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妇女中医保健方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红枣膏: 阿胶 150 克,加水后隔水蒸烊,取锅放入红枣 200 克,加水煮至红枣胀透,加入冰糖 50 克、水适量再煮,使冰糖溶化,倒入蒸烊之阿胶,搅拌后冷却成膏,常服。 妊娠咳嗽 ( 1)冰糖炖梨: 将新鲜的梨去皮,剖开去核,加入适量冰糖,放入锅中隔水蒸软,即可食用。 ( 2)烘烤橘子: 在橘子底部中心打一个孔,塞适量盐,用铝铂纸包好之后放入烤箱中烤 15~ 20 分钟,取出后将橘子皮剥掉趁热吃。 或将陈皮 10g,加水煎汤,代茶饮。 ( 3)川贝炖梨: 用去皮去核的新鲜梨加川贝粉 6g,放入锅中隔水蒸软,趁热食用。 ( 4)白萝卜饴: 将白萝卜切成 1cm大的 小丁,放入干燥、干净容器中,加满蜂蜜,盖紧,浸渍 3 天左右。 每次取少许加温开水饮用。 ( 5)糖煮金橘: 将金橘洗净,用牙签戳两三个洞,加水淹没煮沸,加入冰糖,用小火熬烂,趁热食用。 注意:孕妇咳嗽期间,不要吃糖果饼干等甜食和易上火的食物,如花生、瓜子、油炸物等勿食,忌食生冷食物。 应多喝温开水。 妊娠便秘 ( 1)白术粥: 白术 40 克水煎取汁,加大米 60 克煮为稀粥,早晚服食。 用于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引起的便秘。 ( 2)首乌粥: 首乌 30 克水煎取汁,加大米 60 克煮成稀粥,早晚服食。 用于血虚引起的便秘。 ( 3)芝麻粥: 黑 芝麻 30 克,炒熟研碎,加大米 60 克煮成稀粥,早晚服用。 用于阴虚肠燥便秘。 【情志调养】 《保产要目》中指出 “盖怒伤气血,不能养胎,多因此动胎 ”。 因此,孕期要注意保持心境平和清净,舒畅开朗,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做到心无邪念,心无恐怯;多接触美好事物,澄心静虑,怡情养性,以条达内脏气机。 【运动调养】 适当运动可促进孕妇和胎儿的血循环,有利于胎儿发育,也有利于分娩顺利进行。 孕早期,由于妊娠反应胃纳差,应 “不为力事 ”、 “无太疲劳 ”(徐之才《逐月养胎法》)。 宜常出户外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接受阳光。 妊娠中期,应从事适量 的运动,如太极拳、气功、旅游等,有利于消化和睡眠,但应避免骑马、骑自行车、游泳、赛跑等剧烈运动。 妊娠后期,不宜久卧贪睡,可常散步,作适当地活动,俟时而生。 【中药调养】 妊娠恶阻 ( 1)脾胃虚弱: 症见恶心呕吐清水、清涎或饮食物,甚或食入即吐;头晕体倦,脘腹胀闷;舌淡,苔白,脉缓滑无力。 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方选香砂六君子汤。 若脾虚夹痰湿,症见胸闷泛恶、呕吐痰涎、舌淡苔白腻、脉濡滑,加全瓜蒌、苏叶,橘红易陈皮;若呕吐伤阴,症见口渴咽干、便秘,去木香、砂仁、茯苓,加玉竹、石斛、麦冬、胡麻仁。 ( 2)肝胃不和: 症见恶心,呕吐酸水或苦水;烦渴,口干口苦,头胀而晕,胸胁胀满,嗳气叹息;舌红,苔微黄,脉弦滑。 清肝和胃,降逆止呕。 方选橘皮竹茹汤。 若乳房胀痛者,加郁金;便秘者,加胡麻仁。 ( 3)气阴两亏: 症见呕吐剧烈,甚至呕吐咖啡色或血性分泌物;精神萎靡,形体消瘦,肌肤不润,目眶下陷,或发热口渴,唇舌干燥,尿少便秘;舌红无津,苔薄黄而干或花剥,脉细滑数无力。 益气养阴,和胃止呕。 方选生脉散合增液汤。 若呕吐血样物者,加藕节、乌贼骨、白及养阴清热,凉血止血;若呕吐严重伤胎,出现腰酸腹痛,加桑寄生、川断、杜仲固肾安胎;少量阴道出血 者,加苎麻根、阿胶以止血安胎。 ( 4)调肝生津止呕汤: 紫苏梗 10 克,炒条芩 5 克,玄参 10 克,麦冬 10克,乌梅 10 克,川连 3 克,淡竹茹 6 克。 水煎服,每剂药分 5~ 6 次服,每日一剂。 用于肝热所致恶阻。 ( 5)培土止呕方: 党参 12 克,白术 9 克,清半夏 9 克,陈皮 10 克,藿香9 克,茯苓 6 克,苏梗 9 克,枇杷叶 6 克,竹茹 6 克,黄芩 4. 5 克,甘草 6 克,砂仁 (后下 )4. 5 克。 生姜汁 20 滴,加入已煎好之药液中。 每剂药两煎相混,不拘时少量频服, 12 小时尽剂。 用于脾胃虚弱所致恶阻。 ( 6)枇杷叶茶: 生枇杷叶 (去净毛 )15 克,伏龙肝 30 克。 每日一剂。 水煎后代茶频呷。 用于肝热所致恶阻。 妊娠水肿 ( 1)当归 3 克,川芎 3 克,炒白芍 3 克,熟地黄 3 克,土炒白术 3 克,茯苓 3 克,泽泻 3 克,黄苓 3 克,栀子(酒炒) 3 克,炙甘草 3 克,姜汁厚朴 3 克,麦门冬 3 克(去心)。 水煎服,每日 1 剂,日服 2 次。 养血清热,利水消肿。 ( 2)茯苓皮 9 克,大腹皮 6 克,五加皮 6 克,防己 6 克,茵陈 6 克,桑枝15 克,苍术 克,菖蒲 克。 水煎服,每日 1 剂,日服 2 次。 行水利湿。 ( 3)人参 克,生白术 克,大腹皮 9 克,砂仁未(冲) 克,茯苓皮 9 克,紫苏梗 6 克, 天仙藤 9 克,冬葵子 9 克。 水煎服,每日 1 剂,日服 2次。 行气利水,健脾安胎。 胎动不安 ( 1)妊娠初期: 症见阴道少量出血,伴有腰腹胀痛或坠痛,精神萎靡不振,面色光白浮肿,心悸气短。 用人参 9 克、黄芪 10 克、杜仲、白芍、熟地各 6 克,白术 5 克、陈皮、甘草各 3 克,每日一剂,水煎分 2 次服,以补气养血,固肾安胎。 ( 2)妊娠中期: 症见阴道出血,胎动下坠,腰腹胀坠痛,伴有心烦不安,手足心热,口干咽燥,或有潮热,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苔黄,脉数。 用生地10 克、熟地 15 克、黄芩 6 克、黄柏 5 克、白芍 12 克、川续断 9 克、山药 9 克、甘草 6 克,每日一剂,水煎分 2 次服,以滋阴清热,养血安胎;若因外伤所致,可用熟地、白芍、川芎、党参各 20 克、黄芪、当归各 15 克,每日一剂,水煎,分 2 次服,以补气和血,固涩安胎。 ( 3)妊娠后期: 症见阴道少量出血,伴腰痉痛,小腹坠痛,两腿酸软,小便频繁,夜尿多甚至失禁。 用菟丝子 120 克 (炒炖 )、桑寄生 60 克、川续断 60 克、阿胶 60 克,上药将前三味轧细,水化阿胶和为丸,每丸重 克。 每服 20 丸,开水送下,日服二次,以固肾安胎。 贫血 ( 1)气血两虚: 症见面色淡白或苍白,神疲乏力,头晕眼花,心悸气短,动则加剧 ;舌淡,苔薄,脉细滑无力。 补气养血安胎,方取八珍汤,常用药物如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芍药、川芎、熟地黄、桑寄生、阿胶。 腰膝酸软,加杜仲、川断;头晕目眩甚,加枸杞、菊花。 ( 2)脾胃虚弱: 症见面色萎黄或淡白,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肢软乏力;舌淡,苔白或腻,脉滑弱。 健脾益气安胎,方取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常用药物如木香、砂仁、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甘草、黄芪、桑寄生。 食欲不振,加鸡内金、炒谷麦芽;下肢浮肿,加车前子、薏苡仁。 ( 3)脾肾两虚: 症见面色苍白无华,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浮肢肿,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纳呆便溏;舌淡嫩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 健脾益肾安胎,方取右归丸合四君子汤加减。 常用药物如当归、熟地黄、肉桂、山药、山萸肉、枸杞、菟丝子、杜仲、制附子、鹿角胶、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腹胀纳呆,加枳壳、鸡内金;头晕心悸,加龙骨、女贞子。 ( 4)肝肾阴虚: 症见面色淡白无华,精神萎靡,头晕眼花,口干咽燥,耳鸣心悸,腰膝酸软;舌质红,苔少,脉细滑数。 滋阴益肾,养血安胎,方取左归丸加减。 常用药物如熟地黄、山药、山萸肉、枸杞、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当归、黄芪。 失眠多梦,加五味子、酸枣仁;夜间盗汗,加浮小麦、牡蛎。 妊娠咳嗽 ( 1)阴虚肺燥: 症见干咳无痰,甚或痰中带血,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滑数。 治宜养阴润肺,止嗽安胎。 药用:百合 12g,百部 12g,白芍 12g,生地 12g,黑芝麻 12g,贝母 9g,桑叶 9g,橘梗 9g,阿胶 12g(烊化分冲 ),甘草 6g。 水煎服,每日 1 剂。 ( 2)痰火犯肺: 症见咳嗽,咯痰不爽,痰液黄稠,面红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清金化痰,止嗽安胎。 药如:黄芩 12g,桑叶 9g,枇把叶 (刷去毛 )9g,杏仁 9g,贝母 9g,栝楼仁 9g,前胡 9g,橘梗 9g,陈皮 9g,茯苓 12g,枳壳 9g,生姜 3 片,炙甘草 6g。 水煎服,每日 1 剂。 【 其它调养 】 外治 ( 1)妊娠恶阻 ① 取藿香梗 25g、苏叶梗 25g切成碎末,装入布袋,佩挂胸前,或置于枕边。 ② 取鲜芫荽(香菜)适量,加苏叶 3g、藿香 3g、陈皮 5g、砂仁 5g,煎滚后倾入壶内,将壶口对准鼻孔,闻吸其气。 ③ 丁香 15 克,半夏 20 克,共研细末,以生姜 30 克煎浓汁,入药末调成糊状,取适量敷脐。 ④ 生姜 6 克烘干,以水调成糊状敷脐,外用胶布固定。 ( 2)妊娠咳嗽 ① 选用不同型号的热水袋,装盛 60℃ ~ 70℃ 的热水,热敷背部 2~ 5 天。 ② 取鲜荆芥 250g,鲜曼陀罗花 20g,马兜铃、干地龙各 20g。 将后二味研细末,与前二味药共捣烂为泥膏。 将药膏平摊于第 1~ 7 胸椎上,再以热水袋热熨30 分钟,每天敷熨 2~ 3 次。 ( 3)妊娠水肿 甘松 100 克~ 200 克(病情重者可酌情增加),加水适量,煮沸数分钟,去渣,待药液温度至 40℃ 左右,擦洗患处,每天 1~ 2 次。 ( 4)妊娠瘙痒 ① 炉甘石洗剂,或 10%~20%蛇床子溶液局部外擦。 ② 黄柏 20 克、连翘 20 克、白鲜皮 30 克,渗出多可加地榆 10 克,加水煎沸后再煎 10~ 15 分 钟,取汁待温备用。 用两条毛巾交替外洗湿敷患部,每次 15~30 分钟。 针灸 ( 1)妊娠恶阻 ① 轻刺激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等。 脾胃虚弱加三阴交、阴陵泉;肝胃不和加太冲、内庭。 每日一次,每次留针 15~ 20 分钟, 5~ 10 次为一个疗程。 ② 耳针:选脾、胃、肝、神门、屏间穴,埋针。 ③ 艾灸:用艾条灸间使穴,每次 15 分钟,用于妊娠食入即吐者。 ④ 点刺放血:大椎、中脘、期门、三焦俞、胃俞,每次取 3~ 4 个穴位,用三棱针在穴位处点刺放血如珠。 其中,中脘穴针后拔罐 10 分钟,三焦俞用毫针刺,平补平泻。 每 3 日一次, 5 次为一 疗程。 ( 2)贫血 ① 取膈俞、足三里、膏肓俞、脾俞、胃俞、曲池、手三里、大椎穴。 每次选3~ 5 穴,用补法,留针 30 分钟,间歇运针,隔日一次, 10 次为一疗程。 ② 选耳穴脾、胃、肝、心、肾,每次取 2~ 3 穴,用王不留行籽(或磁珠贴)粘贴于耳穴上,每日自行按压 1~ 2 次, 2~ 3 日更换一次,两耳交替使用。 ③ 取足三里、膏肓俞、脾俞、胃俞、心俞、大椎穴。 每次取 2~ 3 穴,每穴用艾条熏灸 10~ 15 分钟,以局部红热为度。 每日一次, 10 次为一疗程。 拨罐 妊娠恶阻:服药前或进餐前,取中脘穴,留罐 20 分钟。 推拿 ( 1)妊娠 恶阻 ① 按揉中脘、内关、脾俞、胃俞,用以止呕。 ② 按揉内关穴 (双侧 )和足三里穴 (双侧 ),连续 20~ 30 次。 ( 2)妊娠便秘 仰卧,松开腰带,显露腹部,全身放松。 两手掌指相叠,以肚脐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即自右下腹向上推至右上腹,再左推至左上腹,再向下推至左下腹)按摩,如此重复推按约 50 次,最后在脐部按压几下。 手法要轻快、柔和、深浅适度,用力先轻后重。 也可用用左手掌的内侧面在左下腹部自上而下用力推按30 次。 每日 2 次。 刮痧 妊娠恶阻:取背部脾俞、胃俞、肝俞、胆俞,务使被刮处呈红色反应,每日一次。 【孕期用 药】 孕妇无病,不可乱服药石,以免妄伐无辜,过服补药,可引起胎大难产。 孕妇患病,应及早治疗,但须掌握 “病去母安,胎亦无殒 ”的原则。 既不为妊娠用药禁忌框框所缚,也须慎重从事。 孕妇禁用或慎用的中药: ( 1)禁用:毒性较强或药性峻猛的药物。 如水银、砒霜、雄黄、轻粉、斑蝥、马钱子、蟾酥、川乌、草乌、藜芦、胆矾、瓜蒂、巴豆、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商陆、麝香、干漆、水蛭、虻虫、三棱、莪术等。 ( 2)慎用: ① 通经祛瘀、行气破滞及辛热滑利之品。 如牛膝、川芎、红花、桃仁、姜黄、牡丹皮、薏苡仁、天花粉、枳实、枳壳、大 黄、番泻叶、芦荟、芒硝、附子、肉桂、干姜、木通、冬葵子、瞿麦、 山楂 等。 ② “产前宜凉 ”。 慎用龙眼肉、木瓜、人参、鹿茸、鹿角胶等性温助阳之品。 ③ 临产时,不可大量服食野生南沙参、西洋参、高丽参等补气药,否则会造成生产时出血过多。 