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研究的有效性(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 2) 研究对象的成熟过程 ( 3) 研究对象对研究本身的反应 ( 4) 研究对象状况的变化 ( 4) 历史事件 ( 5) 度量工具的变化 ( 6) 统计回归 ( 7) 研究者自身的原因 选择偏差 选择偏差是指用以比较的研究对象在一开始可能就是有差别的 , 因而观测结果的差异并不一定是假设的原因导致的。 这种由研究对象选择偏差导致研究结果不可靠 , 叫作内部有效性的选择误区。 避开选择误区的关键是使研究对象初始状态一致。 排除一切可能造成研究结果差别的原因。 为达到这个目的 , 通常采用 “ 随机设置 ” 的方法。 研究对象对内部有效性的影响 研究对象的成熟过程: 人在不断变化 , 研究对象会逐渐熟悉研究内容 , 这些变化会影响时段较长的研究的结果。 研究对象对研究本身的反应 如:迎合研究者;刻意表现;相互模仿;竞争;放弃等。 研究者对内部有效性的影响 研究者自身的一些原因也会导致研究的内部有效性降低。 这些原因主要包括: 观察不准确;以偏概全 , 把少数情况当成普遍模式; 观察片面 , 一旦人们认为某种模式存在 , 就会特别注意那些与此模式相符的事实而忽视不符的事实; 信息推理 , 当科学观察与原先假设有出入时 , 人们往往寻找理由来解释; 非逻辑推理 , 如 “ 赌徒幻觉 ” , 假定长时间输后必赢;在对现象的理解中自我介入; 过早结束研究;将难以解释的因素神秘化等等。 研究过程中的变化对内部有效性的影响 历史事件 在研究前或研究过程中发生的其他事件可能影响研究结果。 度量工具的变化 如果前后两次测验的度量方法或度量指标不同 ,也会影响研究结果。 研究对象在研究完成之前因故退出 三、外部有效性 管理 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人们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遇到的管理问题。 管理 研究面向实践的特点要求研究者尽可能地将其研究结果推广到更加广泛的应用范围。 任何理论假设都有其一定的理论背景和前提假定 ,管理 研究中对理论假设的经验研究又都是在一定的研究条件和背景下进行的。 因此 , 管理研究面临着是否可推广 ( generalizability) 、 可在多大范围推广的问题。 即:能否将在特定研究环境下针对特定研究样本的研究结果推广到理论假设中所确定的主体和环境中去 , 研究结果所支持的理论可以在多大范围内应用。 外部有效性 评价研究结论可推广度的标准称为外部有效性 ( External Validity)。 一般来说 , 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 , 总是希望研究最终的结果能够超越具体的研究背景 , 而能在更广泛的背景条件下成立 , 即具有最大的外部有效性。 外部有效性直接影响到社会关系理论的普遍意义和应用范围。 影响外部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研究对象的因素 所选取的研究样本人群与理论要推广到的整个人群相比所具有的特殊性。 背景因素 研究背景与理论假设中要推广到的环境之间的差别。 时间因素 研究时间段与理论要推广到的时间段之间的差别。 研究结论可推广的必要条件 理论的初始假设和初始条件应具有合理性 , 越接近现实 , 理论才越能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 研究设计应保证研究结论能从具体的研究样本 、研究背景推广到理论中的总体和其它背景。 通过对不同对象 , 在不同时间 、 背景下由不同研究者进行的重复研究 , 可以验证理论的外部有效性。 如果不同的重复研究结论具有一致性 , 将提高人们对研究外部有效性的信心 , 这样的研究也就具有更大的可应用性。 研究成果推广的形式 研究成果的推广有两种形式: 效果推广 ( effects generalization) 指把经验研究得到的结论直接应用到其它背景下的事件中去 , 把从样本中得到的结论推广到样本所在的总体中去。 理论推广 ( theory generalization) 指的是用研究得到的科学理论来解释在其它背景下发生的事件 , 与理论推广有关的外部有效性涉及到研究理论的应用范围。 效果推广的 外部有效性 与效果推广有关的外部有效性涉及研究设计中的抽样方案及其实施。 在研究设计中确定抽样方案时 , 应该明确研究希望推广到的范围 , 即:理论假设中所涵盖的人群范围和环境。 为了提高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从而增强研究的外部有效性 , 管理研究必须特别注意抽样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 特别是抽样方法的选择与样本容量的保证。 对于效果推广来说 , 提高外部有效性最有效的方法是随机抽样。 