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导读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雇佣劳动的对立,完全转移到生产过程之外去了,所以这个过程就表现为单纯的劳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家的职能活动也就表现为一种劳动。 剥削劳动同被剥削的劳动成了同一的东西。 这样,企业主收入就成为资本家职能的产物,不过这种职能的资本主义性质也被抽去了。 企业主收入表现为监督工资,这只是资本的表面运动造成的假象。 实际上,“监督工资”的谬论,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首先,资 本主义生产过程有二重性,一方面,它是很多人共同进行的协作劳动,这种劳动的联系,必须表现在一个统一指挥上,表现在一个协调全厂活动的有关职能上,这种职能是一种生产劳动;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又是一个建立在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对立基础上的过程。 所以,它又需要 11 一种特殊的监督。 而且,对立越严重,这种特殊监督也就越是必要。 这种并非由劳动的协作性质产生,而是由劳动的对立性质产生的监督职能,经常被混淆,被当作为资本关系辩护的理由。 其次,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越来越使由结合劳动或协作劳动所产生的指挥职能与资本所有权完 全分离,而成为一部分人的专门职业,这在工人的协作工厂和资本主义的股份企业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在那里,经理和管理人员的工资,完全同企业利润相分离,而采取熟练工资的形式。 因而,企业主收入实际上也表现为与监督工资完全不同的东西了。 最后,混淆企业主收入和监督工资,最初是由于利息与企业主收入的对立造成的。 这种混淆由于辩护的需要而进一步发展了。 针对这种情况,社会主义者提出要求,把利润实际上压低到监督工资的水平。 这当然会引起资本辩护者的反对。 这就更清楚地暴露了企业主收入的真实性质。 而且,随着股份公司的发展,就连监督工资也 采取了一种新的欺诈形式。 一大批董事、监事从不参加直接生产过程的管理,他们的高额工资不过是掠夺广大股东以发财致富的手段而已。 马克思指出:“在生息资本上,资本关系取得了最表面、最富有拜物教性质的形式。 ”这种拜物教性质,比在商业资本上更突出。 在商业资本上,至少还存在着资本的一般运动形式,虽然它只限于流通领域,因而利润只表现为让渡利润。 然而在这里利润仍表现为一定的经济过程即买卖的产物;在生息资本上,任何经济过程都消失了。 货币仅凭法律上的让渡行为, 就带来更多的货币,它不借助于任何中介过程就增殖了自己,其果实就是利息。 由于形式与内容的脱离,致使关于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性质的任何痕迹都看不到了。 在这里,资本作为自行增殖的价值,“这种性质是直接地表现出来的,没有任何生产过程或流通过程作媒介”。 正因为它不以任何经济过程作媒介,资本就直接表现为利息的源泉,所以货币就成了一种神秘的自行增殖的力量。 “创造价值,提供利息,成了货币的属性,就象梨树的属性是结梨一样。 ”这是“生产关系的最高度的颠倒和物化”。 这样,资本的拜物教性质就彻底地完成了。 误的利息观念 把资 本当作自行创造价值的力量加以崇拜,是某些经济学家的流行观念。 英国经济学家普莱斯就自认为在复利的公式中,发现了资本增殖的秘密。 他提出,如一个便士在耶稣诞生那年以 5%的复利贷出,到现在( 1872 年他的著作出版时),就会增长成为一个比 15000 万个纯金地球还要大的数目;如果一个先令以 6%的复利贷出,就会增长成一个比整个太阳系还大的数目。 在这里,理论的荒唐性真是达到了极点,他竟完全不顾劳动和再生产的条件,把资本当作一个“自行运动的自动机,看作一种纯粹的、自行增长的数字”。 普莱斯的观点不只是个别的。 英国的国务活动家、 托利党领袖之一、英国首相皮特,就十分认真地看待普莱斯的幻想,把它作为自己财政政策的基础。 它妄想用单利借债、 12 复利放债的办法,来消除英国的财政困难,达到致富的目的。 这实际上完全是把资本的积累过程和复利的增长过程混淆起来了。 实际上,资本的积累决不可能像复利那样无限增长,这是因为:第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现有资本的一大部分,会或多或少地贬值;第二,利润率会随着资本的积累而趋向下降,而利润率不变正是普莱斯等人幻想的基础。 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和剩余劳动的同一,为资本的积累提供了一个质的界限:这个界限取决于总工作日、 生产力和人口„„在各个时期的发展水平。 相反地,如果剩余价值在利息这个没有概念的形式上来理解,那末,界限就只是量的界限,资本的积累就会超出任何想象。 ”任何经济现象,都有其确定的“界限”或“尺度”,剩余价值实际上就是剩余劳动的物化,二者是同一的。 它为资本积累规定了一个量的界限。 所以,资本积累实际上只是剩余劳动的积累。 利息决不是什么抽象的量,单纯的数字。 