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氯专项风险评价评价(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期运行及便于维护的产品。 对于关键部位,应并联安装一套 备用设备,并有足够进行维修更新的备品备件。 废气非正常排放预防措施 本项目废气处理主要采用水吸收处理方法,其中关键的设备(水喷淋装置、动力泵等)设置备用设备,药剂量(主要为碱液)须保证一定的备用量,确保设备运行过程中能够正常运行,杜绝事故发生。 事故救援指挥决策系统 事故救援指挥系统是应付紧急事故发生后进行事故救援处理的体系,该系统对事故发生后作出迅速反应,及时处理事故,果断决策,减少事故损失是十分必要的。 它包括组织体系、通讯联络、人员救护等方面的内容。 因此在项目投产后应着手制订这方面的预案。 ( 1)组织体系 成立应急救援指挥部及应急救援小组,专人负责防护器材的配给和现场救援。 ( 2)通讯联络 应保证通讯信息畅通无阻。 在制订的预案中应明确负责人及联络电话,对外联络中枢以及社会上各救援机构联系电话,如救护总站、消防队电话等。 通讯联络决定事故发生时的快速反应能力。 通讯联络不仅在白天和正常工作日快速畅通,而且要做到在深夜和节假日都能快速联络。 ( 3)安全管理 公司保卫部门负责做好公司内的消防安全工作,贯彻执行消防法规,制定公司消防管理及厂区车辆交通管理制度,做好对火源的控制,并负责消防安全教育。 组织培训公司内消防人员。 事故应急措施 ( 1)火灾事故应急措施 当发生火灾后,消防队按照灭火方案进入阵地,根据火灾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灭火方式。 ( 2)事故的后处理 事故的后处理是对发生事故设施维修和事故后现场的清理,一旦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影响到外环境时,要及时掌握对环境破坏程度,为处理污染事故决策提供信息。 发生火灾时主要防止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预防对策建议 ( 1)公认的预防事故原则: ①预防事故是企业实现良好管理和保证产品质量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②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必须在预防事故的 活动中通力合作; ③企业最高首长是负责安全的第一责任者,必须组织安全生产,起到表率作用; ④每个生产岗位必须要有一个明确而又能为所有在岗人员熟悉的安全方针; ⑤必须尽可能采用所能得到的最先进的安全生产技术和方法。 上述原则涉及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许多重要环节,遵守这些原则,可使企业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及其危害减少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 2)制定岗位管理制度,并在应运中不断完善。 ( 3)加强 公司 的环境管理,设置专职环保人员,加强污水处理站 操作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严禁污水超标排放。 ( 4)在工程设计、建设和今 后的管理上应考虑可能发生的事故风险,尤其在设备选型上充分考虑安全措施。 ( 5)制定突发事故应急预案。 本项目应根据生产特点和事故隐患分析,针对有毒、有害等物质在储运、使用过程中的事故,按照表 9 的有关内容和要求制定突发事故应急预案。 表 9 突发事故应急预案 序号 项目 内容及要求 1 总则 — 2 危险源概况 本项目主要危险源为成品仓储(火灾)及废气处理设施 3 应急计划区 生产区、仓储区。 4 应急组织 工厂: 设立厂指挥部,负责发生事故时进行现场的全面指挥; 组织救援队伍:负责事故的控制、 救援、善后处理; 设立地区指挥部:负责工厂附近地区全面指挥、救援、管制、疏散; 厂区应设置环保部门,发生事故排放时能及时查明原因,进行维修。 5 应急状态分类及应急响应程序 规定事故的级别及相应的应急分类响应程序 6 应急设施、设备与材料 设立事故排放水池,≥ 80m3; 设置消防水池; 建立防火围墙; 设置备用喷淋设备,防止废气喷淋设备堵塞; 厂内应有完整的消防器材; 有维修车间,以便污染防治设备发生故障时能保证及时维修; 7 应急通讯、通知和交通 设置应急电话一步 ,便于发生事故时和外界联系; 生产车间设置公告栏,明却事故易发工段; 厂区及车间应设立紧急出口,便于人员疏散。 8 应急环境监测及事故后评估 厂区环保科应具备常规监测的设备和掌握监测方法; 应具备专业技术人员能对事故发生后造成的影响结合本报告书进行合理的评估,为指挥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9 应急防护措施、消除泄漏措 施方法和器材 发生废气处理不达标时,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启动预备的喷淋设备,对本项目废气进行喷淋处理; 发生火灾时,及时控制,防止扩大、漫延及连锁反应; 本项目可以 在储罐出安装监视器,由环保科队本厂危险工段进行监视,一旦发生泄漏,及时进行补救措施; 控制和消除污染措施和相应设备。 10 应急计量控制、撤离组织计 划、医疗救护和公众健康 本项目扬中市明珠广场,发生苯等物料泄漏事故时,根据事故后评估如果影响到厂区附近的区域人群时,事故处理人员应组织附近人员进行撤退(本项目主要是职工人员和厂区附近金海立医药的工作人员的撤离); 发现因本项目事故造成人员健康危害时,应由组织救援队伍组织对受害人员的救护。 11 应急状态终止与恢复措施 规定应急状态中止程序事故现场 善后处理,恢复措施邻近区域解除事故警戒及善后恢复措施 12 人员培训及演练 应急计划制定后,平时安排人员培训和演练 13 公众教育和信息 对工厂邻近地区开展公众教育、培训和发布有关信息 14 记录和报告 设置应急事故专门纪录,建档案和专门报告制度; 本项目设置环保科,负责环保和事故管理。 6 环境风险评价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本项目风险评价结论如下: ①本项目涉及的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物质,具有易燃性,基本无毒,贮存系统的储存量一般,根据火灾事故影响分析及火灾事故发生概率,火灾事故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 ,本项目具有潜在的危险性。 ②本项目废气处理设备发生故障导致事故排放时,各污染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正常排放时影响严重很多,但事故排放持续时间在 20min 左右,事故排放发生 30min 后,环境质量可恢复达标水平,事故影响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③本项目污水处理具有潜在的事故风险,尽管最大可信事故概率较小,但要从建设、生产、贮运等各方面积极采取防护措施,这是确保安全的根本。 为了防范事故和减少危害,需要制定灾害事故的具体应急预案。 