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至20xx_新课标高考文综题汇编__历史部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刘晏:官督民产商销,官商分利;设常平盐。 (2)根据材料二,说明刘晏改革榷盐法的意义。 (7 分 ) 促进盐业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利商,便民;有助于社会稳定。 44. (15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建立的背景;说明远东国 际军事法庭庭长先后提出的法官座次安排的理由。 (8分 ) 背景: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失败;美国等盟国对日本实行占领与管制;开始非军事化、民主化改革。 理由:最重要国际组织的既成事实;国际惯例;法庭所在国最高军事当局首领同意 (2)说明中国法官抗争的原因,并加以简要评价。 (7分 ) 原因:中国为战胜国,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贡献巨大;中国未受到应有的尊重;中国法官代表民族利益 评价:抗争关系到中国的地位、荣誉和尊严。 11 2020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第Ⅰ卷 本卷共 35个小题,每小题 4分 ,共 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4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 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 A:人寿年丰 2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A 嫡长子继承制 B 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 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 传统的宗族观念 2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 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 的主要形式是 A 众人集 体生产 B 田庄规模生产 C 个体农户耕作 D 官府募民耕作 2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 这反映了 A 生活习俗改变 B 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 官府鼓励经商 D 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2明朝“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握的主要是 A 决策 B 行政 C 监察 D 司法 2罗马法规定: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法官审判 应重证据等。 这些规定后来成为现代法治的重要原则。 下列各项中,符合上述规定的是 A 法庭立案与否皆取决于案情 B 被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罪 C 被告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D 证据是法官判案的唯一依据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二十条规定:“帝国议会由秘书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此规定表明帝国会议 A 代表人民监督政府 B 是帝国的最高权力机构 C 依照直接民主原则产生 D 其生产方式具有民主特征 31. 表 1 所反映的 19 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是 A. 行业竞争 激烈 B. 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 C.企业规模保持稳定 D. 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 32. 1942年 3月 30日,毛泽东在《如何学习中共党史》讲话中说:“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这一评价应主要基于陈独秀 12 A.引领思想启蒙运动 B. 创办《青年杂志》 C.发动学生运动 D. 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33.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占领日本, 采取削弱日本的政策。 1948 年,美国改行扶植日本的政策,力图将日本建成冷战的前哨阵地。 这一政策转变 A.成为日本长期推行仇视中国政策的开端 B.促使美国承认美日平等伙伴关系 C.提高了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 D.标志着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 34. 1991年《欧洲联盟条约》、 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 1993 年《哥本哈根协议》的签订表明,欧洲共同体将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共同的货币、外交和安全政策与防务的欧洲联盟。 欧盟的建立有利于构建 A.区域统一的世界 B. 多元并存的 世界 C.欧美协作的世界 D. 欧俄均衡的世界 35.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 —— 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述。 ”作者的意思是 A.任何文字史料都带有主观因素 B. 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 C. 历史是“心理的状态”的反映 D. 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 3640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 4144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40.( 3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 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 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 ,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 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措施,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 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说,是很必要的。 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 1954年 9月 23日) 材料二 理顺物价, 改革才能加快步伐。 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 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 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 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 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 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 邓小平:《理顺物价、加速改革》( 1988年 5月 19日) 材料三 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 到 1982 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 1100万吨,比 1978年增加 万吨;肉类产量超过 1300 万吨,比 1978 年 13 增加 ;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 41184个。 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 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 1985年 1月,中 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 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 1993年 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 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 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 ( 8分) (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 14分) (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购统销”的历史作用( 15分) 请考生在第 4 4 4 44 四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做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1.( 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 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 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宋仁宗天圣五年( 1027年)诏:“ 江淮。 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 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 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 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 如果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 ——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等 材料二 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 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 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 —— 摘编自《宋史食货志》 (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中制度规定的目的。 ( 10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 ( 5) 42.(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组成国民议会的法国人民的代表们,认为不知人权、忽视人权或轻蔑人权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原因,所以决定把自然的、不可剥夺的和神圣的人权阐明于庄严的宣言之中„„ 第六条 法律是公共意 志的表现。 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 —— 《人权和公民权宣言》 材料二 第三篇 国家权力 第一章 国民立法议会 第二节 初级会议 选举人的选任 第一条 为了组成国民立法议会,积极公民们应每年一次在城市和在区集合为初级会议。 第二条 凡属积极公民,必须: „„在王国内任何一地至少已经缴纳了相当三个工作日价值的直接税,并须提出纳税的收据。 14 —— 摘编自《 1791年宪法》(法国) ( 1)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 1791年宪法》关于公民权利的规定有何区别。 ( 5分) (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人权和公民权的 宣言》与《 1791 年宪法》作出有关公民权利的规定的原因。 ( 10分) 43.( 15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连那些素来都不问政治、清高脱俗的教授和学者也加入了“保卫祖国”的大合唱。 爱因斯坦本人则公开声明自己是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战争。 他认为科学是全世界的,因此像躲避瘟疫一样,避开那些数不清的对炮弹、潜艇和飞机的研究。 他说:“在我看来,战争是多么卑鄙、下流。 我宁愿被千刀万剐,也不愿参与这种可憎的勾当。 ” 进入三十年代以后,爱因斯坦逐渐转变为积极的和平主义者。 1933 年 4 月,有人请求他 出面援助因拒绝服兵役而被捕的比利时青年,他发表公开信回答说:“如果我是比利时人,在目前的形势下,我不会拒绝服兵役。 我将愉快的参军。 我相信,这将有助于拯救欧洲。 ”后来爱因斯坦移居美国。 在得知希特勒动员力量进行核研究的消息后,他毅然给罗斯福总统写信,建议美国加快研究。 1945年,美国在长崎和广岛投掷了原子弹。 爱因斯坦悔恨地认为是自己“按了按钮”,并表示如果知道德国人不会成功地制造原子弹,就一点忙都不会去帮了。 他认为,消除原子弹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已经成为今天最迫切的问题,因而积极投身到反战和平运动中。 —— 摘编自布恩《爱因斯坦大传》 ( 1) 根据材料,指出爱因斯坦和平主义思想的变化。 ( 6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