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货币政策(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金 一、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因素 货币政策时滞 指货币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政策效果所经历的一段时间。 第四节 货币政策效应  内部时滞 指从需要采取货币政策行动的经济形势出现到央行实际采取行动所经历的时间,它又可分为认识时滞和行动时滞两个阶段。 其长度取决于中央银行对经济现象的反映速度和行动效率,并受当时经济和政治目标的影响  中间时滞 指从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对金融机构产生影响作用的时间。 它取决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市场对政策的敏感程度。  外在时滞 指从金融机构对政策作出反映到对实质经济产生影响的时间,由于这段时间的不可测因素很多,因此时间长度的变化很大,不易把握。 对于货币流通速度一个相当小的变动,如果政策制定者未能预料到或在估算这个变动幅度时出现偏差,都可能使货币政策效果受到严重影响,甚至有可能使本来正确的政策走向反面。 但在实际生活中,对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的估算,很难做到不发生误差,这限制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微观主体预期的对消作用 当一项货币政策提出时,微观经济主体会立即根据可能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预测,从而很快地做出对策。 面对微观主体的对策,推出的货币政策可能归于无效。 鉴于微观主体的预期,只有在政策的取向和力度没有为公众知晓的情况下才能生效。 即使当局采取非常规的货币政策,终究也会落在人们的预期之内。 但公众的预测即使非常准确,实施对策即使很快,对消也要有过程,从而政策仍可奏效,只是效应会打折扣。 其他经济政治因素的影响  客观经济条件变化  政治因素 二、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 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配合  双松的政策适用于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的经济萧条时期 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配合  双紧政策适用于严重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的情况 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配合  适用于总需求与总供给均衡,而消费偏旺投资不足 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配合  适用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时期 思考与练习  (一 ) 基本概念 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工具 存款准备金率 再贴现 公开市场业务 直接信用控制 间接信用指导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时滞  (二)思考题  1 .如何协调货币政策各目标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 2 .分析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机制与优缺点。  3 .简述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 4 .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含义、构成及选择标准。  5 .如何评价货币政策效应。  6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与方式。 第十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