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m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调查设计指南-培训(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较小的斑块,斑块之间被与过去性质不同的斑块所隔离,残存的斑块可以看作‚生境的岛屿 ‛。 景观破碎化既可定义为一种过程:即栖息地不断变成碎片的过程;也可理解为一种格局:即破碎化过程的结果。 造林作业区 Afforestation Site 预备栽植或正在栽植乔灌木及 防风固沙草本植物 的地块。 造林作业区与造林地意义相近。 造林地的时间跨度大于造林作业区。 造林地既可用于表达造林作业前的地块,也可表达已完成造林作业的地块。 造林作业区仅表达计划造林、尚未完成造林作业的地块。 6 造林作业设计 Design for Afforestation Operation 为完成项目栽植树木的地块预先编制出的工 作方案、计划以及绘制的图件。 农村社区 the Rural Community 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乡镇、村或社)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参与式规划 Participatory Programming 在项目人员和外部专家的协助下,让社区群众充分表达自己对土地如何利用以及如何实施项目造林等方面的愿望,使农户的知识、利益、优势、劣势与技术人员的技术知识、管理人员的管理知识共同分享,共同制订土地利用规划和造林设计的过程。 项目边界 Project boundary 本指南中与造林作业区等同。 是项目参与方控制范围内的造林或再造林项目活动的地理范围。 CDM 造林或再造林项目活动可以包含一块以上分离的土地 (UNFCCC,2020a),在这种情况下: (1)每块分离的土地应有一个特定的地理标识; (2)应分别确定每块土地的边界,不应将各块土地之间的土地包括进来。 项目活动 Project activity 项目活动是指一项旨在减少温室气体 (GHG)排放的措施、操作或行动。 《京都议定书》和 CDM 模式和程序之所以使用‚项目活动‛一词而不是‚项目‛一词 , 是使某一项目活动能够因此是等同于一个被执行或计划执行 的项目或者是其某个组成部分或某个方面。 利益相关方 Stakeholders: 利益相关方是指受到或可能受到所拟议的 CDM 项目活动或导致实施此种活动的行动影响的公众 , 包括个人、群体或社区。 4 总则 1 遵循国际准则和现行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技术标准以及规程的要求; 2 坚持科学、适用、真实和透明的调查原则; 7 3 遵循生态效益优先,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原则,建立稳定的多功能的森林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增加森林碳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 4 坚持‚以民为本‛,促进社区发展和解决群众生计,引导群众积极保护森林 以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 5 定量化与定性化相结合的原则。 5 准备工作 组建队伍 调查设计组成员由不同学科背景(如林学、社会学、农学、生态学等)和熟悉参与式规划方法的专业人员组成,以便提高调查设计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开展培训 对参与调查设计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明确任务,统一方法,落实责任。 制订计划 根据项目建设任务,制订工作方案,明确劳动组合、职责分工和进度安排。 在分析确定项目设计目标的基础上,研究制订调查技术路线,明确调查内容和调查方法。 工具准备 准备调查设计所需的地形图、调查设计用表、照相机、摄像机,以及皮尺或测绳、钢卷尺、罗盘仪、 GPS 接受仪等测量工具,计算器、铅笔、调绘笔等文具,生活、交通和劳保用品。 8 6 造林作业区区划 区划原则 以村(林班) 为基本区划单元。 在项目选点和村级调查的基础上,选择符合 CDM造林再造林条件的宜林地、无立木林地、符合退耕还林条件的坡耕地以及其他符合碳汇条件的、适宜造林的地块。 对 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区域 优先选择。 区划的基本原则是: 1 地类相同,土地权属明确; 2 立地类型相同; 3 造林树种相 同; 4 经营目的、方式相同; 5 相对集中,便于造林施工和项目管理。 