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约束(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ame • Stage 1: 在位厂商提供一个 ED, buyer 决定是否接受。 • Stage 2: 进入商识别 ce, 决定是否进入 • Stage 3: Trade occurs. • 若进入 ,两生产厂商进行价格竞争 • Benchmark: 假设没有 ED (后面有 ED以便作比较 ) • 若未进入 ,在 stage 3 , incumbent 垄断 , p = 1. • 若进入 , stage 3 为 Bertrand. • 因此 ,潜在进入者的进入条件是 • 进入概率 : • 在位厂商的期望利润 • 买者剩余期望值 • Equilibrium in the model with an exclusive contract • ED可描述为 (p,d)。 • P: 价格 • d: 损失赔偿 (买方签了 ED,但毁约 ) • 为潜在进入者的价格 • 有 \无 ED 的利润进行比较 ,可知是否签合同 . • At stage 3, 若 , 进入才能发生 , • stage 2, 当 , 潜在进入者选择进入 . • • 对于买者 , 接受 ED, 消费者剩余为 1P。 • 拒绝 ED,消费者剩余为 C(1C)。 • 若让买者接受 ED,必须使 1PC(1C) (2) • 意味着 ,有了排他性交易 ,对于在位厂商有利可图 . • 1. 排斥潜在进入者进入。 • 2. 分享潜在进入者进入的利润 • Observations: • 与芝加哥学派的区别: • 假设前提不同。 • 芝加哥学派认为:潜在进入者进入的概率为 1; • 此模型假设:潜在进入者进入的概率不是 1; • 排他性合同有降低潜在进入者进入概率的功能:使进入概率由 c 改变为 c/2; •  ED有排斥 潜在进入者进入的功能。 • 但不是完全排斥 ,而是部分 ,当潜在进入者的成本小于或等于 c/2时 ,可以 进入 . • 在位厂商签 ED, 并不一定专为排斥潜在进入者 ,因为有 d, 通过 d来分享进入者低成本进入的好处 • Naked Exclusion • Rasmusen, Ramseyer and Wiley Jr. (AER 1991) 发现 , 赤裸裸的排斥对垄断者有利 . • 关键点 : 购买者没有协调 • 结论 : 用不着把所有消费者都买通 ,只要买通部分消费者就可以 . • 芝加哥学派:在位厂商没有足够的利润来买通购买者。 • 从四个模型来看,不同的市场条件和合同条款不同, ED对进入阻止的程度和影响有所不同。 • 从法律情况来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 《 反垄断法 》 第三章第十七条(五)禁止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没有正当理由搭售商品。 • 案例:复印机,维修服务, 配件 搞搭售。 • 5. Tying Arrangements • Theoretical explanations of tying arrangements • 1) Division of labour, economies of scale, and economies of scope • For example, it is cheaper for a puter maker to assemble different hardware ponents and install different software than an average puter user • 2) Asymmetric information • 例如,互补品的搭售。 打印机和墨盒的质量差别较大,搭售保证质量 • 上述是好的搭售 • 3) 价格歧视 • 通过搭售来实现价格歧视:不同类型的用户不同定价 • 从社会福利来讲,是中性,模糊的 • 4) The leverage theory • 搭售产品的企业在一个市场有垄断势力,拿一个市场势力作为杠杆去垄断另一个市场 . • 从 《 反垄断法 》 来说,反对这种搭售。 • 芝加哥学派:不可能获得第二个市场的垄断地位; • 后芝加哥学派:有争议 • The Chicago School Critique of the Leverage Theory • Consider two goods, A and B • Good A is produced by a monopolist, and the production of B is petitive • Consumers’ valuation of A and B: vA and vB • Per unit costs of production: cA and cB • Assume: vA cA , and vB cB • Without a tie, the monopolist can charge a price vA and earn a profit vA cA • Now suppose the monopolist imposes a tying requirement that buyers of A have to purchase B from him • A consumer who purchases B from another supplier will not be able to purchase A, in which case his consumer surplus is • vB cB • • The monopolist can charge a price P for the bundle of A and B that leaves the buyer with a surplus of vB cB • That is: vA + vB – P = vB cB, or, P = vA + cB • The monopolist’s profit from tying: • , which is the same as the profit with the tie • Conclusion: Leveraging cannot be a reason for tying • The Critiques of the Chicago School Critique • 芝加哥 学派隐含三个假定 • 1)市场 A所有剩余都被垄断者获得 • 2)市场 B完全竞争,企业经济利润为零 • 3)垄断者在市场 A的垄断地位不受威胁。 • Relaxing each of the above assumptions can make tying a profitable strategy for the monopolist • Assumption 1. Full extraction of surpluses in market A • 市场 A的消费者剩余相当于人质,使得消费者愿意购买稍贵一点的商品 B,使得 buyer损失的是购买商品 A的消费者剩余。 • 不买 B就失去买 A的权利, • 只要 SA SB, The buyer还是愿意从垄断商那里买 A和 B。 • Assumption 2. Perfectly Competitive Market B • 假设市场 B 不是完全竞争的, Pb〉 Cb。 • 通过搭售 ,市场 A的垄断者可以保护或提高其在市场 B的市场份额。 • A simplified version of Whinston (AER 1990) • A and B are independent products • Two firms, 1 and 2 • Firm 1 is a monopolist in market A • Firm 1 also produces B, but it faces a potential entrant into market B • A’s unit cost of production: cA • B’s unit cost of production: cBi, with cB1 cB2 • 思路:如果通过搭售起到阻止进入的目的,则对社会效率产生影响。 • 6. Concluding Remarks • Effects of vertical restraints depends on the specific market conditions • When 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vertical restraints, we should take a broad view of what petition means • Competition in the market versus petition for the market • Intrabrand petition versus interbrand petition 第二章、规制发展与规制特征  规制的发展历史(事实) 规制经济学的发展历史(研究)  规制的特征(归纳) 规制的分析模式 一、规制改革实践的发展 • 1877年,美国缅因州和伊利诺伊州对谷物运输和仓储建立了费率标准。 • 同年,由于铁路公司对不同消费者实行歧视性定价,联邦贸易委员颁布了联邦贸易法案,对铁路实行费率管制。 • 此后,在自然垄断产业,以公平公正为目的的资本回报率管制在实践中逐步得到了确立和实施。 同时,联邦政府的管制权力获得了发展,管制也从对公共事业部门自然垄断的管制,扩展到对竞争性产业反托拉斯的管制,如联邦贸易委员会对美孚石油公司、美国烟草公司、美国钢铁公司、 IBM公司等的反托拉斯调查。 • 在许多案例中,采取公有制是为了更好的规制产业。 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都采取了公有制。 • 英国大规模的国有化: -电信( 1912 年) -英格兰银行( 1946 年) -铁路( 1948 年) -电力( 1948 年) • 与私人部门相比,公有制能更好的规制价格和服务。 公有制 世界范围内规制改革实践的发展 • 然而被管制产业运行的低效率逐渐引发了对已有管制的怀疑和批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