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上半学期数学教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 有哪些收获 ?(请学生自己小结 ) (六)作业 课本 24 页习题 第 2 题 七年级数学教案(新人教版上册) 作者: User 12 有理数的加法 (2) 教学目标 经历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的探索过程,理解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能用运算律简化有理数加法的运算. 使学生逐渐养成“算必讲理’’的习惯,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及其合理、灵活的运用. 教学难点:合理运用运算律. 引入课题: 回顾复习:小学时已学过的加法运算律有哪几条 ? 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你能用 自己的语言或举例子来说明一下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吗。 提出问题:这些运算律在有理数加法中适用吗。 这就是本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决的课题。 探究新知 探讨加法运算律在有理数范围内是否适用. 有理数加法交换律的学习. 问题 1:我们如何知道加法交换律在有理数范围内是否适用。 问题 2:我们如何用语言来叙述有理数加法的交换律呢。 教师归纳后板书:“有理数加法中,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 问题 3:你能把有理数加法的交换律用字母来表示吗。 由学生回答得出 a+b=b+a 后 ,教师说明: (1)式子中的字母分别表示任意的一个有理数. (如:既可以表示整数,也可以表示分数;既可以表示正数,也可以表示负数或 0) (2)在同一个式子中,同一个字母表示同一个数. 有理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 (基本步骤同于加法交换律的学习 ) 讨论交流 思考:如果四个或四个以上的有理数相加时,还能使用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吗 ?与同伴交流你的看法,并举例子来说明你的观点 解决问题 1 计算: (1)16+(一 25)+24+(一 35); (2)(一 2. 48)+(+4. 33)+(一 7. 52)+(— 4. 33) 师生共同分析完成,如第 (1)题,教师板书 解: (1)原式= 16+24+(一 25)+(一 35)(此时教师问:依据是什么 ?) = (16+24)+[ (一 25)+(一 35)] = 40+(一 60) = 20 解题后反思:( 25)+(35)](依据是什么 ?) 先让学生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相加,算一算,再让学生说一说,通过这两道题目的计算,你有什么体会 ? (使用运算律能使运算简便.简化运算的方法有:把正数和负数分别相加,有 相反数的七年级数学教案(新人教版上册) 作者: User 13 先把相反数相加,能凑整的先凑整等等 ). 2 教科书第 19 页例 4. 这题可这样处理: 让学生估计一下总重量是超过标准重量还是不足标准重量. 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学生能给出教科书提供的解法 1, 即先算 10 袋小麦的总质量,再计算总计超过多少千克. 此时可组织学生讨论:有没有不同的解法 ?(此时,如果已有学生提出教材中解法 2的思路,则请学生讨论这种解法的合理性 ). 比较这两种解法. 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 20 页练习. 小结: 请学生交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有什么收获 ? 作业 O 必做题: (1)阅读扭科书第 21 页的“实验与探究”,有兴趣的同学完成幻方. (2)教科书第 25 页习题第 9 题. O 备选题: (1)计算:① 4l十 (一 23)+(一 31)+0; ② 43+(一 77)+27+(一 43). (2)某日小明在一条南北方向的公路上跑步,他从 A地出发,每隔 10分钟记录自己的跑步情况如下: (向南为正方向,单位:步 ) 一 l 008, l 100,一 976, l 010,一 827, 946. 1 小时后他停下来休息,此时他在 A地的什么方向 ?距离 A地多远 ?小明共跑了多少步 ? (3)你能将一 2,一 1, 0, 1, 2, 3, 4, 5, 6 这 9 个数分别填人下列幻方的 9 个空格中,使得处于同一横行,同一竖列,同一斜对角线上的 3 个数相加之和都相等吗 ? 有理数的减法 (1) 一、教学目标 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 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渗透化归思想; 能较为熟练地进行两个有理数减法的运算; 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 点 重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法转化为加法的条件,把减数变为它的相反数. 七年级数学教案(新人教版上册) 作者: User 14 难点: 通过实例引入有理数减法的法则; 转化过程中两类符号的改变.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用到有理数的加法,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需要用减法的呢 ?(学生思考,举例 )小明同学前段时间就碰到过这样一个问题:某地一天的气温是 3~ 4℃,求这天的温差,可是他不会算,同学们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吗 ?—— 提出课题. (二)探究新知 出示温度计及以下案 例: 小红说:“我知道 3~ 4℃这一天的温差是多少度,但我不知道 4(3)该怎么算.” 问题 1:你能从温度计上看出 4℃比 3℃高多少摄氏度吗 ? 先请同桌两位同学相互讨论交流,然后请 2~ 3 个学生发言. 问题 2:如何计算 4(3)呢 ? 先引导学生回忆:被减数、减数、差之间的关系,被减数一减数=差,再利用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引导学生得出:差 +减数=被减数. 如:计算 43 就是求一个数“ x”,使它加上 3 等于 4,同样的,要计算 4( 3)就是求一个数“ x” ,使 x与 3 相加等于 4. 即 x+( 3) =4,因为 7+( 3) =4,所以 4( 3) =7.(板书上述几个步骤,最后一步用彩色粉笔写出) 这时,教师适时小结: 刚才,我们用多种方法得出了 4( 3) =7,可是,如果每次进行减法运算都要这样做的话,太麻烦了;看来我们还要继续努力,争取找到更简洁的方法. 问题 3:请同学们想一想, 4+?= 7。 请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4+(+3)= 7,用彩色粉笔在 4(3)与 4+(+3)处画出着重号.引导学生观察 4+(+3)= 7 与 4(3)= 7,从而提出猜想“减去一个数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是相等的”: 4(3)= 4+(+3). 