随机抽样及其优点 随机抽样的基本原理是:如果总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及其组合都有同样的机会被选入样本 , 从这一总体中抽取的样本就能够代表总体。 随机抽样包括简单随机抽样和分层随机抽样 , 但为降低研究成本 , 也可采用分群抽样。 随机抽样有两个优点: 第一 , 随机抽样得来的样本虽然不能完全精确地代表总体 , 但由于避免了偏差 , 随机抽样的样本比其它类型的样本对总体更具代表性。 第二 , 采用概率论方法可以对样本的精确性和代表性做出估计。 相关关系推广的有效性 相关关系推广的有效性是指在样本数据中发现的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是否可以推广到总体中 , 即两个变量相关与否的结论与真实世界在何种程度上一致。 从经验数据得到的有关变量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的结论有时可能与真实世界的事实不一致 , 因而是错误的。 通常用显著性水平来衡量犯错误的可能。 对效果推广的评价 , 主要是用数理统计理论评价抽样设计和相关关系 , 并通过改进抽样方案 , 提高置信水平 , 来增强研究的外部有效性。 研究成果的理论推广 由于定性研究不使用随机抽样方法 , 不能像定量研究那样将从样本中得到的结果推广到从中抽样的人群 , 定性研究不能使用定量意义上的推广有效性的概念。 定性研究的目的不是期望通过对样本的研究找到一种可以推广的普遍规律 , 而是通过对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 再现其本质。 对现象的研究越是深入到本质层面 , 就越有可能对处于类似情形的人和事起到一种解释的作用。 这种解释在定性研究中被称为理论推广。 理论推广的有效性 由于理论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 从研究结果中提升出来的理论可以对同类具体事物具有一定的解释和论证力。 对于理论推广来说 , 提高外部有效性的方法是在不同的时间 、 背景下对不同的对象群体重复实验和研究。 这样的研究可能不是由一个研究者 ( 或研究小组 ) 完成的 , 而可能是由许多科学家对同一研究课题在不同背景下进行多项重复研究 , 从而逐步提高研究结果的外部有效性。 内部有效性与外部有效性的权衡 管理研究中常会遇到内部有效性和外部有效性难以兼顾的矛盾。 解决上述矛盾的关键在于明确研究的目的 ,即研究是侧重于发现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还是更注重研究结论在现实世界的推广。 如果对内部有效性的要求高 , 可以考虑采用人造环境的实验研究 , 以尽可能地控制对因果关系推断的干扰因素。 内部有效性与外部有效性的权衡 如果更注重研究结果在现实环境的应用 , 应该选择现场研究。 如果要研究的是现实环境中因果关系的应用 , 可以先进行实验室研究 , 在确信具有满意的内部有效性后 , 再进一步通过现场研究检验自然环境下的因果关系 , 这样可以达到相对较高的外部有效性。 要说明的是 , 自然背景下的研究的外部有效性并不一定大于实验背景下的研究 , 外部有效性的大小要视进行研究时的具体情况而定。 有效性概念的扩展应用 有效性的概念也可以进一步推广到纯理论研究中去作为理论研究评价的标准。 这里的纯理论研究主要是指以从现实中概括抽象或创造想象出来的基本关系 、 基本假设为基础 ,进行逻辑演绎的过程。 纯理论研究所得到的结论 , 仍然是一种假说 , 最终需要得到经验数据的检验。 在纯理论研究中 , 由于假设不依赖经验数据证实 ,因而有效性概念需做一些修正。 纯理论研究的 有效性 纯理论研究的概念建构有效性要通过理论体系的证明而获得检验。 纯理论研究的内部有效性取决于初始假设的真实性和逻辑 、 数学论证的严密性。 纯理论研究的外部有效性指用研究得到的理论来解释在具体背景下发生的事件的能力。 决定外部有效性的是理论研究的初始假设 、 初始约束 、 边界条件与真实世界的符合程度。 可以看出 , 纯研究的关键在于初始假设 、 初始条件的设置合理与否 , 作为论证基础的初始假说的真实程度和逻辑 、 数学论证的严密性。 纯理论研究中概念测试 有效性的评价 如果所研究的概念 A与另一概念 B存在一种理论上的相关性 , 则可将概念 A的测试结果与假设有效的概念 B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 , 从而评估概念 A测试结果的有效性。 例如 , “ 企业绩效 ” 这一概念包括利润率 , 销售增长率 , 资产增长率等。 如果有一种理论认为企业绩效是 “ 企业竞争力 ” 的构成因素之一 , 那么 “ 企业绩效 ” 的测试结果与 “ 企业竞争力 ” 的测试结果之间应该具有一致性。 这种评价方式类似于会聚有效性评价。 但这里的 “ 企业竞争力 ” 测试结果已知且假定是有效的。 参数受控研究 在许多研究工作中 , 研究人员对某些参数往往不进行测定而是进行设定。 即:事先控制某些参数使之处于某种状态 , 然后在此基础上研究问题。 我们称受到控制的参数为受控参数。 