它只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因此它的积累决不能超出剩余价值及其分割所决定的界限。 那种复利的惊人的增长,只是一种纯粹的幻想。 业信 用和商业票据 商业信用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就已产生,随着商业和资本主义的兴起而有了广泛发展。 商业信用是职能资本家之间彼此以赊卖方式提供的信用。 在这里,商品不是为货币而让渡,而是为取得到期支付的凭证而让渡。 因此,商品的赊销即等于以商品形式把资本贷出,赊销价格高于现卖价格,二者之差就形成利息。 商业信用与再生产过程联系密切,它具有以下特点:商业信用的对象是处在产业循环一定阶段上的商品资本;当事人双方都是职能资本家;商业信用的动态与产业资本的动态是一致的。 商业票据是商业信用的工具或凭证,它有多种形式。 但为简单起 见,可以把它概括为汇票这个总的范畴。 汇票是定期支付的凭证。 汇票持有人在汇票背面作了转移债权的签字(背书)后,该汇票就可当作流通手段或支付手段来流通。 持有人到期可凭它向其债务人兑取现款。 如果债条关系互相交错,相互间的债务关系由于相互平衡而抵消,它就可以绝对地当作货币来执行职能。 商业信用有一定局限性:它受职能资本家拥有的资本数量限制;受资本回流的限制,资本回流顺畅程度,决定商业信用的规模;受商品流转方向限制,只能依商品流转方向提供信用,而不能相反。 商业票据到期之前,如持票人急需现款,可持票到银行去贴现。 由银 行扣除到期之前的利息(贴水),把余额付给持票人。 同时,银行进行贴现时也可不用现金,而用银行券来支付,用银行券代替商业票据。 这样,商业信用就构成了银行信用的基础。 信用和银行券 银行业的出现,与货币经营业的发展相联系。 与货币的运动相联系的某些技术操作,如货币的保管、支付、兑换、结算等,是货币经营业的专门业务。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旦这些业务同货币的借贷业务相结合,货币经营业就 13 取得广泛发展,成为近代银行业。 货币的借入和贷出,成为它的专门业务。 银行以货币的实际贷出者与借入者的中介人身份出现。 一方面,把货币 大量集中起来,作为货币资本家的代表与职能资本家对立;另一方面又为整个工商业借款,作为职能资本家的代表与货币资本家对立。 “银行的利润一般地说在于:它们借入时的利息率低于贷出时的利息率”,二者之差额,扣除各种费用之后,就是银行利润。 自发的竞争,使银行利润有与工商业利润拉平的趋势。 银行拥有的借贷资本,是通过如下渠道汇集的:自有资本;职能资本家暂时不用的货币资本;货币资本家的存款。 银行在这里才真正起借贷媒介作用;一切阶级节省下来暂时不用的货币;各种属于逐渐花费的收入的存款。 银行信用的发放是银行的贷出业务,它采取 多种形式:如汇票贴现,各种形式的抵押贷款、存款透支等等。 此外,银行还可通过购买公司股票的方式进行长期贷款。 存款透支是以个人信用为基础的贷款,银行对确信有偿还能力和信用的人,允许其提取超过自己存款的数额。 银行发放贷款所需的货币,主要是靠吸收存款取得,但也可以通过发放银行券来代替。 银行券无非是由银行开出的、持票人可以随时兑现的、由银行用以代替私人汇票的一种票据。 银行券因有国家信用作后盾,所以可以进入一般流通,充当合法的支付手段。 银行券有双重保证:它以商业信用为基础,是在汇票贴现的基础上发行的,因此它受商品流 通的调节,发行不会过滥;它的发行,还以黄金兑换作保证。 这双重保证,使银行券有很高的信用。 相反,如银行券不能兑换黄金,或超过现实需要而滥发,它就会变成没有任何价值的纸币。 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不再受个别资本家的资本数量和资本回流、流向等限制,从而扩大了信用的范围,适应了资本主义生产的需要,补充完善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但由此也扩大了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的各种矛盾。 前已阐明,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调节手段,在社会生产的调节 中起着重要作用。 正是利润率的平均化,调节着社会劳动和生产资料在各部门间的分配,维系着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比例,使资本主义生产能够正常进行。 但利润率的平均化,以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为条件,这种转移由于固定资本的转移困难而受到限制。 信用克服了这一困难,以信用为媒介,资本转移才有了更大的灵活性。 所以,信用对利润率的平均化起着中介作用。 由于信用为资本自由转移创造了条件, 促进了一般利润率的形成,发挥了生产价格对社会再生产的调节作用,再生产才能正常进行。 用使流通费用得到节约 首先,信用节约了流通货币量。 货 币本身是重要的流通费用之一,它不但价值昂贵,而且极易在流通中磨损。 由于信用的出现,流通货币量会从三个方 14 面得到节约;第一,相当大的一部分交易(特别是大宗贸易),可以完全不需要货币,通过票据和转账结算就可以进行;第二,货币流通速度加快了,这一方面是因为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而引起的技术操作的集中而更加专门化了,因此极少的货币,即可完成同样的服务;另一方面,信用又加快了商品形态变化的速度,从而也加快了货币的流通;第三,金属货币的节约还是因为它被纸币所代替。 