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农作物栽培技术手册417三大作物(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机找平为辅,搅浆整地 1~ 2遍后用手扶拖拉机找平。 收获机械化 14 水稻收获霜前以机械割晒、机割机拾、半喂入式收获为主,枯霜后以机械直收为主、充分发挥半喂入式收获机的作用。 种子田全部以半喂入式收获机收获。 扩大格田面积,提倡横插竖割,扩大机械割晒拾禾面积。 植保机械 在充分发挥飞机航化作业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机动喷雾器(弥雾机)的作用,每户(井)一台弥雾机,本田防病防虫要坚决淘汰喷雾效果差、防效差的人工背负式喷雾器。 本田除草积极推广弥雾机施药技术。 种子加工机械化 种子收获后进行烘干、清选、除 芒、除糙、包装等项机械作业后入库保管,统一进行室内检验。 (二) 寒地水稻耕作技术标准 本田规划标准 实行单排单灌,灌水渠地上渠,排水渠地下渠,条田宽 50 米,格田面积 5~ 10亩。 实现田、池、路、渠、林综合配套。 加速老稻田改造,裁弯取直、去高添洼、消肥补瘦,增大晒水池面积、扩大格田面积。 耕作制度 稻田耕作采用翻地、旋耕和深松相结合的耕作体制,以翻地为主,旋耕为辅。 质量标准,翻地深度 18~ 20 厘米,旋耕深度 20~ 25厘米,做到扣垡严密、深浅一致、不重不露、不留生格。 秸秆还田 结合翻地耕作,实行 秸秆还田,采用秸秆粉碎还田或高茬收割还田,秸秆还田量以秸秆总量的 60%左右为宜。 秸杆还田做到抛撒均匀,严防积堆。 为加速秸秆腐烂速度,减少秸秆腐烂过程中对氮素的固定,秸秆还田的地号翻地时增施尿素 2公斤,或在春整地时增施碳酸氢铵 8~10 公斤 /亩,有条件时增施石灰 20 公斤 /亩。 泡田标准 本田实行花达水泡田、花达水整地,即泡田水深为垡片高的 2/3。 整地标准 为了提高水田整地质量,在水田放水泡田之前先进行旱整地(旋耕或平地),放水泡田 3~5 天垡片泡透后即可进行水整地,水整地要求达到早、平、 净、大、齐、深、匀,即早:适时抢早,保证有足够的沉淀时间;平:格田内高低差不大于 3厘米,做到灌水棵棵到,放水处处干;净:捞净格田植株残渣,集中销毁;大:扩大格田面积,格田面积 5~ 10 亩;齐:格田四 15 周平整一致,池埂横平竖直;深:水整地深浅一致,搅浆整地深度 12~ 15厘米;匀:全田整地均匀一致,尤其是格田四周四角。 整地结束后,常规整地沉淀 7~ 10 天,搅浆整地沉淀 15~ 20 天以上,保持水层 5~ 7厘米,不能落干。 沉淀标准 水整地沉淀后,田面指划成沟慢慢恢复是最佳沉淀状态,此期正是插秧适期;指划不成沟,说明沉淀不好;指划成沟,但不恢复,说明沉淀过渡,二者都保证不了插秧质量。 八行插秧机一定要在最佳沉淀状态下插秧,严防边行推苗,影响插秧质量。 (三) 寒地水稻插秧技术标准 秧苗类型 机械插秧旱育中苗 ~ ,决不插 ~ 叶超龄秧。 钵育摆栽旱育大苗 ~ 叶超龄,不摆 ~。 插秧密度 ① 插秧原则 插秧密度总的原则是地力条件好、秧苗素质好的地号插秧密度宜稀植,地力条件差,秧苗素质差的地号宜适当密植;积温条件好的农场宜稀插,积温条件差的农场宜密 插。 ② 插秧密度 机械插秧规格为 3010 厘米、 12 厘米, 30~ 35 穴 /平方米, 4~ 5 株 /穴,基本苗数130~ 150株 /平方米。 种子田机械插秧密度 3010 ~ 12厘米, 25~ 27穴 /平方米, 4~ 5株 /穴,基本苗数 100~120 株 /平方米。 八行插秧机往复结合线应加大到 35— 40 厘米。 ③ 钵育摆栽密度 钵摆时间 5 月 15 日~ 25 日。 机械摆栽为 3012 厘米,人工摆栽为 93 寸, 28穴 /平方米,基本苗数 100~ 110 株 /平方米。 ④ 移栽质量标准 机械插秧标准为早、 密、浅、正、直、满、扶,插后同步补苗。 保证做到适时抢早,合理密植,保证田间基本苗数,插秧深度 2 厘米以内,插深小于 1厘米,穗虽多而穗小,不抗倒伏, 16 插深大于 2 厘米,穗少而不能高产,秧苗栽的正,插行要直,格田四周插满插严,插后立即上护苗水扶苗,插秧同步补苗。 摆栽标准为适、平、扶。 保证做到适时摆栽、钵面与泥面平、摆后及时放水扶苗,防止晒干。 (四)寒地水稻施肥技术标准 肥效反应线 水稻肥效反应线是指水稻在 N 叶期施肥,肥效反应在 N+1 叶较少, N+2 叶较多的现象。 按照水稻生育叶龄进程,根据肥效反应线的原理 科学施肥,确保水稻生长发育。 例如在水稻返青后 叶施蘖肥, 叶得到肥效较少, 叶期得到肥效较多,而 叶正是 11 叶品种水稻盛蘖叶位期,此期发挥肥效对促进水稻早分蘖、快分蘖十分有利。 施肥量 施肥总的原则是因地因土施肥,土地肥沃、地力条件好的地号少施,尤其是氮肥,地号瘠薄、肥力较差的多施,推广测土施肥。 如计划产量在 550~ 600 公斤 /亩时,建议施用化肥商品量 25~ 30 公斤 /亩,其中,旱改水 5年以内的稻田施肥氮磷钾总量在 25 公斤, 6~ 10年稻田施肥量为 27~ 28 公斤, 11 年以上的稻田施肥 量为 30公斤。 亩施肥 25 公斤时,尿素( 46% N) 9 公斤,磷酸二铵 (18% N、 46% P2O5)6 公斤,硫酸钾( 33%K2SO4 或 50% K2SO4) 10 公斤,此时 N: P: K比例为 2: 1: 或 2: 1: ,硅肥 20~ 30 公斤 /亩。 如果计划产量在 650 公斤 /亩以上或高产攻关时,施肥量 30~ 35 公斤, 加大钾肥用量,使N:P:K 比为 2: 1: ~ ,钾肥最高比例可以提高到 2,施硅肥 20~ 30公斤。 种子田施肥 N:P:K= 2:1:,施硅肥 20~ 30 公斤,扩大硼肥、硒肥使用面积。 八行机插施肥量 25公斤 /亩(商品量),其中,氮肥( 46%尿素) 8公斤、磷肥( 18% N46%P2O5 磷酸二铵) 5公斤、钾肥 (33%硫酸钾 )12 公斤, N:P:K= 2:1:,硅肥施用 20~ 30 公斤 /亩。 注意事项 进行秸秆还田的地号,在现有氮肥施肥水平的基础上不能降低氮肥用量,因为,在秸秆腐烂过程中需要消耗一定数量的氮素,所以,秸秆还田的地号增施碳酸氢铵 8~ 10公斤 /亩,示范增施 20 公斤 /亩石灰技术,加速秸秆腐烂。 八行机插由于水稻插秧规格变小,田间基本苗数增加,前期控制个体、群体不要生长过旺,以 减少无效分蘖,防止封行过早,生产上注意增施磷钾,增施硅肥,以提高水稻抗逆性,尤其是抗病、抗倒伏性能。 水稻生育后期视田间水稻长势 17 长相,按照水稻叶龄进程做到三看施穗肥,哪黄施哪,哪弱施哪。 