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中央银行(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一)从货币需求主体的角度划分 从微观主体的持币动机、持币行为考察货币需求变动的规律性 是指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收入或财富范围内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需要 . 宏观分析是从总体上考察货币需求。 准确地判断总体货币需求的水准是决定货币供给的关键。 是指一国经济合理协调运转或者要达到当局制定的某些经济目标在总体上需要多少货币供给量 (二)从货币需求与物价关系角度来划分 Md ; 是指不考虑物价变动的货币需求。 是指剔除物价变动因素的货币需求。 P M d 正确区分名义货币需求和实际货币需求 , 有利于宏观形势判断和政策选择。 如在价格水平变动较为明显的条件下 ,比较年度之间货币需求的变动 , 必须消除物价因素之后才有可能进行。 二、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马克思以完全的金币流通为条件 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 流通中的货币需求量取决于流通中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价格水平、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 )和货币流通速度。 M = P • Q V M = P • Q V 流通中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商品数量正相关,与流通速度负相关。 由于金本位制条件下,商品价格相对稳定,而货币流通速度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也是相对稳定的,因此: 商品总量决定着流通中货币需要量 马克思进而分析了纸币流通条件下货币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在纸币为惟一流通手段的条件下,商品价格水平会随纸币数量的增减而涨跌。 三、传统的货币数量学说 (一)费雪方程式 费雪方程式: MV= PT 或 P=MV/T M为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平均数量; V为货币流通速度; P为各类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数; T为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 2. 费雪 方程式 分析 MV=PT 或 P=MV/T V由于制度性因素在短期内不变,因而可视为常数; T对产出水平常常保持固定的比例,也是大体稳定的。 M是一个由模型之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外生变量; 因此 : P的值主要取决于 M数量的变化 3. 费雪虽然关注的是 M对 P的影响,但是反过来,从这一方程式中也能导出一定价格水平之下的名义货币需求量: PTVVPTM 1(二)剑桥方程式 代表人物:马歇尔、庇古 剑桥学派,在研究货币需求时重视微观主体的动机。 认为,处于经济体系中的个人对货币的需求,实质是选择以怎样的方式保持自己资产的问题。 决定人们持有多少货币, 有种种原因:个人的财富水平、利率变动,以及持有货币可能拥有的便利等 但在名义货币需求与名义收入水平之间总是保持一个较为稳定的比例关系。 对整个经济体系来说,也是如此。 因此有: Md = kPY Md = kPY • Md代表名义货币需求 Y代表实际国民收入 P代表价格水平 k代表以货币形式保有的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 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的差异 ⑴ 费雪方程式强调的是货币 交易手段 功能。 剑桥方程式则重视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 价值贮藏职能 ⑵费雪方程式把货币需求与支出 流量 联系在一起,重视货币支出的数量和速度; 剑桥方程式则是从用货币形式保有资产 存量 的角度考虑货币需求,重视存量占收入的比例。 ⑶ 两个方程式所强调的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有所不同。 费雪方程式侧重于 宏观分析 ,即货币总量和总产出及总的价格水平的关系 剑桥方程式则是从 微观角度 进行分析,强调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对货币需求量的影响,即公众持有货币的主观愿望。 特别是利率的作用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 四、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 • 货币需求动机的分析 • 交易动机 决定于 Y • 三大动机 预防动机 决定于 Y • 投机动机 决定于 r )(L)Y(LM 21 r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也称为流动性偏好理论。 凯恩斯认为,货币具有完全的流动性,而人们总是偏好将一定量的货币保持在手中,因此,人们之所以要选择持有货币就在于心理上的这种“流动性偏好”。 流动性陷阱图示 i L M0 M1 i1 O Q 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 (liquidity trap) 流动性陷阱 :当利率降到一定的低点后 ,人们的货币需求可能变得无限大 ,此时如果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应 ,将全部被货币需求所吸收 ,从而对市场利率不起作用。 ① 提出了投机性货币需求,并认为受到利率的影响,这一“革命”为中央银行运用利率杠杆调节 Ms提供了理论依据。 ②把货币需求量与名义国民收入和市场利率联系在一起,这就否定了传统数量论关于货币数量直接决定商品价格的说法,对通过收入政策与利率政策调控货币供应量,促进经济增长有借鉴意义。 后凯恩斯学派对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发展一:关于交易性货币需求和预防性货币需求同样也是利率函数的问题 gk 发展二: 凯恩斯在论证其投机性货币需求时设定:投资者或选择货币,或选择债券。 然而,即使社会财富只有货币和债券两种形式,现实生活中,微观主体的选择往往是既持有货币,又持有债券,变动的只是两者的比例。 此外,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事实上并非只考虑收益,而且还要考虑风险,等等。 所以,微观主体事实上不得不全面权衡利弊得失,并找出持有货币和债券的最佳比例关系。 从而引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