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开发区综合竞争力评价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业园区、安徽旌 德经济开发区、安徽黄山工业园 区、安徽休宁经济开发区、安徽黟 县经济开发区、安徽池州大渡口经济开发区(石台工业园区)、安徽六安金安经 济开发区、安徽无为高沟经济开发区、安徽黄山徽州经济开发区、安徽颍东经济开发区、安徽来安汉河经济开发区、安徽花山经济开发区、安徽颍州经济开发区、安徽淮北凤凰山经济开发区、安徽天长秦栏经济开发区、安徽桐城双新经济开发区、安徽凤阳硅工业园、安徽淮南毛集经济开发区、安徽淮北临涣工业园、安徽淮南平好经济开 16 发区、安徽芜湖孙村 经济 开发区、安徽宿松临江产业园、安徽宁国港口生态工业园区、安徽歙 县北岸经济开发区、安徽宣州狸桥经济开发区、安徽淮北烈山经济开发区、安徽合肥商贸物流开发区、安徽怀远马城经济开发区、安徽郎溪十字经济开发区、安徽霍山落儿岭工业园区、安徽含山经济开发区、安徽居巢经济开发区、安徽贵池前江工业园区、安徽舒城杭埠经济开发区、安徽广德新杭经济开发 区、安徽马鞍山雨山经济开发区、安徽庐江龙桥工业园区、安徽滁州琅琊 经济开发区、安徽安庆海口经济开发区、安徽定远盐化工业园、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安徽望江桥港经济开发区、安徽安庆临港经 济开发区、安徽潜山源潭经济开发区、安徽寿县新桥国际产业园、安徽泾 县云岭经济开发区、安徽芜湖许镇经济开发区、安徽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示范园区、安徽淮南高新技术开发区、安徽博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这样,纳入 竞争力 评价 的开发区共 150家,其中国家级开发区 11 家、省级 (正式) 开发区 77 家、 省级 筹建 开发区 62 家。 合作共建园区、皖江 9市集中示范园区根据建设和发展情况适时纳入评价范围。 17 第三章 评价体系 立足开发区功能定位,结合安徽开发区的现状和发展要求,按照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原则,在参照国内现有开发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 具有安徽特色的开发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节 科学内涵 开发区竞争力 的 概念。 对于开发区竞争力的概念至今尚未有一个权威界定。 根据国家关于开发区的功能定位, 借鉴波特等人有关竞争力的研究, 本文认为,开发区 竞争力是指开发区在集聚产 业、 配置 资源、 完善设施、 投资环境、产品配套、 配套服务 和创造财富等方面所特有的 比较 优势或 综合 能力。 开发区竞争力的 外延。 开发区竞争力由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共同组成。 比较优势与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有关,是指开发区在经济和生产发展中所独具的资源与有利条件,这是开发区竞争力的先天条件和基 础;竞争优势与要素资源的利用有关,是指在竞争中相比于竞争对手的更强的能力与素质,它突出区域经济的内生能力,是 竞争力的 主导方面。 开发区竞争力的特征。 一是独特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从而在竞争中获得较好的发展前景和综合利益;二是综合性,竞争力不 是某一方面的能力,而是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三是动态性,开发区通过不断的持续创新,打破“核心僵化”和“自我封锁”, 促进 “核心”的动态发展和提升 , 实现开发区竞争力的跨越提升。 本次开发区竞争力的评价 重点。 针对当前开发区对加快 18 发展和转型发展两个方面的要求 ,本次综合竞争力 设定由加快发展能力和转型发展能力组成。 加快发展能力指 开发区 发展步伐的快慢,主要由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两项组成。 一般来 说,经济实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好的开发区,其加快发展能力 也 较强。 转型发展能力指开发区创新、 开放 、集约、和谐 等 方面的发展能力。 引入转型发展 概念 ,是本次评价最主要的特色所在,这与 2020 年的版本侧重于经济实力的评价有较大的区别。 我省开发区经过 10 多年发展后,迫切需要进入到以质取胜的新阶段。 目前,关于开发区转型发展 , 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概念,省政府在《 关于进一步加快全省开发区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中要求开发区按照“高起点规划、高品质建设、高水平承接、高强度投入、高效率服务、高效益产出”的转型发展理念, 推进园区整合, 引导产业升级,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创新体制机制,努力实现开发区从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从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转变。 其核心内容是“六高”和“三个转变”。 我们认为,转型发展概念应该包括和体现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集约发展、 绿色发展和 和谐发展等 基本要求。 