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环评导则讲义(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类型及其分布,成土母质,土壤层厚度、肥力与使用情况,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及其质量现状,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水土流失现状及原因等。 当需要进行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时,除应详细叙述上面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外,还应根据需要选择以下内容进一步调查: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土壤成分与结构,颗粒度,土壤容重,含水率与持水能力,土壤一次、二次污染状况,水土流失的原因、特点、面积、侵蚀模数元素及流失量等,同时要附土壤和水土流失现状图。 习题:(C)的环境影响评价时,只需根据现有资料,全部或部分地阐述土壤相关的内容。 (9)生态调查若建设项目不进行生态影响评价,但项目规模较大时,应根据现有资料简述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植被情况如类型、主要组成、覆盖度、生长情况等,有无国家重点保护的或稀有的、特有的、受威胁危害的或作为资源的野生动、植物,当地的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如森林、草原、沼泽、荒漠、湿地、水域、海洋、农业、城市生态等及现状。 若建设项目规模较小,又不进行生态影响评价时,这一部分可不叙述。 若建设项目规模较大,需要进行生态影响评价时,除应详细叙述上面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外,还应根据需要选择以下内容进一步调查: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物质循环状况,生态系统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以及影响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重要生态环境情况,主要动植物分布、重要生境、生态功能区及其他生态环境敏感目标等。 (10)声环境需根据评价级别、敏感目标分布情况及环境影响预测评价需要等因素,确定声环境现状调查的的范围、监测布点与污染源调查工作,如现有噪声源种类、数量及相应的噪声级,现有噪声敏感目标、噪声功能区划分情况,各声环境功能区的环境噪声现状、超标情况、边界噪声超标以及受噪声影响的人口分布。 环境噪声现状调查的基本方法是:收集资料法、现场调查和测量法。 应根据噪声评价工作等级相应的要求确定是采用收集资料法还是现场调查和测量法,或是两种方法相结合。 如果需要,应选择有代表性点位进行现场监测。 (11)社会经济包括社会经济、人口、工业与能源、农业与土地利用、交通运输等。 主要根据现有资料结合必要的现场调查,简要叙述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现有厂矿企业的分布状况,工业生产总产值及能源的供给与消耗方式等;公路、铁路或水路、航空方面的交通运输概况,以及与建设项目之间的关系;居民区的分布情况及分布特点,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受教育水平、就业及人均收入等;可耕地面积,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构成及产量,农业总产值以及土地利用现状,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人均土地资源,农业基础设施等。 若建设项目需进行土壤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则应附土地利用图。 当建设项目规模较大,且拟排污染物毒性较大或项目建设期长、影响区域较广时,应进行一定的人群健康调查。 调查时,应根据环境中现有污染物及建设项目将排放的污染物的特性选定相应评价指标。 生态影响类建设项目如水电水利工程,需进行人群健康调查及影响评价。 (12)人文遗迹、自然遗迹与珍贵景观人文遗迹指遗存在地面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历史文化遗物,一般包括具有纪念意义和历史价值的建筑物、纪念物或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长城、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庙、石刻等。 自然遗迹指自然形成的具有地质学、地理学、生态学意义的遗存物,如温泉、洞穴、火山口、古化石、贝壳堤、特别地貌等。 “珍贵”景观一般指具有生态学和美学及社会文化珍贵价值、必须保护的特定的地理区域或景物现象,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游览区、疗养区、珍贵自然景观、奇特地貌景观、温泉以及重要的具有政治文化、纪念意义的建筑、设施和遗址等。 需根据现有资料,概要说明建设项目周围有哪些重要遗迹与“珍贵”景观;重要遗迹或“珍贵”景观对于建设项目的相对位置和距离,其基本情况以及国家或当地政府的保护政策和规定等。 如建设项目需进行人文遗迹、自然遗迹或“珍贵”景观的影响评价,则除应较详细地叙述上述内容外,还应根据现有资料并结合必要的现场调查,进一步叙述人文遗迹、自然遗迹或“珍贵”景观对人类活动的敏感性。 