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某污水处理厂上墙制度汇编(46页)-其它制度表格(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三 、 细格栅除污机与螺旋压榨输送机联动,可于格栅打开的同时开启运输机的运行,也可以手动操作。 污水泵房工艺规程 一、 污水泵房作用及组成 1.污水提升泵的作用:一次提升污水至细格栅,使后续处理单元实现重力自流。 2.系统组成 污水泵房设有污水泵 3 台离心式污水泵,两大两小, 2 用 1 备,大泵额定流量为 1710m3/h,小泵流量为 846 m3/h,每天平均处理水量为 万 m3。 泵集水井设有液位和浮球开关。 液位为直读式,浮球用于低水位停机。 二、 工艺控制 污水泵采用手动控制(运行方式)和自动(远程)控制(运行)。 通常采用自动控制,自动控制时通过液位和流量控制泵台数。 当水量有特殊要求或自控方式故障时,及时切换泵手动运行(点动)方式。 当流量不足时可以启动备用泵,单泵流量降低明显时可以停泵反冲或切换泵。 泵前液位低于 时,应提高截流闸门至液位 — ;泵前液位高于 m 时,应降低截流闸门至液位 —。 或泵前液位低于 60%时进水量不足,应提高截流闸门至液位75%— 95%;泵前液位高于 95%时 水量过大,降低截流闸门将液位调至 75%— 90%。 三、 运行人员按照巡视制度定时观察并记录泵前液位、运行泵的电流和声音震动等状态。 旋流沉砂池操作 规程 一、操作目的 去除污水中粒径≥ 的砂粒,使无机砂粒与有机物分离,便于后续生物处理。 二、操作范围 桨叶分离机、砂水分离器、螺旋输送机等设备设施。 三、操作步骤 A、准备工作 ①、清除旋流沉砂池、砂水分离器、螺旋输送机设施内的杂物。 ②、检查砂水分离器进出口阀门、所有管路是否完好。 ③、检查电机设备润滑油(脂) 是否加注。 ④、检查供电是否接到位。 B、开车操作步骤 ①、开启桨叶分离机,运转正常后,操作者守机十分钟,观察运转情况,以后每两小时巡检一次。 ②、根据每日的沉沙量,及时排砂。 排砂时先开启砂水分离器, 再打开排砂阀门。 ③、砂水分离器、螺旋输送机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详见砂水分离器使用说明书。 ( 4)巡回检查与记录要求 ①、每两小时巡回检查一次,注意旋流沉砂池运行情况及沉砂情况。 ②、砂水分离器开启运行时每小时巡检一次,发现收砂车装满后及时清理。 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 ③、将设施运行 情况、开启时间作详细记录。 ④、每两小时记录一次,记录应采用仿宋字,做到字迹清楚明了,并签名。 砂水分离器操作规程 一、 运行管理 1.操作人员根据池组的设置与水量变化,应调节沉砂池进水闸阀。 宜保持沉砂池污水设计流速。 2.应保持沉砂池及贮砂场的环境卫生。 3.各种类型的沉砂池均应定时排砂或连续排砂。 4.机械除砂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除砂机械应每日至少运行一次。 操作人员应现场监视,发现故障应采取处理措施。 ( 2) . 除砂机械工作完毕,应将其恢复到待工作状态。 5. 沉砂池排出的沉砂应及时外运,不宜长期存放。 6. 清捞出的浮渣应集中堆放在指定地点,并及时清除。 7. 沉砂池上的电气设备应做好防潮湿、抗腐蚀处理。 8. 宜每年对沉砂颗粒进行化验分析一次,并对沉砂量进行统计。 9. 沉砂池每运行 2 年,应彻底清池检修一次。 氧化沟 工艺 操作 规程 一、 生物反应池作用及组成 :生物反应池采用改良型 A\A\O 生化处理工艺,去除污水中的 COD、 BOD、 T- N、 NH4+N、 TP。 生物反应池按照中心对称 2 条工艺线路设置,其中每条工艺线路上设有改良型 A\A\O 生化池 1 组;改良型 A\A\O 生物反应池为推流式池型,每座改良型 A\A\O 生物反应池在预脱硝区设水下搅拌机 1 台,厌氧区设水下推流器 1 台, 缺氧区设水下推流器 2 台,好氧区设混合液回流泵 3 台。 每池设 DO 仪 2 套 、 ORP 仪 2 套。 改良型 A\A\O生物反应池设鼓风曝气系统一套,其中鼓风机配置 4台。 