第二 节 指标 设置 系统 构成。 安徽省开发区 竞争力 评价指标 系统 是 由 经济实力、 发展潜力、 创新 发展、开放 发展 、 集约 发展 、 和谐 发展 6个 子系统构成。 其中, 创新发展 是核心, 开放发展是关键, 集约发展 是前提, 和谐 发展是根本 ,构成了转型发展的基本要素 ;而经济实力是基础,发展潜力是希望,构成了加快发展的基本要素。 19 设置 原则。 指标体系设置应遵循 层次性、 可比性、完备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尽量采用定量指标, 选用范围和口径 完全 一致 , 选取具有共性的、资料易于获取、容易量化的指标,并与现有的统计体系衔接 , 力求简单、适用、易操作。 指标选取。 根据开发区竞争力内涵, 对应 开发区竞争力系统, 按照上述指标 设置 原则, 开发区 综合 竞争力 包括一级指标2 项, 依次 是加快发展能力、转型发展能力; 二 级指标 6项,依次是经济实力、发展潜力 、 创新发展能力、开放发展能力、集约发展能力和和谐发展能力; 三 级指标 40项。 经济实力 : 子指标含财政收入、全部经营(销售)收入、规模以上企业数、财政收入增速、全部经营(销售)收入增速、新增规模以上企业数。 发展潜力: 子指标含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基础设施投资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当年开工项目数、当年开工项目征地总面积。 创新发展: 子指标含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企业数、研究与发展经费、研究与开发人员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 速、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数、研究与发展经费增速、新增研究与开发人员数、研究与发展经费占经营(销售)收入比重、全部从业人员中研究与开发人员比重。 开放发展: 子指标含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实际利用省外境内资金总额、进出口总额增速、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增速、实际利用省外境内资金总额增速。 集约发展 :子指标含 建成区内每亩土地实现税收、建成区内 20 每亩土地实现经营(销售)收入、建成区内每亩土地固定资安徽省开发区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 级指标 三 级指标 加快发展 能力 经济实力 ( 15%) 财政收入 全部经营(销售)收入 规模以上企业数 财政收入增速 全部经营(销售)收入增速 新增规模以上企业数 发展潜力 ( 17%)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基础设施投资总额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基础设施投资增速 当年开工项目数 当年开工项目征地总面积 转型发展 能力 创新发展 ( 20%)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 高新技术企业数 研究与发展经费 研究与开发人员数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 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数 研究与发展经费增速 新增研究与开发人员数 研究与发展经费占经营(销售 )收入比重 全部从业人员中研究与开发人员比重 开放发展 ( 10%) 进出口总额 实际利用外资总额 实际利用省外境内资金总额 进出口总额增速 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增速 实际利用省外境内资金总额增速 集约发展 ( 20%) 建成区内每亩土地实现税收 建成区内每亩土地实现经营(销售)收入 建成区内每亩土地固定资产投资 每亩土地实现税收增速 每亩土地实现经营(销售)收入增速 每亩土地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和谐发展 ( 18%) 全区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 全区从业人员数 全区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增速 全区新增从业人员数 建成区每平方公里吸纳就业人口 全区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占销售收入比重 21 产投资、 每亩土地实现税收增速、每亩土地实现经营(销售)收入增速、每亩土地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和谐发展 : 子指标含 全区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全区从业人员数、全区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增速、全区新增从业人员数、建成区每平方公里吸纳就业人口、全区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占销售收入比重。 第三 节 指标解释 经 济实力 财政收入。 指财政部门在开发区内实际征收的各种收入总和。 包括税收、企业上缴利润、债务收入及其它收入。 经营销售收入。 指开发区内企业从事销售、提供劳务等主要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营业收入总额。 