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并全面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课程课件(42页)-管理培训(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协同应急的能力。 — 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有关单位应当为专业应急救援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和器材,减少其人身风险。 19 (二)预防与应急准备制度 5、应急知识宣传普及制度 — 县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开展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和必要的应急演练。 — 居委会、村委会、企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所在地政府的要求,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普及和必要的应急演练; — 新闻媒体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 — 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培养其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教育主管部门应当进行指导和监督。 20 (二)预防与应急准备制度 6、应急经费、物资准备与科研制度 — 县级以上政府应当保障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所需经费。 — 地市级以上政府和突发事件易发、多发地区的县级政府应当建立应急救援物资、生活必需品的储备制度。 — 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与有关企业签订协议,保障应急物资、生活必需品的生产、供给。 — 国家建立健全应急通信保障工作体系,确保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通信畅通。 — 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为政府应对突发事件提供物资、资金、技术支持。 — 国家建立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并鼓励单位和公民参加保险。 — 鼓励、扶持教学科研机构培养应急管理专门人才,教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预防、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具。 21 (三)监测与预警制度 1、突发事件信息系统建设 — 国务院建立全国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 —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或者确定本地区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汇集、储存、分析、传输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并与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和监测网点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加强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交流与情报合作。 22 (三)监测与预警制度 2、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制度 — 县级政府应当在村委会、居委会和有关单位建立专职或者兼职信息报告员制度; — 获悉突发事件信息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立即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或者专业机构报告; — 县级以上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向本级政府相关部门通报突发事件信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规定向上级政府报送信息,专业机构、监测网点和信息报告员应当即时向所在地政府报告信息,并同时将该信息上传至政府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 — 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应当及时汇总分析收集到的突发事件信息,必要时组织会商、评估;认为可能发生突发事件的,应当立即向上级政府报告,并向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当地驻军和可能受到危害的毗邻或者相关地区的政府通报。 23 (三)监测与预警制度 突发事件的监测制度 — 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监测制度。 — 县级以上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种类和特点,建立健全基础信息数据库,完善监测网络,划分监测区域,确定监测点,明确监测项目,提供必要的设备、设施,配备专职或者兼职人员,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监测。 24 (三)监测与预警制度 突发 事件预警制度 — 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制度,可以预警的突发事件,按照发生的可能性和危急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一级为最高级别;预警级别的划分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 — 可以预警的突发事件即将发生或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时,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应当依法确定预警级别,发布相应级别的警报,决定并宣布有关地区进入预警期,同时报告上级政府,必要时可越级上报,并通报当地驻军和可能受到危害的毗邻或者相关地区政府。 — 对即将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社会安全事件,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向上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 25 (三)监测与预警制度 三级、四级预警措施 发布三级、四级警报,进入预警期后,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应当根据即将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 ,采取下列措施: — 启动应急预案; — 责令政府有关部门、专业机构、监测网点和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员及时收集、报告有关信息,向社会公布反映信息的渠道,加强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 — 组织有关部门和专业机构、专家学者,随时分析、评估,预测发生突发事件可能性的大小、影响范围和强度以及突发事件的级别; — 定时向社会发布与公众有关的发展情况的信息和政府分析评估结果,并对相关信息的报道工作进行管理; — 及时按照规定向社会发布可能受到突发事件危害的警告,宣传防止、减轻危害的常识,公布咨询电话。 26 (三)监测和预警制度 一级、二级预警措施 发布一级、二级警报,进入预警期后,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还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措施: — 责令应急救援队伍、特定人员进入待命状态,动。学习并全面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课程课件(42页)-管理培训(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