孕妇禁用或慎用的中成药:。xx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妇女中医保健方案(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羌活 10g,红花 10g,冰片 10g,皂角刺 10g,肉桂 5g,地鳖虫 6g,全蝎 6g,北细辛 6g。 上药研成极细粉末,贴敷用。 每日 1 次,每次取药粉 30g,分别安放在腰眼、肾俞、肝俞及阿俞是穴处,用胶布固定。 适宜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偏重,局部重着者。 ( 2)药袋法 骨碎补 250g,威灵仙 120g,杜仲 250g,鸡血藤 300g,红花 30g,当归 120g,白芷
、乳品、甘蔗、蔬菜、水果、豆腐、鱼类等清淡食物,并着意食用沙参粥、百合粥 、枸杞粥、桑椹粥、山药粥。 条件许可者,可食用燕窝、银耳、海参、淡菜、龟肉、蟹肉、冬虫夏草、老雄鸭等。 少食葱、姜、蒜、韭、薤、椒等辛辣燥烈之品。 阳虚体质者,宜多食有壮阳作用的食品,如羊肉、狗肉、鹿肉、 (又鸟 )肉。 根据 “春夏养阳 ”的法则,夏日三伏,每伏可食附子粥或羊肉附子汤一次,配合天地阳旺之时,以壮人体之阳。
,置于蒸盆内,加入葱、姜、盐、黄酒、陈皮、胡椒粉及适量清水,上笼隔水蒸约 1 小时,食时弃去药袋,调味即成,佐餐食用。 痰瘀互结证 ①茶饮: 降脂益寿茶:荷叶、山楂、丹参、菊花、绿茶各适量,开水冲泡饮服。 陈山乌龙茶:陈皮、山楂、乌龙茶各适量,开水冲泡饮服。 ②推荐食物: 白萝卜、紫 菜、白薯、玉米、花生、洋葱、木耳、山楂、海带、海蜇、大蒜、冬瓜。 ③推荐食疗法: 绿豆海带粥:绿豆、海带
衣温暖, 如阴地之草木,软脆不任风寒 ”(《诸病源侯论》)。 小儿衣着要宽松,不可紧束而妨碍气血流通,影响发育。 同时,婴儿衣着不可过暖,特忌厚热,平时穿衣不宜过多,入秋后宜缓缓加衣,以锻炼耐寒能力。 《诸病源候论 养儿童候》 说: “儿童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暖衣则令筋骨缓弱。 宜时见风日,若都不见风日,则令肌肤脆弱,便宜损伤 ”。 “薄衣之法,当从秋习之,不可以春夏卒减其衣,则令中风寒。
学的重要手段,也是临床运用最多的病后康复方法,用于多种疾病的康复和病后复发的预防,尤其是中风后的康复、预防再次中 风。 ( 1)基本原则: ① 以平为期,以通为治,祛邪扶正; ② 以平调阴阳,调和脏腑,调畅气血,扶正祛邪为基础; ③ 以未病先防为重点;同时也采用祛邪泻实的方法,预防疾病发展传变。 ( 2)保健方法 ① 选穴多以具有强壮功效的穴位为主,手法及刺激强度适中,选穴不宜太多。 ②
经常晒太阳或进行日光浴,有利于汗液蒸发,祛除体内湿气。 嗜睡者应逐渐减少睡眠时间,多进行户外活动。 情志调摄: 痰湿体质之人易神疲困顿,多性格温和,善于忍耐。 要适当增加社会交 往活动,多参加集体公益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合理安排休闲、度假活动,以舒畅情志,改善体质。 同时,多听轻松音乐,以动养神。 运动调养: 痰湿体质,多形体肥胖,身重困倦,故宜长期坚持运动锻炼,如散步、慢跑、球类、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