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kv输变电工程可研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纤固定于光纤终端盒或光纤配线架中。 14 电缆防火 为了防止电缆着火和火灾蔓延,本工程将采取如下措施 电缆选用阻燃型。 多芯电缆应采用挤包内衬层,不得采用绕包内衬层;交流回路单芯铠装电力电缆应选用双非磁性金属铠装电缆(如 VV62 或VLV62)。 交流回路单芯铠装电力电缆的铠装层采取单点直接接地。 在各屏柜下方,各继电器室进出口,室外电缆沟每隔一定区段,采用耐火材料封堵,且将封堵两侧各 1 米范围内的电缆外皮采用防火包带粘贴或涂 防火涂料。 同一回路工作电源与备用电源电缆,应布置在不同支架层。 各电缆每隔 30m 应在电缆外皮加印不可擦除褪色的电缆编号。 靠近含油设备(如电缆终端或电压、电流互感器等)的电缆沟盖板,应予以密封处理。 同一层支架上电缆排列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控制和信号电缆可紧靠或多层叠置;( 2)除交流系统用单芯电力电缆的同一回路可采取品字形配置外,对重要的同一回路多根电力电缆,不应叠置;( 3)除交流系统用单芯电缆情况外,电力电缆的相互间应有 1 倍电缆外径的空隙。 交流单芯电缆不得单独穿入钢管,电缆固定夹具不应构成闭合回路。 根据电缆设计规程,对室外电缆沟采用分段阻隔措施,凡通向屋内配电装置的电缆孔洞及柜、盘屏的孔洞待电缆敷设完毕后均采用有效阻燃材料严密封堵,在靠近含油设备(主变压器等)的电缆沟盖板予以密封处理。 电缆穿出地面处应有足够的穿管保护,未穿电缆前用圆锥形砂浆混凝土将保护管两头堵塞。 微机监控和微机保护的电流、电压、信号接点引入线均采用屏蔽电缆。 屏蔽层接地措施按国标 GB502172020《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 》要求设计。 电气二次 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原则 ( 1)计算机监控系统为 三层两网 结构,监控系统采用开放式分层分布结 15 构,由站控层、间隔层 、过程层 构成。 在一次设备就地配置智能终端及电流电压合并单元,二次设备室内配置站控层交换机和过程层交换机,统一采用DL/T860 标准规约,实现全站测量数字化、控制网络化、功能一体化、信息互动化。 站控层由主机兼操作员站、远动通信装置、信息一体化主机、网络通信分析系统和其他二次各种功能站构成,提供站内运行的人机联系界面,实现管理控制间隔层设备等功能,形成全站监控、管理中心 ,并与远方监控 /调度中心通信。 间隔层由若干个二次子系统组成,在站控层及站控层网络失效的情况下,仍能独立完成间隔层设备的就地监控功能。 ( 2)变电站内由计算机监控系统完成对全站设备的监控,不再另外设置其他常规的控制屏以及模拟屏,变电站内的数据统一采集处理,资源共享; ( 3)远动数据传输设备按冗余配置,计算机监控主站与远动数据传输设备信息资源共享,不重复采集,节约投资; ( 4)计算机监控系统具备防误闭锁功能,能完成全站防误操作闭锁; ( 5)计算机监控系统具有与电力调度数据专网的接口,软、硬件配置应能支持联网的 网络通信技术以及通信规约的要求; ( 6)向调度端上传的保护、远动信息量执行现有相关规程; ( 7)计算机监控系统网络安全严格按照 2020年电监会 5号令《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定》执行。 ( 8) 10kV小电流接地选线 功能 由 消弧线圈自动调谐装置实现。 ( 9)本工程 110kV按间隔分散式配置就地一体化智能装置,集成、测控、智能终端功能, 10kV按间隔分散式配置就地一体化智能装置,集成保护、测控、合并单元、智能终端功能。 一体化智能装置、合并单元等共同组成智能组件。 ( 10)各间隔内设备直接采样,直接跳闸,可完成本间隔 内所有功能,实现间隔自治。 主变保护采用直采直跳方式。 多间隔元件采用网络 GOOSE跳闸方式。 配置 1套全站公用的时间同步系统,主时钟应双重化配置,支持北斗系统 16 和 GPS系统单向标准授时信号,优先采用北斗系统,时钟同步精度和守时精度满足站内所有设备的对时精度要求。 站控层设备宜采用 SNTP网络对时方式。 间隔层设备宜采用 IRIGB、 1pps对时方式。 二次设备组屏原则 变电站二次设备柜体结构、外型及颜色均予以统一。 1)监控系统主要设备 远动通信 设备组屏 1 面, 监控主机组屏 1 面, 信息一体化平台屏 1 面,网络通信记录分析系统 屏 1 面 , 调度数据网及安全防护设备组屏 1 面, 公用测控组 屏 1 面。 2)保护主要设备 每台主变压器配 1面保护 屏。 