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的形式(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内园,建筑角隅小土坡处,所配芭蕉,山石、花草树丛就很成功。 群植(树群) 由二、三十株以上至数百株左右的乔、灌木成群配植时称为群植,这个群体称为树群。 树群可由单一树种组成亦可由数个树种组成。 树群由于株数较多,占地较大,在园林中可作背景、伴景用,在自然风景区中亦可作主景。 两组树群相邻时又可起到诱景框景的作用。 树群设计要求: ① 树群的位置。 应选在有足够面积的开阔场地上,其观赏视距至少为树高的 4倍,树群宽的。 树群在园林植物配置中常作为主景或邻界空间的隔离,其内不允许有园路经过。 ② 单纯树群。 由一个树种组成。 为丰富其景观效果,树下可用耐荫花卉如玉簪、萱草、金银花等作地被植物。 ③ 混交树群。 是具有多层结构,水平与垂直郁闭度均较大的植物群落。 其组成层次至少 3层,多至 6层;即乔木层、亚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 树群配置要做到群体组符合单体植物的生理生态要求,第一层的乔木应为阳性树,第二层的亚乔木应为半阴性树,乔木之下或北面的灌木、草本应耐阴或全阴性的植物,处于树群外缘的花灌木,有呈不同宽度的自然凹凸环状配植的,但一般多呈丛状配置,自然错落、断续( 图 428);树群的天际线应富于起伏变化,从任何方向观赏,都不能呈金字塔式造型。 图 428为华北地区适用的树群,其乔木层为阳性树种的青杨,亚乔木层为半耐阴的平基槭和稍耐阴的山楂,乔木下为稍耐阴的白皮松(青杨的更替树种),半耐阴的灌木珍珠梅、忍冬,极耐荫的宿根草本植物玉簪。 树群边缘灌木成丛配置,选用的是半耐荫的珍珠梅、忍冬和喜光的榆叶梅、碧桃。 此树群的天际线起伏而有韵味。 当树群平面投影的长宽稍大于 4∶1 时,称为带状树群,在园林中多用于组织空间( 图 429)。 林植 是较大面积、多株数成片林状的种植。 这是将森林学、造林学的概念和技术措施按照园林的要求引入于自然风景区和城市绿化建设中的配植方式。 工矿场区的防护带,城市外围的绿化带及自然风景区中的风景林等,均常采用此种配植方式。 在自然风景游览区中进行林植时应以造风景林为主,应注意林冠线的变化、疏林与密林的变化、林中树木的选择与搭配、群体内及群体与环境间的关系,以及按照园林休憩游览的要求留有一定大小的林间空地等措施。 较大规模的风景林,可称得上是特殊用途的森林,它是大面积园林绿地,特别是城郊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的森林植被景观。 风景林的作用是保护和改善环境大气候,维持环境生态平衡;满足人们休息、游览与审美要求;适应对外开放和发展旅游事业的需要;生产某些林副产品。 风景林设计中,所配置的树种必须以生物学特性为基础,同时要考虑风景林营造后的群落特性与演替问题。 以下主要讲述一些风景林的配植。 风景林的配置除根据植物配置的一些原则进行外,还必须掌握风景林植物群落生长发育和演替的自然规律,充分考虑生长发育各时期植株间的相互关系及可能产生的竞争,予以合理搭配。 风景林按其结构可分为疏林和密林两大类,其设计要求也有所不同。 疏林 水平郁闭度在 ~ ,多为纯乔木林,它舒适、明朗,适于游人活动,园林中运用较多,特别是春秋晴日,林下野餐、听音乐、游戏、练功、日光浴、阅览等,条件很为理想,因此颇受游人欢迎。 疏林按游人密度的不同,可设计成三种形式: ( 1)草地疏林 在游人不大,游人进入活动不会踩死草地情况下设置。 草地疏林设计中,树林株行距应为10~ 20m之间,不小于成年树树冠直径,其间也可设林中空地。 树种选择要求以落叶树为主,树荫疏朗的伞形冠较为理想,树木生长健壮,对不良环境,特别是通气性能差的土壤适应性强,树木以花、叶、干色彩美观,形态多样,具芳香为好。 所用草种应含水量少,组织坚固,耐旱,如禾本科的狗牙根和野牛草等。 ( 2)花地疏林 在游人密度大,不进入内部活动的情况下设置。 此种疏林要求乔木间距大些,以利于林下花卉植物生长,林下花卉可单一品种,也可多品种进行混交配置,或选用一些经济价值高的花卉,如金银花、金针等。 花地疏林内应设自然式道路,以便游人进入游览。 道路密度以 10~ 15%为宜,沿路可设石椅、石凳或花架、休息亭等,道路交叉口可设置花丛。 ( 3)疏林广场 在游人密度大,又需要进入疏林活动的情况下设置。 林下全部为铺装广场。 密林 水平郁闭度在 ~。 单纯密林是由一个树种组成,简洁、壮观,但缺乏垂直郁闭景观和季相交替景观。 混交密林设计中应注意: ① 成层结构于密林的不同部位作不同处理。  林缘部分垂直成层结构要突出,适当地段安排 2层结构,以将游人视线引入林层内,形成幽深景观,并安排林高 3倍以上的观赏视距;  为诱导游人,主干路及小溪旁可配置自然式的花灌木带,形成林荫花径;  自然小路旁,植物水平郁闭密度可大,垂直郁闭度要小,最好 2/3以上地段不栽高于视线的灌木,以便透视深的林中景观。 ② 密林的水平郁密度不应均匀分布。 在需要能见度高的情况下,水平郁闭度可小于,需要能见度低的情况下,水平郁闭度可大于 ,同时要留出大小不同的林中空地。 ③ 密林的混交方式可用自然点、块状混交及常绿、落叶树混交。 ④ 混交密林的设计,基本与树群相似,但由于面积大,无需作出每株树的定点设计,只做几种小面积的标准定型设计就可以了。 标准定型设计的面积为 25 20米至 25 40米,绘出每株树的定植点,注明地被植物并绘出植物编号表及编写说明书。 设计图纸总平面图比例为 1∶500 ~ 1∶1000 ,并绘出规划范围、道路、设施及标准定型设计编号。 定型设计图比例为 1∶100 ~ 1∶250。 散点植 以单株在一定面积上进行有韵律、节奏的散点种植,有时可以双株或三株的丛植作为一个点来进行疏密有致的扩展。 对每个点不是如独赏树的给以强调,而是着重点与点之间有呼应的动态联系。 散点植的配植方式既能表现个体的特性又处于无形的联系之中。 二、配植的艺术效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环境的不断恶化和城市绿化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质量越加重视,在城市中开始重视各种绿地生态效益,认为乔、灌、草的合理搭配能够最大程度地解决城市生态环境恶化中的一些问题。 树木(植物)配植的艺术效果是多方面的、复杂的,需要细致的观察、体会才能领会其奥妙之处,在此仅作一般概述,望学者继续深入领会。 丰富感: 图 4210中示建筑物在配植前后的外貌。 配植前建筑的立面很简单枯燥,配植后则变为优美丰富。 在建筑物屋基周围的种植叫“ 基础种植 ” 或 “ 屋基配植 ” 如 图 4211。 平衡感:平衡分对称的平衡和不对称的平衡两类,前者是用体量上相等或相近的树木以相等的距离进行配植而产生的效果,后者是用不同的体量以不同距离进行配植而产生的效果。 稳定感:在园林局部或园景一隅中常可见到一些设施物的稳定感是由于配植了植物后才产生的。 例如 图 4212示园林中的桥头配植。 图中之 1为配植前,桥头有秃硬不稳定感,配植之后则感稳定。 实际上中国较考究的石桥在桥头设有抱鼓尾板,木桥也多向两侧敞开,因而形成稳定感,而在园林中于桥头以树木配植加强稳定感则能获得更好的风景效果。 严肃与轻快:应用常绿针叶树,尤其是尖塔形的树种常形成庄严肃穆的气氛,例如莫斯科列宁墓两旁配植的冷杉产生很好的艺术效果。 一些线条圆缓流畅的树冠,尤其是垂枝性的树种常形成柔和轻快的气氛,例如杭州西子湖畔的垂柳。 强调:运用树木的体形、色彩特点加强某个景物,使其突出显现的配植方法称为强调。 具体配植时常采用对比、烘托、陪衬以及透视线等等手法。 缓解:对于过分突出的景物,用配植的手段使之从“强烈”变为“柔和”称为缓解。 景物经缓解后可与周围环境更为协调而且可增加艺术感受的层次感。 韵味:配植上的韵味效果,颇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味。 只有具有相当修养水平的园林工作者和游人能体会到其真谛。 但是每个不懈努力观摩的人却又都能领略其意味。 总之欲充分发挥树木配植的艺术效果,除应考虑美学构图上的原则外,必须了解树木是具有生命的有机体,它有自己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各异的生态习性要求,在掌握有机体自身和其与环境因子相互影响的规律基础上还应具备较高的栽培管理技术知识,并有较深的文学、艺术修养,才能使配植艺术达到较高的水平。 此外,应特别注意对不同性质的绿地应运用不同的配植方式,使如公园中的树丛配植和城市街道上的配植是有不同的要求的,前者大都要求表现自然美,后者大都要求整齐美,而且在功能要求方面也是不同的,所以配植的方式也不同,例如 图 4213及 图 4214。 