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经济增长(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52%) * 全要素生产力增长分析及其应用  余值增长不仅包括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力增长  丹尼森的分析  应用(美日对比及东亚奇迹) TFP增长  余值增长不仅包括技术进步,还包括资源配置改善、规模经济、技术引进等  余值增长为全要素生产力(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增长,简称 TFP增长  丹尼森将 TFP增长进一步分解为资源配置改善、规模经济和知识进步 丹尼森的计算结果  1929- 1969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 %,其中 TFP增长率贡献 %(占 %),再分解资源配置改善贡献 %(占 %),规模经济 %(占 %),知识进步%(占 %)—; ;  1948- 1981年 TFP对总增长率贡献率上升到 66%,在 TFP中知识进步占 47%,教育因素占 19% TFP增长的应用( 1)  为什么 1950s1960s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低于日本和欧洲。  丹尼森发现要素增长带来的经济增长率与TFP增长带来的经济增长率之比美国是60%/40%,日本和欧洲为 40%/60%,知识、技术、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 TFP增长的应用( 2)  东亚奇迹:从 1965- 1990年,东亚地区(韩国、香港、新加坡、台湾、泰国)等经济增长率高于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和地区  世界银行认为东亚经济增长中有 2/3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教育有利于人类资本积累,而另 1/3为 TFP增长,主要源于它们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引进世界上的先进技术和管理,而高水平的劳动力能够保证企业理解、掌握和运用先进技术,实现赶超式发展 中国的 TFP  Chow和 Li的研究表明 19781998年间GDP的增长中 TFP增长所作的贡献占 %,世行的研究这一比例为 43%,而Maddison的结果是 30%, Sachs和 Woo的结果是 17%左右不到 20%  胡鞍钢和郑京海( 2020)提出 1995-2020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明显下降 第三节、经济增长的阶段和限度  经济增长的阶段  经济增长的限度 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 以前的阶段理论(斯密、李斯特)  罗斯托的六阶段及其特征  经济起飞的条件  促进经济起飞的政策  历史上的经济起飞  对经济起飞理论的批评  经济含义 罗斯托以前的阶段理论  亚当 •斯密分为‚狩猎社会‛、‚畜牧社会‛和‚农业社会‛  李斯特在斯密基础上又加上‚农工业社会‛和‚农工商社会‛ 罗斯托的六阶段及其特征( )  传统社会阶段及其特征 *  为起飞创造条件的阶段及其特征 *  起飞阶段及其特征(发展中国家的关键阶段) *  成熟阶段及其特征 *  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及其特征 *  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及其特征 * 经济起飞的条件  经济起飞是发展中国家的转折点,一般20- 30年 *  条件一:较高的资本积累率( 5%上升到10%以上) *  条件二:主导部门(详解)  条件三:合理的政治、社会制度(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法律制度、意识形态、发展观等) * 带动经济起飞的主导部门  资本稀缺的结果  主导部门的要求(高增长率、经济地位、技术能力、带动作用) *  带动作用的表现:规模经济、展拓市场、有利于新部门的产生、扩大出口 * 历史上的主导部门  美-粮食、铁路部门  俄、加拿大-粮食部门  英-纺织部门  瑞典-木材部门  丹麦-肉类乳类  澳大利亚、新西兰-畜牧 促进经济起飞的政策( 1)  储蓄部门和资本市场的现代化 *  合理消费 *  控制人口  引进外资,防止资本和人才外流  促进出口  支持主导产业的发展 * 促进经济起飞的政策( 2)  建立保护私有财产的法律和制度 *  建立专利制度 *  政府投资基础产业 *  意识形态方面 *  社会阶层结构方面 *  扩大市场 * 历史上的经济起飞  与特殊的刺激有关,如英国( 1783-1802)、法国( 1840- 1860)、日本( 1878- 1900)、美国( 1843- 1860)、俄国( 1890- 1914)、德国( 1850-1873)  1950s- 1980s日本、亚洲四小龙、亚洲四小虎 *  中国(不足人均 100到超过 1000美元) *  都满足了三个条件 * 对经济起飞理论的批评  以库兹涅茨为代表,认为该理论缺乏经验和统计数据的验证  以诺思( North, D. C.)等历史学家为代表,认为定义含糊不清,一些时间区间的确定(如美国)有误 经济含义  理论上揭示了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若干特点,如有次序的阶段序列、发展的前提条件、政府的作用 *  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飞战略有指导意义* 经济增长的限度  古典和新古典的观点  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限度理论  米香的‚反增长‛理论  罗马俱乐部的‚零增长‛理论( 《 增长的极限 》 )  理论评述 古典和新古典的观点  马尔萨斯的悲观观点 *  新古典增长理论(索洛模型)认为经济增长最终将受制于人口增长 罗斯托的观点  经济进入成熟阶段以后,经济增长动力开始减弱(技术创新、夕阳产业与朝阳产业等) *  经济进入大规模群众高消费阶段以后,其他因素出现(耐用消费品普及、环境、精神危机等) * 米香的“反增长”理论  1960s的背景  1967年米香( Mishan, E. J.)出版 《 经济增长的代价 》 一书  人类效用的多元化 *  经济增长的代价是人类生活质量下降 * 环境、资源等因素  单纯的经济增长是不值得的 罗马俱乐部的“零增长”理论  罗马俱乐部及 《 增长的限度 》 1972  影响经济增长的五大因素  世界模型及世界末日  改善人类处境的措施(四条) 罗马俱乐部及 《 增长的限度 》  1968年, 30多个学者组成了‚罗马俱乐部‛,专门讨论人类的处境于发展问题  会后委托 梅多斯( D. L. Meadows)将讨论情况整理成书 《 增长的限制 》 于 1972年出版 影响经济增长的五大因素  人口增长  粮食供给  资本投资(工业化)  环境  能源 世界模型及世界末日  罗马俱乐部以五大因素建立了一个世界模型,经电子计算机模拟运算得出结论:  1970年以后,资源(尤其是非再生性资源)储量将降低并日趋枯竭;此后,环境污染将加剧并阻碍经济增长;人口增长也将由于粮食短缺和医疗卫生条件的限制而逐渐停止  到 2100年,世界体系将面临崩溃 改善人类处境的措施  为避免世界末日的来临,罗马俱乐部指出,必须  1975年开始停止人口增长  1980年起停止工业资本增长,工业品的单位物质消耗降至 1970年的 1/4,污染降至 1970年的 1/4,增加粮食生产,经济增长重点由生产物质产品转向服务  总之,要使主要的增长因素实现‚零增长‛,所以这一理论又被称为零增长理论 理论评述  悲观主义色彩过浓,预期也大都没有出现*  警醒作用 *  理论意义(新概念、增长的后果影响增长本身、可持续发展等) *  值得发展中国家重视 中国效应与中国引擎  对世界经济  对亚洲经济  对发达国家  对发展中国家经济 对世界经济  虽然中国目前的经济总量占全球的 4%,贸易总量占全球的 9%,但中国的经济增量占世界经济增量的 17- %  美国经济增量占世界经济增量的 30%,因此《 2020年世界贸易与发展报告 》 将中国与美国列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两大‚火车头‛  原因在于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非常高(一是外贸依存度高达 70%以上,超过日本的 25%、美国的 20%;二是外资利用相当多) 对亚洲经济  中国成为东亚国家和地区与美国和欧盟市场的中介。 