元件保护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典型设计 “110kV变电站二次系统部分 ”和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 “变压器、高压并联电抗器和母线保护及辅助装置标准化设计规范 ”的要求,各元件保护配置如下: 1) 110kV变压器保护 保护采用微机保护, 配置 双套主、后一体化电量保护装置,单套独立的非电量保护。 2) 10kV站用变保护 站用变压器配置保护测控一体的装置,安装 于开关柜上。 3) 10kV线路保护 10kV线路配置保护测控一体的装置,安装于开关柜上。 4) 10kV并联电容器保护 10kV并联电容器配置保护测控一体的装置,安装于开关柜上。 5) 10kV分段保护 10kV分段配置保护测控一体的装置,并具有分段备自投功能。 安装于开关柜上。 电源 系统 为减少站内电源系统设备的重复配置,提高站内电源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建立站内电源信息共享的一体化平台,实现上行下达的信息数字化传输,本 17 工程配置一套直流、交流、 UPS、通信电源一体化电源系统。 1)直流系统 直流系统电压采 用 220V。 直流系统采用单充电机、单蓄电池组,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 充电装置采用高频开关电源,额定容量输出 80A,蓄电池组容量 300Ah. 2)交流系统 设 所用电屏 2面 , 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 3)交流不停电电源( UPS) 交流不停电电源容量 5kVA, 正常由交流 220V供电,当交流电源消失时,可以不停电自动切换到变电站 220V直流系统,经逆变输出交流 220V电源。 4)通讯电源 设 DC/DC变换及 馈电组屏 1面, 配置 2套 60A DC/DC装换装置, 馈出 20路。 采用辐射式单母线接线方式对通信设备的供电。 设备状态检测 本变电站设备状态监测系统采用分层分布式结构,由传感器、状态监测IED、后台系统构成。 ( 1)监测范围:主变; ( 2)监测参量:主变 — 油色谱 ,主要监测氢气、乙炔等七种气体及微水。 高级应用功能 本站选用以下高级应用功能: ( 1)信息一体化平台; ( 2)顺序控制:基于一体化信息平台实现遥信及模拟量采集,具有防误闭锁、事件记录等功能。 ( 3)智能告警:实现对故障信息的分类和信号过滤,对变电站的运行状态进行在线实时分析,自动报告变电站异常并提出故障处理意见。 告警信息在本站处理,为主站提供分层 分类的故障告警信息。 ( 4)源端维护:自动生成调度端电网模型,减轻调度系统维护工作量; ( 5)无功优化控制:实现变电站电压无功的远程调节与集控中心的在线 18 协同互动; ( 6)异常状态发布:需增加短信发布功能; ( 7)继电保护在线监测和远传; ( 8)智能操作票系统:根据运行方式匹配规则库生成所需的操作票。 智能辅助设备 ( 1)绿色照明 本站配电综合楼设备房间内照明光源采用金卤光源和 LED 光源,相比普通照明光源功率低,耗电量小,发光强度高,寿命长等优点;灯具外壳选用防眩型外壳,大大减少了由于灯具眩光引起的 不适感。 ( 2) SF6– O2监控系统 根据《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变电站和发电厂电气部分)报要求在本站110kV 配电装置室及电缆半层使用一套 SF6– O2监控系统,本系统报警节点输入本站智能环境监控系统。 (本系统已订货) ( 3)智能环境监控系统 在本站新建配电装置楼内配一套全站智能环境监控系统,实时监测变电站环境的各项指标,遇到环境温度过高、非法闯入、火灾等紧急意外情况,能够及时记录、查询、自动快速报警以及联动风机、空调等设备动作。 本站智能环境监控系统由以下子系统组成: 1)安全防护子系统: 本子系统 包括门禁系统和电子围栏系统;门禁系统实现身份确认,禁止无卡人员进入;与工作票配合实现远程开关门;与工作票配合实现开门卡的临时权限设置;远程查看门的状态。 在围墙上增加电子围栏系统,阻止非法闯入,遇到警情立即告警并上传至监控主站。 2)火灾监控子系统: 在二次设备室、监控室、 10kV 配电装置室等电气房间设置烟感探测器,并将传感器的信号接入到监控系统中,一旦出现警情,系统自动告警。 3)图像监控子系统: 主要将变电站现场的各种设备运行情况、现场环境情况通过远程图像直 19 观的显示出来,确保变 电站的安全运行,并与灯光进行联动。 本工程在各电气房间均安装摄像头。 智能环境监测系统结构框图如下: 站区总布置及建筑规模 站址场地概述: 该站址位于 高密 市 高新产业园区内 , 龙泉街南侧、铁塔路东侧。 站址区地形平坦起伏不大,进出线电缆畅通;交通方便,易于设备运输、施工管理;附近无重要军事、通讯设施,是理想的建站地点。 