区划方法 以土地使用权属、土地种类和立地条件为主要区划因子。 先在室内按项目选点的二手资料进行选择,再到现地同利益相关方(包括乡村干部和受益农户)进行实地踏勘区划。 采用国家测绘部门正式出版的最新最大比例尺的地形图现地调绘作业区(地形图比例尺为 1: 5 万、 1: 10 万的应放大一倍使用)。 比例尺小于 1:5 万的应采用带镜罗盘仪、经纬仪或 GPS 仪等实测,并现场转绘到地形图上,量测闭合差不大于 1/100。 项目边界 用 GPS 仪实地定位,测定作业 区的海拔和经、纬度。 造林作业区最小面积为 公顷,最大面积一般不超过 20 公顷。 采用 ‚ 乡镇(场、保护区)-村(林班)-造林作业区 ‛ 的区划系统。 以项目村(林班)为单位,在图面上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小到大的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进行造林作业区编号。 作业区编号应不重、不漏、不出现角号。 9 7 本底调查 通过对项目区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的调查,获取有关基础资料、数据和信息,掌握项目实施前项目区气候、土壤、植被、生物多样性、社区、土地利用等初始状况,判断项目地点是否符合 CDM 造林再造林的规定,是否符合项目对额外 性的有关要求,评估项目产生泄漏的可能性,分析项目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为项目碳基线测定、造林设计、施工 管理 和项目监测提供 基础信息。 项目区基础信息 收集项目县和相关乡镇(场、保护区)、作业区已有相关资料和数据,特别是图、统计报表, 获得项目区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现状、森林资源状况等基本信息、历史资料和未来的发展计划,为本底调查和规划设计提供基础材料和背景信息。 二手资料包括: 1 项目选点的县级信息调查表、村级信息调查表(必需的) 2 行政区划图(必需的) 3 项目区地形图(必需的) 4 现在和 1990 年植被覆盖图或森林资源分布图(必需的) 5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必需的) 6 县(市)和乡(镇)、村社会经济统计资料 7 土地利用现状图、规划图,航片,卫片,历史图片(特别是项目区的)等 8 地方发展规划,包括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林业发展规划等 9 过去林业重点工程项目资料 10 县志、林业志、乡志 10 造林作业区现状 采用参与式方法进行,同项目利益相关者一道先踏查整个造林作业区,选择有代表性的一两个调查点,目测记载相关因子。 1 项目位置 县、乡镇、村、社,或自然保护区的具体 位置。 作业 区 所在地形图比例尺、图幅号、公里网区间,项目边界的 GPS 经纬度、海拔记录。 作业区编号规则为:‚县名的汉语拼音缩写(大写字母,双声母选第 1 个字母,后同)‛ +‚ ‛ +‚村名‛ +‚ ‛ +‚年份‛ +‚ ‛ +‚阿拉伯数字序号( 2 位数)‛。 示例:青川县东桥村 2020 年区划的 2 号造林作业区,表示为 QCDQ202002。 2 成为无林地的时间 如果以前是森林,那一年成为无林地。 3 土地属性  权属:所有权(国有、集体)、使用权者(具体)、有无权属纠纷。  利用现状: ① 木本作物 ② 草本作物 ③ 休闲地 ④ 放牧地 ⑤ 未利用地 ⑥ 难利用地 ⑦ 其他: 4 额外性 根据当地的政策和产业发展,提供项目地点不在计划之内的证明。 5 立地特征  地貌: ①山地 ②丘陵 ③阶地 ④河漫滩 ⑤平原 ⑥其他(具体说明)。  坡度:造林作业区平均坡度。  坡向:分东坡、南坡、西坡、北坡、东南坡、西南坡、西北坡、东北坡。  坡位:分脊、上、中、下、谷。 可根据情况适当增减。  母岩:分 ①第四纪红色或黄色粘土类 ②花岗岩类 ③页岩、砂页岩类 ④砂岩类 ⑤紫色砂页岩类 ⑥板岩、千枚岩等等页岩变质岩类 ⑦石灰岩类 ⑧玄武岩类。  土壤类型:调查造林作业区的土 类或亚类。 11  土层厚度:包括 A1 层、 AB 层、 B 层和 C 层厚度,任一土层石砾含量(不包括半风化体)超过 80%以上,不计入土层厚度。  石砾含量:包括石块、角砾、石粒,以容积计算。  PH 值:用 PH 试纸测定土壤的酸碱度。  土壤质地:分别按照沙土、沙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和粘土填写。 6 植被状况 植被类型: 盖度:地面上所有植冠(含乔木、灌木、草本、苔藓)覆盖面积与总面积之比,用百分比表示。 调查总总盖度和各层盖度。 主要植物种类:包括建群种、优势种的中文名称或俗名。 生活型:分为乔木、灌木、半灌木、草本、藤本、附 生、寄生等类型。 