这些内容有:它们易于受哪些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学的影响,目前有无已损害的迹象及其原因,主要的污染或其它影响的来源;景观外貌特点,自然保护区或风景名胜区中珍贵的动、植物种类,以及人文遗迹、自然遗迹或“珍贵”景观的价值,包括经济的、政治的、美学的、历史的、艺术的和科学的价值等;有无保护规划及保护级别,目前管理水平等(13)人群健康状况当建设项目规模较大,且拟排污染物毒性较大时,应进行一定的人群健康调查。 调查时,应根据环境中现有污染物及建设项目将排放的污染物的特性选定指标。 (14)其他根据当地环境情况及建设项目特点,决定放射性、光与电磁辐射、振动、地面下沉及其他项目是否列入调查需要课件请联系 1165557537知识点::收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遥感方法:(1)收集资料法应用范围广、收效大,比较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 但此方法只能获得第二手的资料,而且往往不全面,不能完全符合要求,需要其它方法补充。 (2)现场调查法可以针对使用者的需要,直接获得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以弥补收集资料法的不足。 但这种方法工作量大,需占用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有时还可能受季节和仪器设备的限制。 (3)遥感方法可从整体上了解一个区域的环境特点,可以弄清人类无法到达地区的地表环境情况。 但此法不十分准确,不宜用于微观环境状况的调查,一般只用于辅助性调查。 注:使用遥感方法时,绝大多数情况不使用直接飞行拍摄的方法,只判读和分析已有的航空或卫星图片。 习题:1. 可以针对使用者的需要,直接获得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需占用较多人力、物力和时间的环境现状调查方法是(B)A类比调查法 B现场调查法 C收集资料法 D遥感的方法知识点:,都应分析、预测和评估建设项目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指评价项目)评价工作等级、工程与环境的特性和当地的环境保护要求确定分析、预测和评估的范围、时段、内容及方法。 习题:( ABD )。 ,都应分析、预测和评估建设项目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B.预测的范围、时段、内容及方法均应根据其评价工作等级、工程与环境的特性、当地的环保要求而确定。 C.预测环境影响时应尽量选用通用、成熟、简便并能满足准确度要求的方法。 D.应尽量考虑预测范围内规划的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 解析:C选项中提到的预测环境影响时应尽量选用通用、成熟、简便并能满足准确度要求的方法应该是环境影响预测方法的选用原则。 在上道例题中我们曾提到过环境影响预测方法的选用原则,即“预测环境影响时应尽量选用通用、成熟、简便并能满足准确度要求的方法”。 知识点:方法:数学模式法、物理模型法、类比分析法、专业判断法(1)数学模式法①特点:能给出定量的预测结果,需一定的计算条件和输入必要的参数、数据,应首先考虑。 ②应用范围:选用数学模型时应注意模式的应用条件,如实际情况不能很好地满足模式的应用条件而又拟采用时,要对模式进行修正并验正。 (2)物理模型法①特点:定量化程度较高,再现性好,能反映比较复杂的环境特征,需要有合适的试验条件和必要的基础数据,且制作复杂的环境模型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②应用范围:在无法利用数学模式法预测而又要求预测结果定量精度较高时,应选用此方法。 (3)类比分析法①特点:预测结果属于半定量性质。 ②应用范围:如由于评价工作时间较短等原因,无法取得足够的参数、数据,不能采用前述两种方法进行预测时,可选用此方法。 (4)专业判断法①特点:定性的反映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 ②应用范围:建设项目的某些环境影响很难定量预测,如对人文遗迹、自然遗迹与“珍贵”景观的环境影响等,或由于评价时间过短等无法采用以上三种方法时可选用此方法。 生态影响预测时采用的生态机理分析法、景观生态分析法等属此类方法。 习题:1. 环境影响预测方法中,属于定性的方法是(B)A类比调查法 B专业判断法 C数学模型法 D物理模型法知识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按项目实施的不同阶段,划分为建设阶段、生产运行阶段和服务期满后的环境影响三种。 生产运行阶段可分为运行初期和运行中后期。 由于不同阶段的环境影响不同,因此,相应的环境影响预测也即划分为以上三个阶段的环境影响预测。 :①所有建设项目均应预测生产运行阶段,正常排放和不正常排放两种情况的环境影响;②大型建设项目,当其建设阶段的噪声、振动、地面水、大气、土壤等的影响程度较重,且影响时间较长时,应进行建设阶段的影响预测;③矿山开发应预测服务期满后的环境影响。 注:在进行环境影响预测时,应考虑环境对污染影响的承载能力。 一般应考虑两个时段,污染影响的承载能力最差的时段(即环境净化能力最低的时段)和承载能力一般的时段,如果评价时间较短,评价工作等级又较低时,可只预测环境对污染影响承载能力最差的时段。 习题:1. 在进行环境影响预测过程中,考虑到环境对影响的衰减能力,应考虑哪几个时段(B D)。 A 影响的衰减能力最强的时段 B影响的衰减能力最弱的时段 C 环境对污染的净化最强的时段 D影响的衰减能力一般的时段。 需要课件请联系 1165557537知识点::此处要注意如下几点:①环境影响预测范围的大小、形状等取决于评价工作的等级、工程特点和环境特性及敏感保护目标分布等情况。 ②同时在预测范围内应布设适当的预测点或断面,通过预测这些点或断面所受的环境影响,由点及面反映该范围所受的环境影响。 预测点的数量与布置,因工程和环境的特点、敏感保护目标的保护要求、当地的环保要求及评价工作的等级而不同。 注:具体的预测范围和预测点、断面设置,因环境要素的不同而不同。 具体规定在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确定。 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进行的预测,是指对能代表评价区的各种环境质量参数变化的预测。 ①环境质量参数:一类是常规参数,反映该评价项目的一般质量状况;一类是特征参数,反映该评价项目与建设项目有联系的环境质量状况。 ②各评价项目应预测的环境质量参数的类别和数目,与评价工作等级、工程和环境特性及当地的环保要求有关。 预测应给出具体结果。 评价时注意叠加环境质量现状值(即背景值)。 ③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一般包括生态系统整体性及其功能的变化预测和敏感生态问题预测,如野生生物物种及其生态环境影响预测等。 习题:,是指对能代表评价项目的(C)变化预测。 A常规质量参数 B特征质量参数 C各种环境质量参数 D重要质量参数知识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分单项评价法和多项评价法两种。 单项评价法及其应用原则(1)定义:单项评价法是以国家、地方的有关法律、标准为依据,评定与估价各评价项目的单个质量参数的环境影响。 (2)应用原则:①在评价某个环境质量参数时,应对各预测点在不同情况下该参数的预测值均进行评价。 ②单项评价应有重点,对影响较重的环境质量参数,应尽量评定与估价影响的特性、范围、大小及重要程度。 而多项评价法适用于各评价项目中多个质量参数的综合评价,如水质预测的SP模型即属于多项评价法,这将在以后的学习中再介绍。 习题:,预测值未包括环境质量现状值(即背景值)时,评价时注意应(A)环境质量现状值。 掌握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的内容及要求知识点: 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的总体要求:①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全面、概括地反映环境影响评价的全部工作,文字应简洁、准确,尽量采用图表和照片,以使提出的资料清楚,论点明确,利于阅读和审查。 ②原始数据、全部计算过程等不必在报告书中列出,必要时可编入附录。 ③所参考的主要文献应按其发表的时间次序由近至远列出目录。 ④评价内容较多的报告书,其重点评价项目另编分项报告书,主要的技术问题另编专题技术报告。 需课件联系 1165557537 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内容:现行总纲要求,环境影响报告书应根据环境和工程的特点及评价工作等级,选择下列全部或部分内容进行编制。 ⑴总则:结合评价项目的特点阐述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目的、编制依据,明确评价采用标准、控制污染与保护环境的目标;⑵建设项目概况:包括建设项目的名称、地点及建设性质,建设规模、占地面积及厂区平面布置,土地利用情况和发展规划,产品方案和主要工艺方法,职工人数和生活区布局等;⑶工程分析:包括主要原料、燃料及其来源和储运、物料平衡、水的用量与平衡、水的回用情况,工艺过程,废水、废渣、放射性废物等的种类、排放量和排放方式,以及其中所含污染物种类、性质、排放浓度,产生的噪声、振动的特性及数值等,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综合利用和处理、处置方案,交通运输及场地的开发利用等;⑷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现状:(此处内容自己看教材);⑸环境影响预测:包括预测环境影响的时段,预测范围,预测内容及预测方法,预测结果及其分析和说明;⑹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此处内容自己看教材);⑺环境保护措施的评述及技术经济论证,提出各项措施的投资估算;⑻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⑼环境监测制度及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的建议;⑽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此处下面即会详细讲解)。 习题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中,报告书的全部内容包括(D)方面。 A.7个 B.8个 C.9个 D.10个“环境影响预测”应包括的内容是(ACDE)A.预测环境影响的时段 B.环境保护措施投资估算 C.预测内容及预测方法D.预测结果及其分析和说明 E.预测范围解析:其中的B选项,应该是第七项的内容。 掌握环境影响报告书结论编写的原则、内容及要求知识点::报告书的结论是全部评价工作的结论,要在概括和总结全部评价工作的基础上,客观地总结建设项目实施过程各阶段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与当地环境的关系。 7. 2编写要求:文字简洁、准确,最好分条叙述。 7. 3内容:⑴概括地描述环境现状,同时要说明环境。20xx环评导则讲义(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