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概论复习题库(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上划定无警失业线、失业警戒线、恶性失业线 ,作为失业预警的依据标准。 50、职业教育和培训分为三个层次:职前训练、 在 职培训和失业培训 5英国 1911 年颁布的失业社会保险法,标示着世界上强制性失业社会保险制度的诞生。 5世界各国的失业社会保险制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基本类型:国家强制实施的失业保险制度、非强制性的失业保险制度和失业救济制度 5世界上目前采取最多的失业保险模式是 强制性的失业保张模式 5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模式有:雇主缴纳失业保险费、雇员交纳的社会保险费和政府财政补助 5 1999 年 1 月 22 日,国务院颁布《失业保险条例》 ,条例中将待业保险改为失业保险。 9 5 1998 年 6 月 9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对失业预防、失业补助和失业社会保险提出全面的指导意见。 5个人和单位 i 缴纳的保险费是医疗社会保险基金的主要来源。 5保险费的缴纳方式有多种,最多用的是与工资挂钩。 5 医疗社会保险改革过程中,从后付制改为预付制 60、 “ 有管理的保健 ” 最重要的形势是健康维护组织和优惠服务提供者组织 6 1993 年,劳动部颁布了《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条例》建立了与市场经 济适应的工伤保险制度的框架。 6 1993 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议中明确提出,要建立 个人帐户和社会统筹相结合的新型职工医疗保险制度。 6丧失劳动能力的程度有三种人身能力丧失、职业能力丧失、般劳动能力丧失。 6工伤保险实行 “ 无责任赔偿制 ” ,受伤害者不承担任何费用。 6建立工伤保险与职业伤害之间关系的第一部立法,是美国马萨诸塞州 1912 年制定的美国联邦雇员伤害赔偿法 6关于保险待遇标准,国家有统一的规定,主要包括:医疗待遇、 伤残待遇 、 死亡待遇和职业待遇 6工伤保险待遇主要包括:治 疗待遇、伤残待遇和死亡待遇。 6从全世界看,产假长度一般为 12 周。 6 1999 年,第 87 届国际劳工大会通过最有害童工形式公约,目的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有效制止最有害得童工形式。 70、 1911 年,意大利首先将社会保障范围扩大到产妇,把生育列为疾病保险范围。 7我国法律规定,女职工产假为 90 天,其中产前休假 15 天,难产的增加产假 15 天。 7我国法律规定,多胞胎生育的,没多生一个婴儿,增加产假 15天。 7目前各国社会优抚资金的来源渠道主要有三条, 一 是国防费的分配再分配 ,二是社会保障的分配再分配 ,三是社会各种形式的资助 7残疾人社会保障应遵循机会均等原则和特别扶助原则。 10 7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内容主要有康复保障、就业保障 、 教育保障 、 文化生活保障 、 福利保障和环境保障六个方面。 7 1990 年 12月 28日通过的《残疾人保障法》,初步奠定了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的法律基础。 7我国的社会保障改革应以劳动福利型为主体模式,以单纯福利型为辅助模式。 7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遵循保障最低生活需求的原则、普遍性原则、法制化原则和维护个人尊严的原则。 7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在调整时,要考虑分享经济 发展成果的原则和 与物价挂钩的原则。 80、对于最低生活保障基金来源,凯恩斯主义主张对贫困家庭发给差额补助金,弗里德曼提出 “ 负所得税 ” 方案。 三、简答 ? ?各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 ,社会保险 ,社会福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 . . . ? ? 保险基金的投资原则及方向是什么 ? ? ? . . ? ? ? . . ? ? 资格与条件 . . . . 11 . . . ,共同强调了哪几个方面 ? ? ? . ?。 . .。 .。 . . . . .。 . ? ? 有哪些。 ? . . ?。 . ? . 59. 社会保险法的内容及其地位是什么 ? 60.处理社会保险争议的方式 . 答案提示 市场经济是效率高的经济, 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强大的动力, 同时,市场经济也是风险大的经济, 风险造成的社 会震荡又会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 所 12 以,社会需要一种稳定的机制来缓解、排除这种阻力和干扰, 以保障经济的正常运行, 社会保障制度就是市场经济的一种稳定机制,是作为社会的 “减震器 ”和 “安全网 ”应运而生的。 40 年代至 70 年代初, 世界上基本出现了四种社会保障模式: ( 1) “投保资助 ”型社会保障模式 ( 2) “福利国家 ”型社会保障模式 ( 3) “国家保险 ”型社会保险模式 ( 4) “储蓄保险 ”型社会保障模式 改革方向: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社会保障模式主要是由国家、用人单位、个人三方面负担、部分积累型,以应对老 龄社会的到来;此外,无论何种保障模式下,今后都会有以下的趋势:保障范围扩大、保险水平提高、有自愿保险转为强制参保等。 