第三节 地被植物的配置应用 地被植物,指覆盖在地表面的低矮植物,它不仅包括多年生低矮草本植物,还有一些适应性较强的低矮、匍匐型的灌木和藤本植物。 一、地被植物的分类 (一)按生态环境区分 阳性地被植物类 在全日照的空旷地上生长的如常夏石竹、半支莲、鸢尾、百里香、紫茉莉等。 一般说它们只有在阳光充足的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花叶茂盛。 在半阴处则生长不良,在蔽荫处种植,会自然死亡。 阴性地被植物类 在建筑物密集的阴影处,或郁闭度高的树丛下生长的,如虎耳草、车钱草、玉簪、金毛蕨、蛇莓、蝴蝶花、白芨、桃叶珊瑚、砂仁等。 这类植物在日照不足的蔽荫处仍能正常生长,在全日照条件下,反而会叶色发黄,甚至叶的先端出现焦枯等不良现象。 半阴性地被植物类 一般在稀疏的林下或林缘处,以及其他阳光不足之处生长的,如诸葛菜、蔓长春花、石蒜、细叶麦冬、八角金盘、常春藤等。 此类植物在半阴处生长良好,在全日照条件下及阴影处均生长欠佳。 (二)按观赏特点区分 常绿地被植物类 四季常青的地被植物,称为 “ 常绿地被植物。 ”如铺地柏、石菖蒲、麦冬、葱兰、常春藤等。 这类植物无明显的休眠期,一般在春季交替换叶。 常绿地被被植物主要栽培地区在黄河以南地区,我国北方冬季寒冷,一般阔叶类地被植物室外露地栽培,越冬十分困难。 观叶地被植物类 有特殊的叶色与叶姿,可供人欣赏,如八角金盘、菲白竹、赤胫散、车钱草等。 观花地被植物类 花期长,花色艳丽的低矮植物,在其开花期,以花取胜,如金鸡菊、诸葛菜、红花酢浆草、毛地黄、矮花美人蕉、菊花脑、红花韭兰、花毛茛、金苞花、石蒜等。 (三)按地被植物种类区分 草本地被植物 草本地被植物在实际应用中最广泛,其中又以多年生宿根、球根类草本最受人们欢迎。 如鸢尾、葱兰、麦冬、水仙、石蒜等。 有些一、二年生草本地被,如春播紫茉莉,秋播二月兰,因具有自播能力,连年萌生,持续不衰,因此,同样起到宿根草本地被的作用。 藤本地被植物类 此类植物一般多作垂直绿化应用,如铁线莲、常春藤、络石藤等。 这些植物中多数具有耐荫的特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很有发展前途。 蕨类地被植物类 蕨类植物如贯众、铁线蕨、凤尾蕨等,大多数喜阴湿环境,是园林绿地林下的优良耐荫地被材料。 矮竹地被植物类 在竹类资源中,茎秆比较低矮,养护管理粗放的矮竹,其中少数品种类型已开始应用于绿地假山园、岩石园中作地被植物利用,如菲白竹、箬竹、倭竹、鹅毛竹、菲黄竹、凤尾竹、翠竹等。 矮灌木地被植物类 在矮性灌木中,尤其是一些枝叶特别茂密、丛生性强,有些甚至呈匍匐状、铺地速度快的植物,不失为优良的地被材料。 如熊果木旬 子、爬行卫茅、铺地柏等。 另一些是极耐修剪的六月雪、枸骨等,只要能控制其高度,也可作为地被应用。 二、地被植物的选择标准 地被植物为多年生低矮植物,适应性强,包括匍匐型的灌木和藤本植物,具有观叶或观花及绿化和美化等功能,其选择标准如下: 植株低矮:按株高分优良。 一般区分为 30cm以下, 50cm左右, 70cm左右几种,一般不超过100cm。 绿叶期较长:植丛能覆盖地面,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生长迅速:繁殖容易,管理粗放。 适应性强:抗干旱、抗病虫害、抗瘠薄,有利于粗放管理。 三、地被植物配置与地被设计 地被植物是现代城市绿化造景的主要材料之一,也是园林植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绿地有多种类型,如公园、专类园(动物园、植物园、儿童乐园等)、专用绿地、街道绿地等等,功能不尽相同,所配置的植物群落景观也应不同,因而对配置的地被植物种类也有不同的要求。 (一)地被植物配置的原则和方式 了解立地条件和地被植物特性 立地条件是指种植地的气候特征、土壤理化性状(主要是酸碱度)、光照强度、湿度情况等。 地被植物的特性是指其生长高度、绿叶期、花期、适应性等。 例如,杜鹃是大家公认的优良木本地被材料,在日本大量应用作地被,由于它枝繁叶茂、花朵绚丽,人们无不称道;但在土壤 pH值在 7以上的地方,露地栽植比较困难,一般情况下不宜用它作地被。 区别园林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