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n培训讲座资料(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2 NTFY ACK 3 RQNT ACK 4 NTFY ACK 5 RQNT ACK Offhook Dail tone Dailing Busy tone Onhook 6 NTFY ACK 7 RQNT ACK 50 MGCP信令流程 MGCP的概念和功能: MGCP协议用于 MGC同 MG之间进行通信,是承载控制协议。 MGCP有 9个命令和 3类响应,每个命令由 4部分组成,响应中 200~ 299值表示成功完成,其余则表示不成功。 MGCP协议有哪些命令。 EPCF、 CRCX 、 MDCX 、 DLCX 、 RQNT 、 NTFY 、 AUEP 、 AUCX 、 RSIP MGCP协议有哪些命令响应。 200和 299之间的值表示成功完成 400和 499之间的值表示临时错误 500和 599之间的值表示永久错误 小结 51 第四部分 SIP/SIPT协议 部分 52 SIP协议概述 SIP( 会话初始协议 )的开发目的是用来帮助提供跨越因特网的高级电话业务。 因特网电话( IP电话)正在向一种正式的商业电话模式演进, SIP就是用来确保这种演进实现而需要的 NGN(下一代网络)系列协议中重要的一员。 SIP是 IETF标准进程的一部分,它是在诸如 SMTP(简单邮件传送协议)和 HTTP(超文本传送协议)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 它用来建立,改变和终止基于 IP网络的用户间的呼叫。 为了提供电话业务它还需要结合不同的标准和协议:特别是需要确保传输( RTP),与当前电话网络的信令互连,能够确保语音质量( RSVP),能够提供目录( LDAP),能够鉴权用户( RADIUS)等等。 SIP被描述为用来生成,修改和终结一个或多个参与者之间的会话。 这些会话包括因特网多媒体会议,因特网(或任何 IP网络)电话呼叫和多媒体发布。 会话中的成员能够通过多播或单播联系的网络来通信。 SIP支持会话描述,它允许参与者在一组兼容媒体类型上达成一致。 它同时通过代理和重定向请求到用户当前位置来支持用户移动性。 SIP不与任何特定的会议控制协议捆绑。 53 SIP协议概念 会话启动协议 SIP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是一个在 IP网络上进行多媒体通信的应用层控制协议它被用来创建修改和终结一个或多个参加者参加的会话进程; SIP协议可用于发起会话也可以用于邀请成员加入已经用其它方式建立的会话; SIP协议透明地支持名字映射和重定向服务便于实现 ISDN智能网以及个人移动业务。 54 SIP协议特点 简单 只包括六个主要请求,六类响应; 基于文本编码,易实现、易调试,便于跟踪和手工操作; 扩展性和伸缩性 具有灵活的扩展机制和强大的能力协商机制; 新的方法、消息头和功能添加,无须改动协议,网络简单,智能边缘; 分布式体系结构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安全性和可靠性 逐跳加密和认证: Ipsec、 SSL; 代理认证: ProxyAuthentication; 端到端 HTTP认证:基本方式和摘要方式,端到端加密 PGP、 S/MIME; 每次呼叫包含一个时间 /空间唯一的 CallID,每次请求都有一个 Cseq,用于复制包检测,请求之后有应答, INVITE应答后有 ACK确认,没有收到回应则重传; 互通性 简单、轻型协议,基于文本编码方式,容易描述和分析; 应用层协议与底层传输无关。 55 SIP协议功能 名字翻译和用户定位:无论被呼叫方在哪里都确保呼叫达到被叫方。 执行任何描述信息到定位信息的映射。 确保呼叫(会话)的本质细节被支持。 特征协商:它允许与呼叫有关的组(这可以是多方呼叫)在支持的特征上达成一致(注意:不是所有方都能够支持相同级别的特征)。 例如视频可以或不可以被支持。 总之,存在很多需要协商的范围。 呼叫参与者管理:呼叫中参与者能够引入其它用户加入呼叫或取消到其它用户的连接。 此外,用户可以被转移或置为呼叫保持。 呼叫特征改变:用户应该能够改变呼叫过程中的呼叫特征。 例如,一呼叫可以被设置为 “ voiceonly”,但是在呼叫过程中,用户可以需要开启视频功能。 也就是说一个加入呼叫的第三方为了加入该呼叫可以开启不同的特征。 56 SIP功能实体 UserAgent( UA)用户代理 : 用于代表用户发起、接收、结束一个呼叫 ; UAC:发起一个呼叫请求 ; UAS:对呼叫请求进行回应 ; 一个 UA,既可以发起呼叫,也可以接收呼叫 ; UAC和 UAS是逻辑角色,不是独立的物理实体 ; ProxyServer代理服务器 : 作为一个逻辑网络实体代表客户端转发请求或者响应可以同时作为客户端和服务器端。 代理服务器的主要功能路由认证鉴权计费监控呼叫控制业务提供等。 