多度:分为植株密集成背景化( soc)、植株数量很多( cop3)、植株数量多( cop2)、植株数量较多( cop1)、数量少呈散失状( sp)、稀少( sol)、个别( un)等类型。 分布状况。 分为均匀、密布、团状、片状、散生等 5 级。 高度:主要植物种类的平均高度。 若为退耕还林地则要调查原作物种类、耕作制度。 7 水土流失 造林作业区水土流失的类型,分为沟蚀、面蚀、风蚀、重力侵蚀和人为侵蚀;施水土流失强度,分为微、轻、中、重和剧烈。 8 需要保护的对象 珍稀濒危植物、古树名木、古迹、历史遗存、有 特殊价值的景点、珍稀濒危动物或有益动物的栖息地(如小片灌丛、站杆、水池、洞穴等)等方面的数量、分布等。 9 树种及天然更新能力 造林作业区及附近林分、树木(包括引进树种)的生长情况和天然更新能力。 10 小气候 对造林作业区域的光照、湿度、风害、寒害等小气候进行述评。 12 11 其它信息 包括项目区是否经常发生火灾,有无非法放牧,有无非法采收非木质林产品(如食用菌、药材等),有无盗砍滥伐木材等。 12 现状图片 利用照相机和摄像机对项目区和造林作业区现状进行照相和摄影,记录调查设计工作及其发现,保留本底的影像资 料。 拍摄的几点原则:  要尽可能有大全景、中景、近景照片;  尽可能的拍摄大尺度的景观照片;  照片中要尽量包括近景和远景以及这中间的过渡;  如果拍摄的是一面坡地,照片要包括从坡脚到坡顶的全貌;  拍摄远景时,照片中最好能有可标示长度 /宽度的参照物。 对每张照片要进行编号,野外填写记录表格时,照片编号沿用数码相机中自动生成的照片号;录入计算机整理时重新编号,规则为:造林作业区编号后加照片号,如:QCDQ2020021,表示在青川县东桥村 2020 年 2 号造林作业区拍摄的第一张照片。 生物多样性现状 采用 实地踏勘、半结构式访谈等方法调查项目区生物多样性现状。 1 附近的保护区概况 保护区的名称、类型、级别、建立时间、主要保护对象,造林作业区与保护区关系(在内、相邻、在外)、直线和行程距离。 2 珍稀濒危物种 在作业区及其周边,调查了解项目区的珍稀濒危物种(被列入国家公布的保护物种名录的物种;被收录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红皮书的濒危物种)及其生境、存在的威胁等。 3 动物痕迹及干扰信息  动物痕迹:包括痕迹类型(如实体、粪便、食迹、足迹、卧穴、洞穴、爪痕、 13 标记、尸体等)、数量、新鲜程度(分当场、 1- 2 天 、 3- 10 天、 10 天四项)和小生境。  干扰信息:包括干扰类型(如猎人、挖药、放牧人、偷猎、放套、棚子、剥树皮、烧火、家牛、旅游、竹子开花等等)、干扰时间(分当场、 1- 2 天、 3- 10 天、 10 天四项)和干扰强度(分强、中、弱)。 4 景观连通性 从斑块大小、形状、同类斑块之间的距离、廊道存在与否等方面判断林地、造林作业区各自及其相互之间的连通状况。 5 景观破碎化 从项目区森林在干扰下被分割成很多面积较小的斑块数量情况,或林窗、林缘无林地块数判断森林破碎化程度。 斑块越多,破碎化程度越高。 6 胁迫因子 调查 了解对项目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项目实施构成的主要威胁,如人为活动干扰、放牧、土地权属纠纷、污染等。 社区评估 采用半结构式访谈、社区会议等参与式方法收集社区信息。 主要包括: 1 社区农户意愿。 调查了解社区农户对未来土地利用和实施森林碳汇项目的的意愿,分析村民对项目实施的认可度。 2 土地利用现状。 调查项目所在社区土地利用方式,特别项目规划区域现在的土地利用方式、盛行的土地利用方式和最有可能的土地利用方式。 3 土地使用权属。 重点调查与村民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林地、耕地和草地的土地使用权情况。 4 经济生 存条件。 了解社区农民生产生活(包括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状况,主要的收入来源和支出结构,社区已有的发展项目和潜在发展项目。 5 对森林的依赖。 调查项目实施村社利用森林维持生计的活动,当地木质和非木 14 质产品的产量与需求及其变化。 比如采集薪柴和野生食物(包括供给人和牲畜的),与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其他活动不同的是,如果没有这些活动,村民的生活将面临危机,从而反映出森林对村民的重要程度。 6 文化宗教价值。 调查项目区及其周边现有的信仰、宗教圣地、风俗、传统文化等及其与森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活动等(包括利用、保护 、破坏等方面)。 7 旅游景观价值。 调查项目区及其周边的景区(点)数量、特色等。 8 环境污染现状。 了解项目区及其周边存在的对大气、水体和土体的污染。 9 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