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准则与公司治理doc7-财务会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多家喻户晓的公司,这类公司的数量之多令人担忧。 ②安然倒闭后对会计准则的部分批评意见是错误的。 2020年报导的财务报告问题从根本上看是公司治理失败的结果。 实际上,2020年有33 0家美国上市公司为了遵守美国会计规则而重新编制它们的财务报告,这一数字超过了过去270年的总和。 许多企业的失败源于执行董事、非执行董事、审计委员会、注册会计师、分析师、监管者、投资银行和新闻记者的严重失误。 贪婪、欺骗和过分关注个人喜恶而非公众要求是许多问题的症结所在。 ③全世界的立法者们开始审视公司治理,就像准则制定者关注公司倒闭事件背后的问题。 由于IASB的管理权限不包括公司治理,因此透明的会计报告对于公司建立高效的监督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准则制定者的调研得出的三个需要马上注意的问题是关联方交易、收入确认和表 外(特殊目的)工具。 关联方交易的问题早已提上议事日程,而另两个问题正由IASB与FASB共同考虑。 二、会计准则高质量与高质量会计信息 1.什么是高质量的会计准则。 1996年4月11日,SEC发布了关于IASC“核心准则”的声明。 在该声明中,SEC提出了三项评价“核心准则”的要素,其中第二项是“高质量”。 SEC对“高质量”的具体解释是,准则必须高质量 —— 它们必须具有可比性和明晰性,并且必须充分揭示信息。 1998年12月,FASB发表了一份题为《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未来的一种设想》的研究报告,对高质量的 准则提出了比较全面的看法。 每一份高质量的准则必须做到:①同基本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所提供的指导原则相一致。 ②只允许有最低限度的(最好没有)备选会计程序(包括明确的或默许的)。 因为可比性和一贯性是会计信息具备有用性的前提,而备选方案的存在就很难保证信息的可比性和一贯性。 ③清晰 中国最庞大的实用下载资料库 (负 责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不含糊的)而全面,使准则容易被编报者和审计师(他们必须应用准则)、监管机构及会计信息使用者所理解。 2.什么是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FASB的第二号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提出了两条最基本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相关性与可靠性。 按照FAS B的定义,相关性是会计信息具有预。会计准则与公司治理doc7-财务会计(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旧额; 易错、易混及应注意点(五): • 运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要注意当发现某期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的折旧小于该期剩余年限按直线法计提的折旧时,改用直线法; • 对于年数总和法计算折旧率时,其分母就是预计使用年限之和,而分子则可是将其预计使用年限倒着数相对应的数。 六、负债的核算 主要知识点: • 负债的定义及特征; • 流动负债的核算; • 长期负债的核算; 易错、易混及应注意点: •
机构负责人、 会计主管人员签名或者盖章。 收款和付款记帐凭证还应当由出纳人员签名或者盖章。 以自制的原始凭证或者原始凭证汇总表代替记帐凭证的,也必须具备记帐凭证应有的项 目。 (二)填制记帐凭证时,应当对记帐凭证进行连续编号。 一笔经济业务需要填制两张以 上记帐凭证的,可以 采用分数编号法编号: (三)记帐凭证可以根据每一张原始凭证填制,或者根据若干张同类原始凭证汇总填制
• 披露原则:企业应在财务报告中披露非货币性交易换入、换出资产的类别及其金额 • 非货币性交易换入、换出资产的类别,是指在非货币性交易中以什么资产与什么资产相交换,即交换资产的的性质。 如甲公司以库存商品与乙公司的一台设备相交换。 • 非货币性交易换入、换出资产的金额,是指非货币性交易中换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补价、应确认的收益、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涉及换入多项资产的
收到的股利 会计学 40 小结 3:按权益法核算的账务处理示意 长期股权投资 ─损益调整 投资收益 银行存款 应收股利 长期股权投资 ─投资成本 购买股权 股权金额 成本高于权益差额 成本低于权益差额 被投资企业净收益时 被投资企业净亏损时 宣告派发现金股利 收到现金股利 摊销股权投资借方差额 摊销股权投资贷方差额 享有净收益额 享有净亏损额 长期股权投资 ─ 股权投资差额 购 买 时的股利
会计信息和非会计信息的对照来发现问题, %的人能够发现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之处并将其调整后获取有用信息。 看来,尽管存在信息失真,专业投资者仍在使用( 或不得不使用)会计信息(这与非专业有根本区别),同时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应对之策。 专业投资者的这种行为趋向对我们理解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可以设想:如果增加证券市场中的专业用户
位 (百分比 )逐渐下降 ,甚至微不足道。 小投资者往往将追求定期的收益 (股利或者利息 )放在第一位 ,一旦他们不能够获得预期的收益 ,他们往往采取“用脚投票”的方式 ,即以“市场退出”的方式来对管理 当局进行“惩罚” ,而并不希冀去撤换、控制或监督管理当局。 其实早在公司制度创立的早期 ,亚当斯密就曾经在《国富论》中指出“小股东对于公司的经营业务往往一无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