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齿自行车链盘冲压模具设计_本科毕业设计说明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8 第 4 章 模具设计计算 排样、计算条料宽度及确定步距 由于工件为圆形链盘,所以采用单个排样方式,根据料厚 3mm,查得 搭边值为 a=3mm,所以条料宽度为 L=176+3+3=182( mm),条 料宽度为 182mm ,步距为 179mm。 利用率计算 冲裁件的面积 A 由 proe 软件计算得 A= 410 2mm。 一个步距的条料利用率为  : 00400  BSA 冲压力的计算 冲裁力一般 按下式计算: bKLtF  式中: F —— 冲裁力; L—— 冲裁周边长度; t —— 料厚; b —— 材料抗剪强度; K —— 修正系 数,一般取 K。 拉伸力按下式计算: 锥形拉伸拉伸力 btDdKF 2/)(1  式中: F—— 拉伸力; t—— 材料厚度; d—— 锥形拉伸上直径; D—— 锥形拉伸的下直径; b —— 材料抗拉强度; 1K —— 修正系数。 冲裁力和拉伸力的计算: 第一套模具 —— 落料 、 冲孔 bKLtF 1 9 342)3 6 7 53 6 0 0 6 6 ( 0 0  π = bKLtF 2 =300322π = 卸料力 FKF xx 推件力 FnKF TT  查资料的 XK , TK , n=1。 采用弹性卸料板和下出料方式。 计算得: TXZ FFFF  = 第二套模具 —— 冲孔 冲孔力: )36023270360111236014423360322229(  )(πF 5 =5 = 2F π 42230035=308755N 为保证凸模冲裁力的最大值不同时出现,且考虑避免出现倾斜或折断,故设计成阶梯式。 本套模具采用下出料方式和弹性卸料板。 最大冲裁力 F= 11 FKF X , XK。 计算得: F= 第三套模具 —— 压 型 拉伸力: F= btdπK m= Dd = 0 1 7 7 53 Dt 需要压边圈。 1m =~, m 1m ,所以可一次拉成。 查表得: 1K = 10F=400π ( 1543) 3 =170776N 本套模具采用手工卸料方式。 压力机的初选 第一套模具: 公称压力为: 0P =( ~) 1212978N=1940796N 根据压力机的公称压力 0P =,查陈锡栋所编的《实用模具技术手册》可以选压力机型号为 JA11250,此压力机为开式压力机,其主要技术参数如下: 公称压力: 2500 KN 滑块行程: 120 mm 最大闭合高度: 450 mm 连杆调节长度: 80mm 工作台尺寸(前后 左右): 630 mm1100 mm 模柄孔尺寸 (直径 深度 ):  70mm90 mm 第二套模具: 公称压力: 0P =( ~) 490393N=761776N 根据压力机的公称压力 0P =,查陈锡栋所编的《实用模具技术手册》可以选压力机型号为 J2380,此压力机为开式压力机,其主要技术参数如下: 公称压力: 800 KN 滑块行程: 130 mm 最大闭合高度: 480 mm 连杆调节长度: 80 mm 工作台尺寸(前后 左右): 540 mm800 mm 模柄孔尺寸 (直径 深度 ):  60 mm75 mm 第三套模具: 公称压力: 0P =( ~) 170776N=273KN 根据压力机的公称压力 0P =273KN, 结合实际情况,查陈锡栋所编的《实用模具技术手册》可以选压力机型号为 JH2180,此压力机为开式压力机,其主要技术参数如下: 公称压力: 800 KN 11滑块行程: 160 mm 最大闭合高度: 320 mm 连杆调节长 度: 80 mm 工作台尺寸(前后 左右): 600 mm 950 mm 模柄孔尺寸 (直径 深度 ):  50 mm60 mm 确定压力中心 模具的压力中心就是冲压力合力的作用点,为了保证压力机和模具的正常工作,应使模具的压力中心与压力机滑块的中心线重合,否则冲压时滑块就会承受偏心载荷 ,导致滑块导轨和模具导向部分不正常的磨损,还会使合理间隙得不到保证,从而影响制件质量和降低寿命,甚至损坏模具,但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冲件形状和排样的不同,从模具结构设计与制造考虑,不宜使压力中心与模柄中心线相重合,这时应注意使压力中心的偏离不致超出所选压力机允许的范围。 由于本冲压件为轴对称图形,故三套模具的压力中心都为几何中心,即为圆心。 冲模刃口尺寸及公差的计算 确定冲裁凸凹模刃口尺寸应区分落料和冲孔,并遵循如下原则: 1. 设计落料模先确定凹模刃口尺寸。 以凹模为基准,间隙取在凸模上,即冲裁间隙通 过减小凸模刃口尺寸来取得。 设计冲孔模先确定凸模刃口尺寸。 