切忌中后期氮肥用量过大,田间水稻长势过旺,加重水稻病害、倒伏现象的发生。 施肥比例 常规施肥 N: P: K=2: 1: ~ ,高产地号施肥 2: 1: ~ ,超高产地号 N: P: K=2: 1: 2。 肥料种类 水田施肥以尿素、磷酸二铵、硫酸钾、硅肥为主,严禁使用复合肥、复混肥等,微肥、生物肥和调节剂按照农业技 术部门的指导意见使用。 ① 基肥 氮肥总量的 30%,磷肥 100%,钾肥 40%,硅肥 100%,最后一遍水整地前全田施入或与搅浆整地同时用施肥器施入,随整地耙入土中 8~ 10 厘米。 注意磷肥不能表施,以免引起表层磷肥富集诱发水绵发生。 示范硅肥秋施技术。 ② 蘖肥 氮肥总量的 30%,在水稻返青后( 4叶期)立即施入,分二次使用,第一次蘖肥总量的 80%全田施入,余 20%在 11 叶品种 6 叶期看田找施,哪黄哪弱施哪。 ③ 调节肥(接力肥) 氮肥总量 10%,水稻倒 4 叶前后, 11叶品种 8叶前后,水稻抽穗前 30天左右 ,功能叶明显褪淡 2/3 时,哪黄施哪。 如不使用调节肥时,则将 10%调节肥用于蘖肥,即蘖肥由 30%调整为 40%。 高产攻关的地号必须施用调节肥。 ④ 穗肥 在水稻倒二叶露尖到长出一半时,田间观察飘长叶出现后一个叶片就是倒二叶, 10 叶品种在 9叶、 11 叶品种在 10 叶、 12叶品种在 11 叶露尖到长出一半时施用,氮肥总量的 30%,钾肥总量的 60%,施肥时观察田间是否出现拔节黄,底叶有无枯萎,有无稻瘟病害,如未出现拔节黄褪淡时则晚施;底叶有枯萎、干尖现象先放水壮根,后复水施肥;有稻瘟病发生应晚施,先晒田壮根或先防病后施肥。 穗肥中氮肥的施用在群体适宜,叶色正常时,群体在有效分蘖临界期( N- n+ 1)( 11 叶品种 8 叶期)按时够茎数, N- n+ 1叶龄期后叶色按时褪淡(落黄 ),达到预期要求,则可按照原定的穗肥总量施肥,常规田在倒 2 叶露尖到长出一半时施保花肥,高产攻关田则在倒 4 叶、倒 2叶期分施促花肥和保花肥;群体适宜或较小,叶色褪淡(落黄)出现较早时,在 N- n+1 叶龄期落黄或该期不够茎数,穗肥应提早施用,在倒 5 叶期施用调节肥,倒 2叶期、倒 4叶期施 18 用穗肥,以保花肥为主;群体适宜,叶色过深时, N- n+ 1叶龄期以后叶色不褪淡,穗肥一定要等到群体叶色落黄时才能在倒 2 叶期施用保花肥;群体过大,叶色正常时, N- n+ 1 叶龄期茎数过多,只要在 N- n+2 叶龄期能够正常落黄的,常规生产田应按原计划 在倒 2叶期施用保花肥,高产攻关田则在倒 4 叶、倒 2 叶期施用促花肥和保花肥。 ⑤ 粒肥 常规生产田叶面追肥代替粒肥,高产攻关田依据田间叶龄诊断,在抽穗后如田间出现落 黄现象时,可以亩施总氮量 10%(约合尿素 1 公斤)做穗肥,在水稻抽穗后 8 天以内施完。 叶面追肥 水稻全生育期结合防病叶面追肥 2~ 3次,充分发挥飞机航化作业优势,扩大航化作业面积,提高防病及追肥效果。 水稻营养生长期( 7月 10 日前)叶面肥以酿造米醋氨基酸类微肥为主,水稻生殖生长期( 7 月 10 日后)应以酿造米醋、磷酸二氢钾等促早熟微肥为主,严 禁使用含氮量大的微肥。 同时,积极推广镁肥。 停灌期:水稻抽穗后 30天以上,进入腊熟末期再停灌,到黄熟期再排干。 要严防深水淹灌,对于部分低洼地要强行排水,增加晾田的次数,增强根系活力,提高其抗倒伏性、抗病性(尤其是稻瘟病)。 