二、 工艺控制 两个改良型 A\A\O 生物反应池均匀配水同时使用, 好氧区 24小时连续鼓风曝气,水下预脱硝区、缺氧、厌氧区搅拌器 24 小时 连续运行,混合液内回流泵 24 小时连续运行,外污泥 回流泵 24 小时连续运。 ( 1)改良型 A\A\O 生物反应池的好氧区 DO 值为 — 3mg/L。 通过自控系统根据 DO 反馈信号,自动调节鼓风机进气阀开度实现自动曝气。 风机控制系统根据管道压力实时控制开启风机台数和自动调节风机进风口预旋开度,实现自动调节。 风机进风口预旋开度允许调节范围 0— 100%。 鼓风机过滤罩应每一个月或出现堵塞、负荷增大时,更换一次。 ( 2)通常 2 台污泥外回流泵 24 小时连续运行,当污泥外回流泵故障时,允许在每组二沉池中有 2 台泵 24 小时连续运行。 ( 3)在水下搅拌器故障或检修时,最多允许停运台数:厌氧区水下推进器 1 台,缺氧区水下推进器 1 台。 ( 4)在内循环泵发生故障或检修时,允许内循环泵短时停运。 ( 5)化验人员每 24 小时完成 30 分钟沉降比实验,观察活性污泥状况,正常活性污泥颜色为黄褐色,略带土腥味,絮体密实。 ( 6)化验人员每天完成生物镜检,并在《镜检报告》中记录实验结果。 判断标准: ①菌胶团颜色为(黄)褐色,形状呈团状或散片状。 ②生动物中钟虫和累枝虫必须能检出一种(含一种)以上,其数之和不低于 10 个 /玻;漫游虫、楯纤虫和其它原生动物能检查 出一种(含一种)以上;若有轮虫检出,则其数量不得大于钟虫和累枝虫数量之和。 ③无丝状菌或有少量丝状菌但无明显生长。 ④ 目视上清液无明显悬浮物颗粒或仅有少量悬浮物颗粒。 满足以上四项标准时镜检合格。 ( 7)曝气区工艺工况参数值一般控制水平为: 污泥负荷: (BOD5)/kg(MLSS) 污泥浓度: 3500mg/L 沉降比: 15~ 30 O 区溶解氧: 2mg/L ( 8)每运行两年,应放空曝气区 清理检查一次。 三、运行人员按照巡视制度定时观察并记录 DO、风机预旋开度,风机电流,运行油温等参数。 四、化验 每天进行生物反应池 MLSS、 SV SVI 检测并记录检测结果,每天进行生物镜检并在《镜检报告》中记录观测结果。 每周检测 MLVSS并记录结果。 二沉池 工艺 操作 规程 一、沉淀池系统作用及组成 1. 沉淀池作用:来自改良型 A\A\O 生物反应池的泥水混合液,在沉淀池实现泥水分离,上层清水排放,下层沉淀污泥回流至生物反应池,部分污泥作为剩余污泥排至储泥池。 沉淀 池采用周边进水周边出水圆形辐流形式沉淀池,每池设刮吸泥机一台,共用 3 台污泥回流泵,水力停留时间: ,表面负荷: m3/m2 h。 二、工艺控制 沉淀池 24 小时连续运行,通常污泥回流泵 24 小时连续运行,单台泵排泥量 390L/S。 正常运行时 SV30控制在 5— 30% SV30> 30 需增加剩余活性污泥排放量,调大剩余污泥泵每周期内 运行时间; SV30< 5 需停止剩余活性污泥排放,减少剩余污泥泵每周期内运行时间。 污泥脱水系统工艺规程 一、 污泥脱水系统作用 及组成 1. 作用:通过带式脱水机对污泥脱水,减少污泥体积,便于运输和后续处理。 2. 组成:污泥脱水系统由聚合物配置装置、污泥和絮凝剂投加系统、脱水机、脱水机辅助设备共同组成。 二、 工艺控制 絮凝剂原药为晶体。 聚合物配置装置自动配药、稀释和熟化,调节给药泵变频器频率, 使稀释后絮凝剂浓度为 ‰。 每台脱水机对应有一台污泥投加泵,一台药剂投加泵,一台冲洗泵。 污泥和絮凝剂投加量由变频器控制(泥泵、药泵变频器预设频率在 1530 HZ 间)。 根据储泥池泥量确定脱水机运行台数,运行时间。 脱水机工作水压不低于 6bar,脱水机工作 气压不低于 4bar。 脱水机上滤带张紧压为 24bar,下滤带张紧压为 13bar。 上下滤带张 紧压压差。 启动脱水机后以上设备自动运行。 脱水机运行期间空压机根据压力自动运行。 调节药泥比例,使泥药混合液迅速絮凝,絮体颗粒大,颗粒结实,泥水分离快,呈雪花状,自动平铺在滤带上离边沿约510CM,分离液清澈;通过手动机械调速器调节滤带速度,使出泥呈饼状;按比例同时调大或调小进泥和絮凝剂流量,保证污泥经滚筒铺平后能占满滤带,污泥也没有从脱水机滤带侧向压出。 脱水机停机前必须将滤带冲洗干净。 冲洗水咀 必须每 1 天清洗一次。 泥泵停机后将泵体内部冲洗干净。 三、 记录设备运行时间,运行参数;脱水后污泥感官描述;污泥处理量,统计全天污泥处理总量,配药量,即絮凝剂使用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