站区竖向布置 站址区域地形平坦,自然地面高程在 52m 左右,站区竖向布置原则为尽量减少土方挖填量。 站区采用单坡式竖向布置方案。 场地雨水通过站内道路集 中排出场地。 进站道路规划 进站道路自站区东侧入口向东引出后与 铁塔 路相接。 总长约 50米,需征地,交通顺畅。 进站道路采用 250mm 厚 宽 C25 混凝土路面, 50mm 厚粗砂或石屑找平层, 350mm 厚碎石基层,每层铺筑宽度比上层双侧宽 30cm,两侧各设置 宽浆砌毛石路肩。 为满足站区文明施工和防止施工期间的路面损坏,安全防护 火灾监控 图像监控 电子围栏 门禁 烟雾探测 现场图像 远程控制 画面切换 高密供电 公司远端监控平台 变电站 智能环境监控系统 20 可先在路基层顶面先敷设硬化层,满足施工期间车辆运输需要,待施工基本完工后再敷设正式混凝土路面。 站区总平面布置与交通运输 1)总体规划 根据电气工艺布置要求,结合各级电 压进出线方向、道路连接点、地形地质、城市规划及周边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本站按城市 半 户内变电站设计。 由一栋建筑 (生产综合楼 )、运输道路及其他附属设施组成。 2)站区总平面布置 该方案布置为 半 户内型 110kV 变电站,站区总平面根据电气工艺要求以及地块的现状,布置为一幢生产综合楼,为 南北 朝向 , 按主体二层布置。 站区围墙南北方向 38 米,东西方向 米,围墙内占地 公顷( 约合 亩)。 110kV 进线采用架空, 10kV 出线采用电缆。 主变压器布置在电气综合楼南 侧, 10kV 配电室 与 110kV GIS 室重叠 布置在电气综合楼 北 侧;电容器室、接地变室与二次设备室重叠布置在电气综合楼 西 侧。110kv输变电工程可研报告(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检查验收的工程,不准移交。 5)计量器具须经法定计量机械检测校验合格关在有效期内使用,施工机具应检验合格加强保管维修;并满足施工能力的需要。 6)所有的施工过程,必须符合过程控制程序的要求,施工质量计录必须按过程控制程序附录的表格及时准确填写,签证手续齐全,时间和数据真实可靠,任何资料不准后补。 7)制定严格奖惩条例,认真执行。 6. 4 质量管理及检验标准。
密切的关系,其最大允许通过电流、安全净距的满足都是建立在短路电流计算的结果上的。 ( 3)选择继电保护装置和进行整定计算。 继电保护装置的选型和整定,主要依据短路计算的结果,所以短路计算是必不可少的。 ( 4) 选择有效的限流措施。 进行短路电流计算的 基本条件 ( 1)正常工作时,三相系统对称运行。 ( 2)所有电源电动势相位角相同。 ( 3)短路瞬间短路电流最大。 ( 4)母线电抗忽略不计。
位 项目经理 质检工程师 生 安 材 人 质 产 全 料 劳 量 技 管 设 材 管 术 理 备 务 理 施工班组 专职质检员 为达目标,明确责任,项目部在开工前建立该工程的质量保证体系。 在该体系中各级人员的责任如下: 项目经理是工程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对工程质量负终身责任。 技术负责人负责工程技术措施的制订,负责工程的隐蔽验 收和技术资料的整理。 施工员是质量工作的执行者
施工巡检中,发现机械违章操作、使用及机械缺陷,立即提出整改要求, 整改合格后方可投入施工。 ( 8)对于施工中的构架吊装、主变安装及 GIS安装等重大吊装工序,项目经理、 项目总工、安全员应到场进行安全监护和检查指导。 ( 9)每月组织对起重机械进行检查,并填写检查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 10)机械管理专责人员负责机具的定期维修、保养工作,并作好检修记录,以 保 证在库机械处于完好状态。
7 小工器具 10 套 8 安全帽 30 只 二次接线 9 简易床 床板及支架 30 支 10 水平尺、方尺 各 5 把 11 吊线锤、组合扳手 5 只、 3 套 12 手电钻 手电锤 各 2 把 13 角磨机 2 把 14 断线钳 3 把 15 帐篷 2x4 1 16 乙炔 2 瓶 17 氧气 1 瓶 18 煤气抢 .煤气 2 瓶 19 滚扛 若干 20 钢丝绳 4 根 21 尼龙吊绳 6 根
第 10 页 钢管、木质越线架的搭设:(见图 22) 图 22 钢管、木质越线架的搭设示意图 质量要求 a 单、双排钢管架搭好后,两侧拉线及撑杆应对称且受力均匀。 b 所有地锚坑应严格按要求挖好,并做好防水措施。 c 越线架必须保证铅垂状态,大小横杆成垂直,并处于水平位臵。 各杆间必须满足安全距离要求,并应布臵均匀。 d 各杆间必须牢固可靠,以确保越线架的整体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