其中, 工 农业企业为产品销售收入;建筑业企业按工程结算收入;交通运输业为主营业务收入;批发、零售贸易企业为商品销售收入;餐饮业企业为营业收入;金融业企业为营业收入;房地产 、 旅游 、 租赁 等服务 业企业为经营收入。 规模以上企业数。 一般以年产量作为企业规模的标准,国家对不同行业的企业都制订了一个规模要求,达到规模要求的企业就 称为规模以上企业。 财政收入增速。 指开发区 当年财政 收入 同比增长率。 全部经营(销售)收入增速。 指开发区 全部经营(销售)收入 同比增长率或一定年限内年均 增长率。 新增规模以上企业数。 指开发区 一个时期内新增加的规模以上企业数量。 22 发展潜力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指开发区当年以货币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的总额。 基础设施投资总额。 指当年以货币表现的基础设施投资总额,包括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水利业;公路运输、管道运输和航空运输及辅助业;邮电通讯业 等基础设施 的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指开发区 内固 定资产投资 同比增长率。 当年开工项目数。 指开发区当年新开工的各类项目总数,包括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产业项目等。 当年开工项目征地总面积。 指开发区当年开工项目征用的土地面积。 创新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 指 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 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 按生产法计算,等于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按收入法计算,等于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之和。 也可按增加值率法进行估算,等于工业总产值乘以增加值率,其中增加值率可按往年情况合理推算。 高新技术企业数。 指期末经省级或省级以上科技部门认定,且认定证书在有效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数。 研究与发展经费。 研究与发展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发生经费开支即是研究与发展经费。 23 研究与开发人员数。 研究开发人员主要包括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和辅助人员三类。 研究人员,是指企业主要参与研究开发项目的专业人员。 技术人员,是指具有工程技术、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中一个或一个以上领域的技术知识和经验,在研究人员指导下参加研究开 发工作的人员。 辅助人员,是指参与研究开发活动的熟练技工。 以上人员数构成了研究与开发人员数。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 指开发区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 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数。 指开发区 一个时期内新增加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研究与发展经费增速。 指开发区 研究与发展经费 同比增长率。 新增研究与开发人员数。 指开发区 新增加的研究与开发人员数量。 研究与发展经费占经营(销售)收入比重。 计算公式为,开发区研究 与发展 经费年度支出金额 /当年 经营(销售)收入 总额。 全部从业人员中研究与开发人员比重。 计算公式为,开发区研究与开发 人员 /全部从业人员数。 开放发展 进出口总额。 指开发区内注册企业的货物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和。 实际利用外资总额。 外国投资者根据批准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章程)的规定实际缴付的出资额和企业投资总额内外国投资者以自己的境外自有资金实际直接向企业提供的贷款 ,以及境外投 24 资依法取得的分红再投资。 实际利用省外境内资金总额。 指批准的合同内资当年实际执行数,投资方为安徽省外企业。 进出口总额增速。 指开发区 进出口总额 同比增长率或一定年限内年均增长率。 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增速。 指开发区 实际利用外资总额 同比增长率或一定年限内年 均增长率。 实际利用省外境内资金总额增速。 指开发区 实际利用省外境内资金总额 同比增长率或一定年限内年均增长率。 集约发展 建成区内每亩土地实现税收。 指开发区建成区内每亩土地实现 的税收。 计算公式为,全区 税收 /建成区面积。 建成区内每亩土地实现经营(销售)收入。 计算公式为,全区经营 ( 销售 ) 收入 /建成区面积。 建成区内每亩土地固定资产投资。 计算公式为,年度 完成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建成区面积。 每亩土地实现税收增速。 指开发区 每亩土地实现的税收 同比增长率或一定年限内年均增长率。 每亩土地实现经营(销售)收入增速。 指开发区建成区内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