RedirectServer重定向服务器 : 重定向服务器将请求中的目的地址映射为零个或多个新的地址然后返回给客户端客户端直接再次向这些新的地址发起请求。 提供地址解析服务,类似于 DNS。 与代理服务器的区别:不会把用户请求转发给其他的服务器 57 SIP功能实体 LocationServer位置服务器 : 配合代理服务器和重定向服务器提供可能的,被叫用户的地址(或位置 )。 RegisterServer注册服务器 : 接收用户的注册请求 ; 记录终端的 SIP地址和 IP地址 ; 用户终端的每次启动都需要注册,用于记录用户的当前位置信息 ; 提供用户认证功能 ; 注册服务器是实现号码移动性的基础 ; 注册信息的存亡周期。 58 SIP协议栈 59 SIP网络与 NGN网络的对应关系 60 SIP协议在 NGN网中的应用结构 软交换设备 1 软交换设备 2 61 SIP协议消息的分类 SIP消息采用文本方式编码分为两类请求消息和响应消息; 请求消息客户端为了激活按特定操作而发给服务器的 SIP消息; 响应消息用于对请求消息进行响应指示呼叫的成功或失败状态; 请求消息和响应消息都包括 SIP头字段和 SIP消息字段。 62 SIP请求消息 63 SIP响应消息 64 SIP请求消息结构 65 SIP请求消息结构(续) 66 SIP响应消息结构 67 SIP响应消息结构(续) 68 SIP协议用户注册流程 SIP Phone 软交换设备 69 SIP协议呼叫流程 SIP PhoneA 软交换设备 SIP PhoneB 70 SIP协议呼叫流程 软交换设备 A 软交换设备 B 71 SIP协议呼叫流程 72 SIP呼叫举例 上图为 SIP用户 SIP用户。 73 SIPT协议 介绍 74 SIPT协议概述 SIPT( RFC3372)是由 IETF的 SIPPING工作组在 SIP的基础上制定的协议。 严格来讲, SIPT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协议,它只是对 SIP的扩展。 它利用 SIP的扩展机制通过封装和装换技术来透明地传送 ISUP消息,从而实现与 SIP与 ISUP协议的互通,也就是实现 PSTN与 SIP网络之间的互通。 由于 SIPT封装了 ISDN的局间信令 ISUP,它可以被用作软交换设备之间的互通协议。 SIPT努力提供一种将传统电话信令集成到 SIP消息的框架。 SIPT通过封装与翻译来完成 SIP网络的两大基本要求:透明性和可路由性。 在 PSTN与 SIP网络的互连点, SS7ISUP消息用 SIP来封装以确保业务所必须的信息不被丢失。 同时,特定的信息从 SS7ISUP消息翻译成相应的 SIP头信息,从而方便路由 SIP消息。 75 SIPT协议的目的 使基于 SIP的软交换网络能够与传统电信网络互通 使 SIP网络桥接 PSTN网络时能够透明传递 ISUP消息 保证 SIP网络与传统电信网络互通 制定了详细的 SIP消息与 ISUP消息的映射 保持 SIP网络对 PSTN网络的透明性 保证 ISUP信令的透明传递,通过 “封装 ”的方法实现 保证 PSTN呼叫请求的路由能力,通过 “翻译 ”的方法实现 SIPT协议应用场景 SIP网络与 PSTN网络互通 SIP网络桥接 PSTN网络 下一代网络的软交换互通协议 76 SIP网络与 PSTN网络互通 PSTN网络 信令网关 软交换设备 SIPT协议用于指导软交换设备完成 SIPISUP的映射。 SIP网络 77 SIP网络与 PSTN网络互通信令流程 PSTN用户主叫 SIP用户 78 SIP网络与 PSTN网络互通信令流程 PSTN用户主叫 SIP用户 79 SIPT协议的典型呼叫流程 80 第五部分 BICC协议 部分 81 BICC协议概述 BICC协议由 ITUT SG11研究组完成标准化,由 ISUP协议演进而来,是一种在骨干网中实现使用与业务承载无关的呼叫的控制协议。 BICC定义了信令传送转换器( STC)、应用传送机制( APM)、承载控制隧道协议( BCTP)和 IP承载控制协议( IPBCP)。 通过点编码建立信令联系,信令链路通过静态 SCTP连接, BICC节点中采用正常呼叫的选路原则选定路由,为呼叫的信令建立通路。 信令信息利用信令传送转换器转换之后,采用 APM传送 BICC特定的控制信息。 BICC从真正意义上解决了呼叫控制和承载控制相分离的问题,可以用于任何承载网络,如 ATM、 IP。 ATM具有很好的 QoS保证和呼叫处理能力, BICC能够更好地支持 ATM网络承载,这可能是业界看好BICC的原因之一。 82 BICC协议概念 BICC协议是在骨干网中使用的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信令协议。 包括ATM网络和 IP网络在内的各种数据网络,利用该信令协议就可以承载全方位的 PSTN/ISDN业务。 因此, BICC被认为是传统电信网向多业务综合平台演进的重要支撑工具。 BICC是一个控制与承载分离的信令协议,它不直接对媒体资源( ATM、IP)进行控制,而是通过标准的承载控制协议( )对这些资源进行控制。 