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qm精神、理念、策略暨管理模式(doc35)-管理模式(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 供货商是否实施 TQM,应作为选择之主要考虑依据。  从依赖检验的方法,改变为产品设计与建立品质在影响产品品质的作业过程中。  使用工具与技术在持续的改进品质系统上。  持续性的过 程改进是绩效改善的关键,应利用必要资源来达到所需文化的改变。 12 (二 ) 追求新的策略思考方式  制度化的持续改进制程,不仅在符合标准而已。  设法从内部改进制程,而不是等候顾客的抱怨或要求。  组织内各单位都包括在内,不仅依靠品保单位。  使所有员工均成为改进的驱动力。  利用指引与目标值,作为改进的目标。  利用适当的过程管制技术。  了解制程变异上的影响,及其可作为过程改进的涵义。  品质是设计得来的,不是剔除缺点得来的。  要把供货商纳入改进制程之中,成为负责的合伙人,而不是敌对者。  强调最佳寿命周期成本 (最佳值 ),不仅是买得 最便宜。 13 (三 ) 了解你的顾客 品质的最终需求是让顾客 (或使用者 )满意,无论他们是公司内部顾客或外部顾客,都要尽量使他们感到满意。 最终的使用者是现场的工作人员或外部客户,他们要求产品与服务能满足他们对技术性能的期望 (包括后勤支持 )与时程 (要时就有 ),而且要能以合理的成本获得,这件事难在不但要符合顾客的需要,而且还要发掘他们要的是什么。 (四 ) 设计真正顾客需求的条件 要先了解顾客 (内在及外在 )真正的需求与期望才能谈如何满足他们,了解需求并将它们精确地反映到产品、服务或制程规格等非常重要,只有使用者期望与需求取得一致时, 使用者才会满意。 14 (五 ) 着重于预防、而非改正 在改进品质时预防的杠杆作用力量更大 (即预防的效果大于矫正的效果 ) 越在早期开发一项产品或服务时考虑品质,能免除制造与操作使用上的变异性,其获得的利益愈高,许多问题也能防止。 (六 ) 减少经常性浪费 物 料 人 时 销售损失 资金  报废  过多的存量  检验装备  试验装备  机器使用差  能源浪费  遗失或放错物料  高于或低于规格  过多的设备  重做  检验  检查  调查真因  生产浪费或品质差  无效率的会议  稽催者  产品或服务品质不良  不反应顾客的需要  对顾客服务差  工程设计不良  投资  保固成本  产品责任成本  闲置设备  折旧 惯常的时间、物料、与其它资源的浪费是可利用持续改进过程予以降低的。 15 (七 ) 追求持续改进的策略 突破是改进制程中很重要的部份,而持续地 ”好的调整 ”常被忽视。 真正突破的时间是难以预测的,例如:使用自动化来取代人工操作,在等候它到达时由于缺乏持续性的改进,组织阶层的绩效就会衰退。 运用持续改进为工具时,管理者需展现领导才能与对品质的承诺,要支持工作者,并善待之,因为他们是主要的改进资源。 时间 创新 创新 改善 改善 新标准 新标准 16 (八 ) 将结构性的方法从事于过程改进 过 程 方法 资料搜集  观察  访谈  检核表 资料分析  直方图  柏雷多图  管制图 要因分析  鱼骨图  制程分析  决策树  变异确认  源流鉴定 改进计划  制程改善  教育训练  程序检讨 行动与持续改进  制程愚巧法  改进方法  改进材料  改进设备  改善对策标准化 17 (九 ) 利用技术面与社会面平衡的方法 TQM 成果的最佳效益来自技术与社会系统的适当结合。 一般人多强调技术方面的改进,如机器、工具、计算机等;TQM 的理念强调人在整个制程中的重要性,主要的考虑因素,如:文化、激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