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番禺区十一五规划纲要(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产业;东部以亚运设施建设为契机,积极配合广州新城的建设;南部地区的服务业则根据该地区城镇建设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产生的市场需求扩大及服务质量要求上升,对服务业的内容和空间布局作调整优化,同时根据服务业必须沿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方向发展的需求,作适应性调整优化,不断提升其服务水平。 三、协调发展内外源经济 优化提升外源型经济和做大做强内源型经济,促进内外源经 济相互协调发展。 继续实施 “ 引进来 ” 战略,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和促进区域一体化,实施 “ 科技兴贸 ” 和 “ 品牌兴贸 ” 战略,提高服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4 页 共 33 页 务水平和支持力度,促进地区自主品牌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 承接国际产业的转移,大力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外优质企业来我区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运营中心和采购中心等。 鼓励和支持我区有实力的企业 “ 走出去 ” ,扩大国际贸易往来,加强国内区域合作,充分利用粤港澳经贸合作和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等,帮助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 大力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 落实加大对它们提供金融支持的力度,更多为它 们提供技术创新、管理咨询、参加国内外贸易展览等专业服务和开拓市场的服务,引导它们提升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促进它们向专门化、高新技术化和集群化方向发展,支持它们中的大型企业与产业链相关的企业建立更紧密的生产、销售、技术等方面的协作,帮助它们实现与国有经济和外资企业连接。 第四章 推进城乡建设和管理,打造生态番禺 一、加快现代化新中心城区建设 (一)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的导向作用。 落实城市规划原则,提高城市规划应用的效能。 包括落实以城市区域功能定位及其功能开发指导区域空间规划的原则,促进城市规划与土 地利用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更合理的衔接,促进城市建设水平和效能提高。 另一方面包括广州番禺区城市规划和广州新城规划等次级区域城市规划,严格执行广州城市总体规划和广州市 “ 十一五 ” 规划中有关城市规划的具体规定。 如执行有关在城市建设方面 “ 明确重点发展区域 ” ,即执行将 “ 广州新城 ” 、 “ 大学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5 页 共 33 页 城及周边地区 ” 、 “ 铁路新客站周边地区 ” 作为重点发展区域加以落实;又如执行有关 “ 构建空间调控体系 ” 的规定,按该规定明确的条件方法,把番禺区城市规划覆盖的全部空间,划分为 “ 重点开发区域 ” 、 “ 适度开发区域 ” 、 “ 调整优化区域 ” 和 “ 严格控制 区域 ” 四个类型区域,加以分类调控发展。 (二)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配合广州铁路新客站、京珠铁路东线、珠三角环形公路南环段、地铁 4 号线等广州轨道交通和东新、平南、广明等高速公路,以及 2020 年广州(番禺)亚运会场馆及其配套设施等上级重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交通系统的衔接建设,加快景观大道、北二环、南区路网等市政道路建设。 不断提高公共交通设施能力水平,尽早实现将轨道交通、地铁与城区公共交通之间的直接衔接,形成本区完善的陆路交通网络。 进一步完善城市公用设施建设。 包括城镇供水供电的设施扩容和质量提 升,以及逐步建设供应天然气、直饮水等更先进的公用设施。 (三)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适应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的要求,从建立现代化新中心城区长效管理机制上深化城市管理体制;从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加强环境保洁责任、网络建设和加强对建筑外貌以及公共空间的规范管理等方面,提升市容管理水平和质量;从加强防灾减灾应急体系建设、加强对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等方面提高城市安全管理水平;建设 “ 自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6 页 共 33 页 治好、管理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 ” 平安和谐社区,提升广大市民参加城市建设和管理意识。 二、加强城市信息化建设 ( 一)完善城市信息基础建设。 加快建设数字信息传输网等各类先进通信设施,建成适应广州现代化新中心城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区域性通信和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区、镇(街)、村三级光纤网络,逐步实现与周边的珠三角城市网络高速互联互通。 (二)推进信息系统建设。 完善区级电子政务平台,推进区政府中心数据库和各部门业务系统建设,完善政府门户网站功能,促进网上政务协同。 建设 “ 数字城市 ” 系统,包括空间地理、自然人、法人和宏观经济信息数据等四大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和整合,推广以数字证书、电子身份证为核心的网络认证体系,保障 信息基础和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安全。 支持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 推进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的融合与集成,实现供应链信息化;推进区域性的第三方综合信息化平台建设,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应用水平。 建设电子社区与数字家庭。 推行新建住宅宽带接口入户,建立覆盖全区的社区信息化综合平台和面向家庭的社会信息服务网络;整合区镇政府部门在基层的信息网络和资源,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务;普及并推广信息技术在农村的应用。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7 页 共 33 页 (一)强化城乡环境保护。 加强对水、固体废弃物、空气和噪声污染的管理力度,健全环境监管体制,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从源头防治污染,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 加快建设区前锋净水厂二期和全区镇级 7 间污水处理厂,建设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场,实行垃圾分类和统一处理,大力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切实改善大气质量。 综合整治市桥河水系,对中心城区的河涌实施清淤工程,争取到 2020 年,使市桥河水变清。 (二)切实保护自然生态。 完善土地的节约和集约使用管理,调整优化城市用地结构,进一步规范土地市场。 加强对野生动物、林地和湿地资源保护, 做好对水源涵养林的水土保持。 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解决好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协调解决跨界水体污染,严格控制污染项目,切实保护生态系统。 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的监管,关闭城镇建设区范围内的采石场并进行绿化恢复。 (三)加强生态系统建设。 建设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完善城市组团绿化隔离带建设,形成大小城镇、居民点之间多层级、网络式的生态结构体系。 继续实施青山绿地工程。 加大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构建城区、山区、岗地、平原一体,并以公益林为主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8 页 共 33 页 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 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和财税政策,探索有利于促进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补偿机制;从政府采购、土地供应等方面扶持生产和使用可再生产品、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重点支持资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少排污、能循环的高增长产业和企业。 推行节约生产和清洁生产。 鼓励企业广泛使用清洁能源、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在产品设计、生产、使用、回收全过程中最大限度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加强对高耗能行业的能源考核,限制和淘汰高耗能又高耗水、高污染的行业。 促进 废弃物循环利用。 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和循环利用率。 完善城市内水回用、垃圾资源化处理、工业废品废物处理体系,发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市场。 加大对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技术的研发力度,倡导绿色消费。 四、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统筹城乡发展,充分发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等政策作用,全面落实番禺区委、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 “ 三农 ”工作的若干意见》(简称 “ 二十八条 ” )的措施;大力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公共服务和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延伸和辐射,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 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深化农村体制改革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9 页 共 33 页 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引导和依法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农村股份固化,促进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的金融组织,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民主政治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村民自治机制,确保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 (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继续扶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和各农业专业户发展,推动生产经营模式从传统种养单一型向农工贸 一体化的产业化方向发展。 促进以主导产品和市场需求组织带动千家万户农民,加快农业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迈进。 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保证,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加快农机化进程。 加大水产养殖业基础建设力度,以标准化方式,整治连片鱼塘。 推进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构筑安全的防洪、防潮、排涝体系。 (三)加强中心镇建设和中心村建设。 按照 “ 卫星城 ” 的标准,统筹中心镇的规划建设,集约利用土地,使镇域、镇区和中心村三个层次的规划与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规划相协调;提高综合承载 能力;完善镇村规划实施监督机制,积极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切实发挥中心镇对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20。广州市番禺区十一五规划纲要(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