (七 )有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八 )具有不为私人谋利的组织机构; (九 )捐赠者不以任何形式参与公益性社会团体的分配没有对该组织财产的所有权; (十 )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三十七条 企业当期 实际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 年度利润总额 12%以内 (含 )的,准予扣除。 年度利润总额,是指企业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计算的年度会计利润。 第三十八条 企业实际发生的合理的职工工资薪金,准予在税前扣除。 前款所称职工工资薪金,是指企业每一纳税年度支付给在本企业任职或与其 有雇佣关系的员工的所有现金或非现金形式的劳动报酬,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年终加薪、加班工资,以及与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支出。 第三十九条 企业发放给 在本企业任职的主要投资者个人及其他有关联关系的人员的工 资薪金,应在合理的范围内扣除。 对特殊类型的企业发放的工资薪金,按国家有关规定实行扣除。 第四十条 企业按照 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范围和标准 为职工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基本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基本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准子税前扣除。 企业提取的年金,在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范围内,准予扣除。 第四十一条 企业 为其投资者或雇员个人向商业保险机构投保的人寿保险、财产保险等商业保险,不得扣除。 企业 按国家规定 为特殊 工种职工支付的 法定人身安全保险费 ,准予扣除。 第四十二条 企业经营期间发生的合理的借款费用可以扣除。 企业为购置、建造和生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 经过十二个月以上的建造才能达到预定可销售状态的存货 而发生的借款,在有关资产购建期间发生的借款费用,应作为资本性支出 计入有关资产的成本;有关资产竣工结算并交付使用后或达到预定可销售状态后发生的借款费用,可在发生当期扣除。 企业发生的不需要资本化的借款费用,符合税法和本条例对利息水平限定条件的,准予扣除。 第四十三条 非金融企业在生产 、经营期间,向金融企业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