八行机插的稻田晾田时间应比常规晾田时间提早 3~ 5 日左右,并增加晾田次数。 结实期浅湿灌溉的水稻产量、加工品质(出糙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外观品质(高透明度、低垩白率和垩白度)及食味品质明显高于其它灌溉措施,增产的原因是提高了根系 (五)寒地水稻灌溉技术标准 灌溉定额 井灌区灌 溉定额 400 立方米 /亩,自流灌区灌溉定额 500 立方米 /亩。 做到早春截留桃花水、充分 利用天降水、科学利用循环水、合理开发地下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灌溉技术 ① 浅湿灌溉 返青期灌溉:水稻在花达水插秧(插秧水深 1厘米左右)后及时放水扶苗,水深苗高 2/(约5~ 7厘米),以不淹没秧苗心叶为准,以水护苗,以水增温,促进水稻早返青。 结实期灌溉:水稻进入抽穗期保持水层 3~ 5 厘米,齐穗后由浅水层转入间歇灌溉。 ②晾田控蘖 水稻在 N叶抽出时晾田,对 N- 2叶的分蘖芽的生长影响最大,其次为 N- 1叶分蘖芽,对 N- 3叶的分蘖芽无显著影响。 因此,要控制有效分蘖叶龄期( N- n+ 1)后一叶 (N- n+2)产生的无效 19 分蘖,最适的晾田期为 N- n叶龄期。 如 11 叶品种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为 8叶期,晾田控制无效分蘖的最适时期为 7叶期,预计有效分蘖临界叶位田间茎数达到计划茎数 80%时,及时晾田,对控制 9叶龄期无效分蘖效果最好,而 8叶期的分蘖可以正常生长,成为有效分蘖。 ③田间出现气泡时灌溉 进入 8 月份以后气温逐步升高,有些田块(特别是秸秆还田地号)出现冒泡现象时,要及时撤水晾田,进行气体交换,排出田间硫化氢、氨气、甲烷等有毒气 体,增加土壤氧气含量,促进根系发育,做到通氧壮根,养根保叶,确保后四片绿叶面积,特别是高效叶面积,提高光合生产能力。 ④预防水稻障碍型冷害 当水稻剑叶叶耳间距处于下叶叶耳177。 5 厘米期间( 10 叶品种 9 叶、 11叶品种 10叶、 12 叶品种11 叶)是水稻减数分裂小孢子四分体时期,对 17℃以下低温特别敏感,为了防御水稻障碍型冷害的发生,根据天气预报,如有 17℃以下低温时,应灌温度 18℃以上的水 17~ 20 厘米,预防水稻障碍型冷害的发生。 在低温来临前,即抽穗前 15 日逐步加深水层,当低温来临时再加深水层到 17~ 20 厘米。 值得注 意的是如果灌溉水温达不到 18℃时,则不要灌冷水,以免造成人为冷害。 ⑤垫好出水口 水稻插秧后及时垫好出水口,出水口高度 5 厘米,以防止插秧后降雨格田内积水过深淹没水稻秧苗心叶造成药害。 ⑥更换进水口 水稻生育期进行田间灌溉时,要经常更换进水口,做到每 7~ 10天更换一次进水口,以免长期使用一个进水口,进水口处水温长期较低,水稻贪青晚熟,降低水稻产量和品质。 (六)化除技术标准 寒地水稻旱育秧田杂草防治技术 ①封闭灭草 水稻秧田播种覆土后,选用 50%禾草丹(杀草丹)乳油 300~ 400 毫升 /亩或。20xx年农作物栽培技术手册417三大作物(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