BICC协议是在窄带 ISUP协议的基础上发展来的,可以认为是将窄带ISUP协议去掉具体的电路控制部分改编而成,但它不能与 ISUP对等兼容。 理论上, BICC协议可部署在各种各样的信号传输协议栈之上,提供与具体业务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 目前比较成熟的可承载 BICC协议的传输协议是: MTP3/MTP3b/M3UA和 SCTP等。 BICC协议由 ITUT , , 83 BICC协议概念 呼叫业务功能 (CSF)承载控制功能 (BCF)业务节点 (SN)呼叫控制信令(BICC协议 )呼叫控制信令(BICC协议 )承载控制信令承载控制信令承载BICC规范的主要范围84 BICC协议概念 接口业务节点 (ISN=Interface Serving Node) 功能实体,位于 SCN网和 BICC网之间,其包含 CSFN和 BIWF 转接业务节点 (TSN=Transit Serving Node) 功能实体,位于 BICC网内的两个 SN之间,其包含 CSFT和 BIWF 关口业务节点 (GSN=Gateway Serving Node) 功能实体,位于两个网络主域之间,其包含 CSFG和 BIWF 承载控制功能 —节点( BCFN) 对应 CSFN 承载控制功能 —转接( BCFT) 对应 CSFT 承载控制功能 —关口( BCFG) 对应 CSFG 承载控制功能 —中继( BCFR) 承载控制和承载控制信令的中继,不对应 CSF 85 BICC协议在网络中的应用 在无线 3G应用中, BICC协议处于 3GPP R4电路域核心网的 Nc接口,提供了对 (G)MSCServer之间呼叫接续的支持。 参见规范 ITUT TS。 在固定网 NGN应用中, BICC协议处于分层体系结构中的呼叫控制层,提供了不同 SoftSwitch之间呼叫接续的支持。 BICC协议在 3G R4网络中的位置, BICC协议应用在 Nc接口,也即是 GMSC Server之。ngn培训讲座资料(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机核心控制板卡 CMYC 经常卸载,使交换机 经常 处于单侧运行状态,如果另一块 CMYC 再出问题,就会造成 **端 局全 网 瘫痪, 对安全生产、调度指挥带来很大影响。 所以, 未来 通信网络 潜在 的风险因素非常大。 NGN软交换建成后 , 从根本上解决了上述问题。 ⑵ 实现全网业务集中管理。 通过对 **局核心单元的演进, 交换机局数据和用户数据 的业务 操作 和 维护 上移到 **局
ction for the temple regions on the sides of the head. A study of head injuries resulting from bicycle accidents showed that a large proportion were caused by blows to the temple area. Therefore, if
o as his apprentice sent the black beans steamed rice, fried bananas, and some stew to him. Before going to sea, the old man slowly drank coffee that was his day diet. For a long time he was tired to
绍 职务岗位体系 几个概念的内涵 : 职级: 同一职务类别或同一职务下,按工作内容、难易程度、责任大小、所需资格皆很相似的岗位划分同一职级。 如应用工程序列分:一级工程师,二级工程师,三级工程师 …… 职等: 在不同职务类别之间,把职责轻重、工作繁简复杂情况以及任职资格条件充分相同的职级归入同一等。 如:公司内员工共分十等,每个员工有一个确定的职等。 组织机构层层展现 ——尽在掌控
000基础主体7电焊机BX50012上海2002基础主体装饰8圆盘锯D50012山东2002基础主体装饰9插入振动器HZ63030成都2003基础主体10平板振动器DZ5012成都2003基础主体11自卸汽车5T10贵州2001基础主体装饰12人力小推车66贵州2004基础主体装饰13抽水泵QY2552成都2004基础14经纬仪J24苏州2001基础主体15水平仪S210北京2001基础主体装饰
e mutuals. P/C insurance is a riskier business than life insurance – P/C claims are less predictable and inflation has a potent impact. Moreover, the P/C risk patterns appear to be changing. F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