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农业;第二产业:工业与建筑业;第三产业:服务业 SNA 第一章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 [注 ] A、独立核算的企业 “企业”部门; 非独立核算的企业 “住户”部门。 B、非金融企业 从事非金融服务与货物生产的企业; 金融企业 从事金融服务生产的企业。 C、非营利机构 为住户服务的; 政府 为全社会服务的。 SNA 实体住户合并机构单位非营利机构政府企业 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国民经济机构部门分类 第一章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 二、交易( P9) (一)定义: 机构单位间 依 协议 所产生的 经济活动。 (二)类别 交换式交易 :一对组合行动。 [例 ]消费品的购买、工资和薪金的发放、利息红利等收入等。 转移 内部交易 :发生在一个机构单位内部的经济活动。 ( 1)包括: 自产自用、自制设备、固定资本消耗。 ( 2) 虚拟 : 构想整个交易,然后估计它的价值。 [例 ]某农户当期生产了 10000斤粮食,其中 2020斤( 2020元)留作自用;某企业生产了一台机床( 5万元),转为固定资产。 注:其他流量 ——非交易过程引发的 资产负债变动量。 SNA 第一章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 三、经济流量与存量( P11) 经济流量:当期交易的发生量。 经济存量:期初期末的持有量。 两者关系:期初存量是交易发生的前提,交易产生流量,流量导致存量变化。 流量、存量 价值量 =物量 价格; 价格:最初 货物与服务的价格,其次 工资、税率、利率等。 SNA 第一章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 核算原则与方法 一、核算原则( P20) SNA 现行价格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具体原则国民三等价原则所有权原则市场原则理论原则(一)市场原则 作用:确定生产范围。 凡是为 市场交换 目的所组织的生产活动,不论其产出是在市场上销售,还是自用都统计为生产的产出。 第一章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 (二)所有权原则 作用:确定资产、负债的范围。 (三)国民三等价原则 ※ 作用:搭起了国民核算的骨架,确保核算的 整体一致性。 定义:国民生产 ≡国民收入 ≡国民支出 [例 ]A厂当期生产了价值 1000万元的汽车。 其中:原材料等消耗C2为 500万元,折旧 C1为 100万元, V+M为 400万元。 SNA 国民生产 国民收入 国民支出 40 0(新创价值)劳报: 30 0 (住户)税收: 50 (政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