东亚国家和地区向中国出口零部件和中间产品,在中国生产最终产品,出口欧美市场  中国对欧美贸易顺差,但中国成为韩国、台湾地区、新加坡等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  2020年中国对北美顺差 ,对欧盟顺差 ,但对亚洲贸易逆差1631亿美元  亚洲开放银行 《 2020年亚洲经济展望 》 提出中国在未来三年将成为日本、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等亚洲国家最大的出口市场 对世界经济和亚洲经济的其他贡献  促进了贫困人口的大幅下降  1981年,中国每日生活费不足 1美元的人口占60%以上。 1990年贫困率下降一半; 2020年贫困率又下降一半  2020年亚太地区贫困人口比 1990年减少了 3亿,中国占了 68%, ;南亚贫困人口只减少了 5400万 对发达国家  1978年以来,中国以及中国的竞争效应使发达国家的消费者节省了 1000亿美元,降低了它们的通货膨胀率  中国购买发达国家的长期债券使得发达国家财政赤字得以支持  也带来了贸易逆差和经济结构调整 对发展中国家经济  森指出世界上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印度,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中得到许多经验教训  中国每年 4000亿美元进口有 45%来自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粮食和原材料  当然也造成了出口的竞争 再干一个 20年 《 人民日报 》 2020年 07月 12日 第一版  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是漫长的,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人均 1000美元到 4000美元)  关键的 20年  艰苦的 20年  经济领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 关键的 20年-经济  在连续 20多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再保持长时期的较快增长,在世界上少有先例  在这一时期,以吃穿用为主体的基本生活消费阶段已成历史,以住房、教育、文化、旅游等为主要内容的享受生活消费阶段正在开始;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经济结构加速调整;数以亿计的农民离开土地,寻找新的发展空间;经济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深化改革触及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体制创新进入攻坚阶段;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世界经济联系空前紧密,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我国开放型经济不断发展,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 关键的 20年-社会 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引起城乡关系调整,社会流动性增强,世界上最大的二元经济体正在转型;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多样化,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思想意识呈现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和道德体系亟待完善 关键的 20年-国际环境  当一个国家人均 GDP跨入 1000美元的门槛后,可能出现两种前途、两个结果: 有的跃起腾飞,有的盘桓不前 只有应对得当,才能加快发展。 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在这一时期较好地处理了各方面的关系,实现了持续多年的快速增长; 而拉美一些国家在紧要处举措失当( what’ s that?),陷入动荡和停滞,掉进了 ‚ 拉美陷阱 ‛  ‚ 拉美陷阱 ‛ 艰苦的 20年( 1)  保持快速发展难度加大。 随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力成本低等比较优势开始减少,技术和结构升级压力日益增加,经济转型和结构优化的任务更为紧 迫( 竞争优势的丧失和转型 )  深化改革阻力 增大。 改革越是向前推进,触及的矛盾就越深,涉及的利益就越复杂,碰到的阻力也就越大  扩大开放风险 更大。 在对外开放范围更大、领域更广、层次更高。 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 四个月后 WTO保护期结束  资源环境制约 趋紧的时期。 资源消耗大幅增加,环境压力持续增大。 既要加快发展、改善生活,又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这是一个无可回避的尖锐难题 艰苦的 20年( 2)  维护稳定任务 艰巨的时期。 社会生活深刻变革,社会矛盾相互交织,社会问题大量出现  我们面对的困难比其他国家多得多。 我国是人口大国 、 资源小国,耕地和大多数矿产资源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 1/ 2,淡水不到 1/ 4,森林不到 1/ 7。 我们承担的任务比其他国家重得多。 我国还没有完成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 许多国家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是同步的,而我国的城市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 更 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 举( 制度完善的艰巨性 )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 低成本竞争的经济增长模式受到很大冲击 粮食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