当出现事故时,要采取紧急的工程应急措施,如有必要,要采取社会应急措施,以控制事故和减 少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江苏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编制导则(试行) (工业园区版) 目 录 1 适用范围 18 2 园区环境应急救援的方针、原则 18 3 规范性引用文件 18 4 术语和定义 19 5 应急预案编制程序 21 6 应急预案编制内容 23 7 格式和要求 32 江苏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 (工业园区版) 1 适用范围 本导则规定了工业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编制的基本要求,使工业园区能够 依据法律、法规和其他相关要求,在强化园区风险管理,有效降低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概率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园区环境应急管理体系,规定环境应急响应措施,对突发环境事件作出有序响应,及时组织有效救援,最大限度减少事件造成的损失。 本导则适用于江苏省内涉及环境风险源的工业园区,包括:分布有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生产、贮存、经营、使用、运输危险物质的单位以及产生、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等单位的工业园区。 本导则不适用于分布有存在生物安全事故和辐射安全事故风险单位的工业园区。 2 园区环境应急救援的方针、原则 环境应 急救援必须坚持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全员动手、综合治理、改善环境、保护健康、科学管理、持续发展 ”的方针,体现以人为本、求实求严的思想,切实加强应急管理,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效能有序地实施救援,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对外环境的影响,把事件危害降到最低,维护园区内外企业(或事业)单位及周边居民的安全和稳定。 组织实施环境应急救援活动的基本原则为:集中管理、统一指挥、规范运行、标准操作、快速反应、救援高效。 3 规范性引用文件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江苏省 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危险物质名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告 2020 第 1 号); 《剧毒化学品名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 8 部门公告 2020 第 2号);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腐蚀性鉴别》( GB )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急性毒性初筛》( GB )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浸出毒性鉴别》( GB )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易燃性鉴别》( GB )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反应性鉴别》( GB )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毒性物质含量鉴别 》( GB )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通则》( GB ) 《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 HJ/T 298) 《重大 危 险源辨识》( GB 18218);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HJ/T 169);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 14848)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5);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 16297);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 8978);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4554);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1);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GBZ2); 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 以上凡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导则。 4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导则。 危险物质 指《危险化学品名录》和《剧毒化学品名录》中的物质和易燃易爆物品。 危险废物 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 HJ/T298)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 环境风险源 指可能导致突发环境事件的污染源, 以及生产、贮存、经营、使用、运输危险物质或产生、收集、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环境敏感区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规定,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地,以及对建设项目的某类污染因子或者生态影响因子特别敏感的区域。 环境保护目标 指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中,需要保护的环境敏感区域中可能受到影响的对象。 环境事件 指由于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行为,以及由于意外因素的影响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致使环境受到污染,生态系统受到干扰,人体健康 受到危害,社会财富受到损失,造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