以凸模为基准,间隙取在凹 模上,冲裁间隙通过增大凹模刃口尺寸来取得。 2. 根据冲模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规律,设计落料模时,凹模基本尺寸应取接近或等于工件的最小极限尺寸;设计冲孔模时,凸模基本尺寸则取接近或等于工件孔的最大极限尺寸。 这样,凸、凹模在磨损到一定程度时,应能冲出合格的零件。 模具磨损预留量与工件制造精度有关。 用 x 表示,其中  为工件的公差值, x 为磨损系数,其值在 ~1 之间,根据工件制造精度选取: 工件精度 IT10 以上 x =1 工件精度 IT11~IT13 x = 工件精度 IT14 x = 3. 选择模具刃口制造公差时,要考虑工件精度与模具精 度的关系,既要保证工件的精度要求。 又要保证有合理的间隙值。 一般冲模精度较工件精度高 2~4 级。 对于形状简单的圆形、方形刃口,其制造偏差值可按 IT6~IT7 级选取;对于形状复杂的刃口,制造偏差可按工件相应公差的 1/4 来选取;对于刃口尺寸磨损后无变化的,制造偏差值可取工件相 12应公差值的 1/8 并冠以(  )。 4. 工件尺寸公差与冲模刃口尺寸的制造偏差原则上都应按“入体”原则标注为单向公差,所谓“入体”原则是指标注工件尺寸公差时应向材料实体方向单向标注。 但对于磨损后无变化的尺寸 ,一般标注双向偏差。 决定锥形件拉伸凸、凹模横向尺寸及公差的原则是: 设计以凸模为基准,而凸、凹模的尺寸和公差则应根据工件的尺寸、公差、回弹情况以及磨损规律而定。 由于冲模加工方法不同,冲裁刃口尺寸的计算方法也不同,基本上可分为两类。 1. 按凸模与凹模图样分别加工法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圆形或简单规则形状的工件,因冲裁此类工件的凸、凹模制造相对简单,精度容易保证,所以采用分别加工。 设计时,需在图纸上分别标注凸模和凹模刃口尺寸及制造公差。 ( 1)落料 设工件的尺寸为 0D ,根据计算原则,落料时以凹模为设计基准,首先确定凹模尺寸,凹模的基本尺寸接近或等于工件轮廓的最小极限尺寸;将凹模尺寸减去最小合理间隙值即得到凸模尺寸。 AxDD A  0m a x )( 0m in )( TZDD AT  ( 2)冲孔 设冲孔尺寸为 0d ,根据计算原则,冲孔时以凸模为设计基准。 首先确定凸模尺寸,使凸模的基本尺寸接近或等于工件的最大极限尺寸;将凸模尺寸增大 最小合理间隙值即得到凹模尺寸。 0m in )( Txdd T  AZdd TA  0m in )( ( 3)孔心距 孔心距属于磨损后基本不变的尺寸。 在同一工布中,在工件上冲出孔距为 2/L 两个孔时,其凹模型孔中心距 dL 可按下式确定。  81LLd 上述式中 , AD 、 TD —— 落料凹、凸模尺寸; 13 Td 、 Ad —— 冲孔凸、凹模尺寸; maxD —— 落料件的最大极限尺寸; mind —— 冲孔件孔的 最小极限尺寸; L、 dL —— 工件孔心距和凹模孔心距的公称尺寸;  —— 工件制造公差; minZ —— 最小合理间隙; x —— 磨损系数; AT 、 —— 凸、凹模的制造公差,可按 IT6~IT7 级来选取,也可 查 58P 表 选取,或取 )( m inm a x ZZT  , )( m inm a x ZZA 。 为了保证初始间隙不超过 maxZ 即 m a xm in ZZAT   , T 和 A 选取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m inm a x ZZAT   可见,凸、凹模分别加工法的优点是,凸、凹模具有互换性,制造周期短,便于成批制造。 其缺点是,为了保证初始间隙在合理范围内,需要采用较小的凸、凹模具制造公差才能满足 m inm a x ZZAT   的要求,所以模具制造成本相对较高。 2. 凸模与凹模配作法 采用凸、凹模分开加工法时,为了保证凸、凹模间一定的间隙值,必须严格限制冲模制造公差,因此,造成冲模制造困难。 对于冲制薄材料(因 maxZ 与 minZ 的差值很小 ) 的冲模,或冲制复杂形状工件的冲模,或单件生产的冲模,常常采用此方法。 配作法就是先按设计尺寸制出一个基准件(凸模或凹模),然后根据基准件的实际尺寸再按最小合理 间隙配制另一件。 这种加工方法的特点是模具的间隙由配制保证,工艺比较简单,不必校核 m inm a x ZZAT   的条件,并且还可放大基准件的制造公差,使制造容易。 设计时,基准件的刃口尺寸及 制造公差应详细标注,而配作件上只标注公称尺寸,不标注公差,但在图纸上注明:“凸(凹)模刃口按凹(凸)模实际刃口尺寸配制,保证最小双面合理间隙值 minZ ”。 采用配作法,计算凸模或凹模刃口尺寸,首先是根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