这时教师问:你发现这个等式有什么特点 ? 学生回答后,示意再换几个数试一试,并请学生分组合作计算、交流: 把 4 换成 0, 1, 5,得 0(3), (1)(3), (5)(3),这些数减 (3)的结果与它们加 (+3)的结果相同吗 ? 计算 98, 9+(8), 157, 15+(7),你发现了什么 ? 请小组代表全班汇报,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纳: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问题 4:你能够用字母把法则表示出来吗 ?[ab= a+(b)] (三)解决问题 即教科书第 22 页例 5. 先请学生思考并尝试解决,然后教师板书规范解答. 之后引导学生反思:“通过这几道题目的计算,你能发现什么 ?” (①有理数的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②减正数即加负数,减负数即加正数 ) 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其海拔高度大约是 8848 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大约是 155 米,两处高度相差多少米。 请学生思考后,解决此问题(请一名学生板演) 想一想: 8848 米有多少层楼高。 七年级数学教案(新人教版上册) 作者: User 15 (四)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教科书第 23 页的“思考”. (五)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 23 页的练习(请学生板演第 1 题,师 生共同批改). (六)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 课本 24 页习题 第 7 题 有理数的减法 (2) 教学目标 理解加减法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的意义,学会把加减法统一成加法. 会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 会使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培养学生的程序意识,提高学生 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本节的重点是能把加、减法统一成加法运算,并用加法运算律合 理地进行 运算. 教学难点:把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运算.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一架飞机作特技表演,起飞后的高度变化如下表此时飞机比起飞点高了多少千米 ?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并得出答案 ) 高度的变化 上升 4. 5 千米 下降 3. 2 千米 上升 1. 1 千米 下降 1. 4 千米 记作 +4. 5 千米 3. 2 千米 +1. 1 千米 1. 4 千米 教师引导:你们是怎样算的 ?你还能发现不同的算法吗 ? 学生可能出现的算式: (1)4. 5 十 (一 3. 2)+1. 1+() (2)4. 5— 3. 2+1. 1— 1. 4 提出课题:有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探究新知 回顾小学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 七年级数学教案(新人教版上册) 作者: User 16 以教科书 23 页例 6 计算为例来说明. 鼓励学生进行独立计算. (这里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算出答案,估计学生能解决这个问题 ) 教师引导 这个式子中有加法,也有减法,我们可不可以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把这个算式改变一下 ?再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 ? (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把减法转化为加法,再利用运算律来简化计算 )教师巡 回观察,作适当指导,若学生不能进一步计算,也可以在他们把减法转化为加法后,提示他们使用运算律. (一 20)+(3)一 (一 5)一 (+7) = (一 20)+(+3)+(+5)十 (一 7) = [(一 20)+(一 7)]牛 [(+3)+(+5)] = (一 27)+(牛 8) =一 19 学生交流汇报. (发现了什么 ?) 充分鼓励学生大胆发现,勇敢交流. (如:计算结果与前面的算法是一样的;把减法都转化为加法可以使用运算律,计算会简单些等 ) 归纳明确“减法可以转 化为加法”. 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如: a+bc= a+b+( c) 省略加号. 教师引导:式子 (一 20)+(+3)十 (+5)十 (一 7)是一 20, +3, +5,一 7 的和,为了书写简单,可以省略式中的括号和加号,把它写为一 20+3+5— 7,读作:“负 20 正 3 正 5 负 7的和”,或读作“负 20 加 3 加 5 减 7”,鼓励学生使用第一种读法;并让学生体会两种读法的区别.再根据教科书,规范书写例 6 的运算过程. 解决问题 解决引例中的问题. 师: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引例中的问题,你对这两 种算法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 计算: (1)(一 7)一 (+5)+(一 4)一 (10) ( 2) 132612743    师生共同完成计算.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示范 ) 教科书 24 页练习. 小结 七年级数学教案(新人教版上册) 作者: User 17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 作业 ’ 必做题: 教科书 24页 习题1. 3第 14题. 备选题:下表是今年雨季某河流一周的水位变化情况: (上周末水位达到警戒水位 ) : 1. 4. 1 有理数的乘法 (1) 教学目标 :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理解并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 鼓励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自己动手,总结规律。 能够确定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理解。 教学难点:有理数相乘如何确定积的符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出课题 上堂课我们学习了水位的变化,知道可以根据给出的一周的每天的水位变化求出一周内的水位总变化量。 现在 有甲乙两个水库,甲水库的水位每天升高了三厘米,乙水库的水位每天下降了 3 厘米, 4 天后甲乙水库水位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