主要有以下几点: ( 1)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标志是俾斯麦政府颁布一系列法令: 1883 年颁布了《疾病社会保险法》; 1884 年颁布了《工伤事故保险法》; 1889 年颁布了《老年和残疾社会保险法》。 ( 2)社会保障的发展:标志是: 1935 年罗斯福政府通过美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包括老年社会保险、失业社会保险、贫穷老人补助、未成年人补助等。 形成了由国家财政出资的济贫和右手一人缴费的互助和 自保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 主要有以下几点: ( 1)社会保险式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 ( 2)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高层次; ( 3)社会救济式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后一道防线。 主要有以下几点: ( 1)社会稳定是社会保障的主要功能; ( 2)保障功能; ( 3)保障劳动力再生产; 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 6、对于这个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 1)社会保障制度对储蓄的影响 ( 2)社会保障制度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 3)社会保障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 ( 4)社会保障制度对积累与消费的影响。 主要有以下 几部分组成: ( 1)企业缴纳的社会保险费; ( 2)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 ( 3)国家财政资助; ( 4)基金的投资收益 ( 5)此外,还包括一部分参保人缴纳的滞纳金 主要要点有以下几点: ( 1)确保社会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行的原则; ( 2)妥善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的原则; ( 3)有利于资源有效配置的原则 ; 筹资渠道主要是国家、企业、个人三方面负担。 13 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安全性原则 (2)长期受益原则; (3)多样化原则; (4)流动性原则; 投资方向主要是:购买政府债券、存入银行、投资与符合政策导向的 项目、进入资本市场购买股票、进入国际资本市场。 10、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 1)社会保障的行政管理; ( 2)社会保障的基金管理; ( 3)社会保障对象的管理; 1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体制不同,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也不同,概括将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 1)政府直接管理的社会保障体制; ( 2)政府和公法机构共同管理的社会保障体制; ( 3)工会管理的社会保障体制 1主要问题: ( 1)国家直接管理的地方过多,社会化成分不足; ( 2)社会保障运行机制缺乏以有效的法律管理和监督; (3)社会保障管理的行政和事业 不分。 对策: ( 1)实行社会化管理; ( 2)建立和完善法制化的保证措施; ( 3)构建系统化管理体制; 1制约因素: ( 1)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 ( 2)政治、社会结构; ( 3)制度年龄和人口结构; ( 4)历史、人文等特殊原因; 主要特点: ( 1)动态性特征;( 2)刚性特征;( 3)存在一个 “适度区域 ”。 1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定方法有多种,基本的方法包括实证分析的方法和理论分析的方法。 实证分析的方法主要是基于历史资料对社会保障水平作出评价的方法。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或效应,是判断社会保障水平适度与否的 重要标准。 经济发展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根据对各历史阶段经济运行状况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相对分解出社会保障因素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进而判断社会保障水平适度与否及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应该是多少。 1改革的必要性: (一)改革前即计划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制度的弊端: ( 1)覆盖范围狭窄, 不同所有制劳动者待遇差异悬殊; ( 2)差别过大和平均主义同时并存; 14 ( 3)低经济水平下的高待遇; ( 4)社会化程度低; (二)改革后的作用: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成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 之一。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概论复习题库(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