其次,信用还使资本的货币准备金减少。 信用使资本循环的各阶段加快 ,从而使整个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加快,这从两个方面节约了货币准备金:一方面减少了作为购买手段的货币准备金;另一方面又减少了不断处在货币形态上的资本。 最后,信用还节约了其他形式的流通费用,如公共簿记费用由于社会集中而得到节约。 股份公司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信用则是股份公司形成和发展的直接基础,因为股票就是一种长期信用凭证,购买股票就是对公司进行长期信用投资。 所以,离开银行和信用,股份公司的发展是不可能的。 股份公司的发展造成了以下的结果: 第一,股份公司打破了私人 资本家自有资本数量的限制,扩大了生产的规模,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个别资本无力经营的大企业(如铁路等),过去只能由政府经营,现在成了股份企业。 第二,股份企业作为社会形式的资本扬弃了私人形式的资本。 在股份公司中,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并以生产资料和劳动的社会集中为前提的资本,直接取得了社会资本的形式,而同私人资本相对立。 股份企业表现为社会企业,而同私人企业相对立。 虽然它的基础仍是私有制,但形式却是社会所有的。 马克思指出:“这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 ”虽然这还不是真正扬 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但至少在形式上,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范围内,造成了资本自我扬弃的形式。 第三,股份公司实现了两权彻底分离,是实现私人财产和私人经营转化为社会财产和社会经营的过渡点。 在股份公司中,经济当事人的身份发生了重大变化。 实际执行职能的资本家转化为单纯的经理,即别人财产的管理人;而资本的所有者,则转化为单纯的货币资本家。 资本的所有权与职能的分离,在这里彻底地、最终地完成了。 因此,即使他们所得的股息包括利息和企业主收入,即包括全部利润,这全部利润也只是在利息(股息)形式上获得的,即作为资本所有权获 得的。 马克思高度评价两权彻底分离的历史作用,他指出:“在股份公司内,职能已经同资本所有权相分离,因而劳动也已经完全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剩余劳动的所有权相分离。 资本主义生产极度发展的这个结果,是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者的财产所必需的过渡点,不过这种财产不再是各个互相分离的生产者的私有财产,而是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财产,即直接的社会财产。 另一方面,这是所有那些直到今天还和资本所有权结合在一起的再生产过程中的职 15 能转化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单纯职能,转化为社会职能的过渡点。 ” 马克思指出:“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因而是一个自行扬弃的矛盾,这个矛盾首先表现为通向一种新的生产形式的单纯过渡点。 ” 股份公司的出现,表明以私人企业为基础的自由资本主义,已经达到了自己的极限,它必将否定自己,扬弃自己,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在这里,虽然马克思还未明确指出这个新的历史阶段的名称,但他已明白指出了某些新的经济现象,像垄断、国家干预、金融贵族的控制等等。 马克思的科学预言,不久即为历史发展所证实。 19 世纪末,当恩格斯整理出版第三卷手稿时,根据资本主义发展的某些新材料,他对马克思的论断作了进一步发挥,指出自马 克思的论断提出后,一些新的企业形式发展起来了。 出现了卡特尔、国际卡特尔,甚至把一个部门的全部生产都集中在一起的托拉斯。 在这些形式中,“竞争已经为垄断所代替,并且已经最令人鼓舞地为将来由整个社会即全民族来实行剥夺做好了准备”。 本主义信用制度的二重性 信用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的作用是矛盾的、二重的。 一方面,强化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动力机制,加速了资本的积聚和集中,加剧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及其与私人占有的矛盾,另一方面它又创造 了向新的社会制度过渡的条件和形式。 资本主义生产的动力是靠剥削他人劳动使资本增殖 ,但个人资本数量总是有限的,信用为单个资本家“提供在一定界限内绝对支配别人的资本,别人的财产,从而别人的劳动的权利”。 一个人实际拥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