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最终爆发债务危机,债务清理谈判,债务国继续从国际市场融资,但不良的偿债记录限制了债务国的融资规模。 三、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  经济理论界对金融危机形成原因的认识,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流派:  金融体系自身恶化  外部因素对金融体系的冲击。 自身恶化  金融自由化之后 , 银行自身经营管理能力不足: 自由的空间 , 银行信贷激增 , 巨额贷款损失 , 银行资产负债状况恶化 , 资本充足率下降 ,许多银行无力偿付债务 , 直接导致银行危机 ,诱致货币攻击 , 激发货币危机。  金融自由化之后 , 资本管制解除 , 大量资本流出入: 私人企业和银行纷纷举借外债 , 国内信贷激增 , 当储户预料本币将贬值时 , 资本外逃 , 引发货币危机 、 金融危机。  金融自由化后 , 监管机构的监管能力未能相应提高: 风险无约束的积累 、 积聚。 外部冲击 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金融体系内在不稳定和各种金融危机的微观基础。 存贷市场上存在着两个环节的信息不对称性: 银行与存款人之间对银行经营管理和资产组合状况信息的了解存在着不对称性 , 存款人处于劣势;银行和借款人对借款人投资项目的信息不对称 , 而银行处于信息劣势。 存款市场上的不对称容易引起银行挤兑 , 容易出现流动性风险; 贷款市场的不对称导致逆向选择问题 , 必然引起银行信贷风险的增加。 当银行的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后 , 就可能引发银行危机 、 金融危机。 金融创新工具的投机操作 :  以大量衍生金融工具为代表的当代金融创新为投机者提供了操纵市场的有力武器。  操纵市场极易产生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隐含较大的风险,在尚未有有效的监管措施的情况下,直接增大金融机构的不稳定性;金融市场上价格的波动与基本经济因素的关系严重扭曲,严重影响了金融市场的稳定。 虚拟资本膨胀:  金融财富的形式是一个倒“金字塔”结构(底层是实际的物质产品,在其上是商品和真实的服务商业贸易,再在其上是复杂的名义债务、股票、通货、商品期货等,顶层是衍生金融交易及其他纯粹的虚拟资本)。  一般说,把虚拟财富维持在倒置的金融“金字塔”的任以层次上,都有赖于该层次的资产从下一层资产中取得收入的能力。 在日益增长的债务负担以及其他对“金字塔”的支付负担下,实物经济在停滞甚至萎缩。  一旦实物经济被掠夺耗尽,再不能输送维持整个金融机构所必需的日益增长的实物资产的时候,整个金融体系的“金字塔”就会垮掉,爆发金融危机(金融体系的可信度和稳定性最终以相信货币资产最后能变成实物资产为基础)。 国际游资的冲击:  货币投机攻击导致货币危机,如东南亚金融危机。 第二节 金融危机的扩散 一、当代金融危机的基本特点 金融危机具有快速和广泛的连锁性和传染性 “多米诺骨牌效应 ” : 金融体系的网络化特征随着经济 、 金融一体化的发展越来越明显。 投资者过度敏感的金融恐慌心理 、 国际间资金调动的电子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 快速的信息传递 , 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 , 在引发一国范围金融危机的同时 , 还可以迅速波及到国外的金融网络。 一个国家的金融危机往往可能波及周边国家或国际资本市场 ,引起地区性的或全球的金融危机 ,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 多米诺骨牌效应 ”。 实例: 1994年底的墨西哥比索贬值引起的金融危机 , 迅速波及拉丁美洲的其他国家 , 引起巴西 、 智利等国资金大量外流。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的起因也是先由泰国爆发了金融危机 , 进而导致东南亚地区发生金融危机 , 进一步引发了带来了全球股市的动荡。 金融危机具有生成的潜伏性 n 潜伏性: 金融风险不一定导致金融危机,金融风险积聚到一定程度才可能产生金融危机。 当代金融危机在爆发之前都表现出一定的潜伏性,金融危机爆发前的积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