比如 , 要对某人进行数学能力测试 , 控制有效性对考试的态度显然是一个参数 , 如果采取某些方法和手段使控制有效性严肃认真地对待考试 , 则考试态度这一参数就成为受控参数。 参数控制有效性评价 要保证参数受控研究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及有效性 , 前提是要确保受控参数的值符合预先的设想。 也就是说 , 要保证参数控制的有效性。 没有控制有效性的保证 , 测试结果可能没有任何意义。 参数控制有效性的评价可以采用会聚有效性及差别有效性评价的原理。 实际运用中的一般作法是只进行会聚有效性的审核。 差别有效性的审核在操作上有一定的困难。 对管理研究评价标准的认识 有效性可以作为评价管理研究科学性的标准。 必须注意 , 有效性通常是一个度的问题 , 而不是非有即无的问题。 在管理研究中保证研究的有效性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新的证据可能会引起对原有研究方法的修正 , 或需要开发出一种新的方法来满足研究的要求。 研究就是在这种方法的修正与开发过程中逐步完善 , 并获得更高的有效性的。 对管理研究评价标准的认识 不要只把有效性看作评价研究工作的标准 , 更重要的是有效性应该成为指导和进行研究工作的观念和思想 ,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包括可靠性理论在内的有效性理论的作用 , 进行更加科学有效的研究工作。 除了评价研究的科学性外 , 还应重视其它一些指标 , 包括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 , 研究的资源投入 、资源利用的效率等 , 要重视研究的简单性原则。 管理研究中存在的伦理道德问题 、 研究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等 , 也应该成为研究评价的内容。 第五章 度量与可靠性 一、概念的度量 二、指标与尺度 三、尺度设置 四、度量的可靠性 五、度量可靠性的评价 六、提高可靠性的方法 一、概念的度量 管理研究涉及各种抽象的概念(Constructs)。 做管理研究,首先要对研究中涉及到的概念有准确而全面的把握和认识。 为了正确地度量概念,首先必须明确概念域,在概念的定义中精确描述概念包含了什么以及要排除什么。 然后通过操作化用可观测变量来反映概念。 尺度 一个变量的取值范围或取值类别的集合称为 “ 尺度 ” ( Scale),给描述对象赋值的过程称为 “ 度量 ” ( Scaling),度量既基于理论又基于经验。 操作性描述就是在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变量与尺度反映抽象概念。 概念度量面临的困难 操作性描述必须具有客观性,在给定条件下要可以重复操作并能得出相同或相近的结果。 要找到一种尺度去度量某个抽象概念往往是困难的,很难找到合适的可测度变量充分反映一个理论概念所包含的意思。 操作性描述永远不会是完全恰当的。 (如诊病) 概念度量面临的困难 由于变量受环境及测试方法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每个测量都有偏差。 强调度量的可重复性和客观性并不能保证度量的真实性,每个测量结果都只是对真实状况的一种逼近。 操作性描述具有不充分性,不存在十全十美的度量抽象概念的方法。管理研究的有效性(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Langer, Ellen J., 1975, The Illusion of Contro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32:311—328. Malmendler Ulrike and Tate Geoffrer(2020),CEO Overconfidence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
限及权限范围 如何 授权予人 授权追踪: o 授权而非弃权 o 随时掌握工作进度 o 允许出现不同的工作方式 领导者就是教练。 为什么。 o 有助于提高员工能力 o 有助于你自己的前程 o 培养融洽的工作关系 o 提供表示赞赏的机会 o 提高员工的表现和士气 角色 教练: o 坚持 KYHO原则 o 做不到也没关系 o 一次不要教太多 o 使他们有能力 o 两人结伴,三人不欢 角色 PSA原则
l -管道计算长度( m) d -管道直径(换算为 m) v -管道中平均流速( m/s) 米 /秒 g -重力加速度( g = ) 米 /秒 2 管道中平均流速可近似计算: 32()s e c()pmvS Sm 流 量 =计 算 断 面 积 ( m/sec) 以本工程为例,设计取值: 管道为 PVC- U 管材,管径 d=100mm= 取 n= (正常状态 1n 80),则其摩阻系数
应商 采购项 目文件 处理数据 至其他 系统 关 闭 定单 采购定单历史文件 获得顾客 数 据 顾客文件 顾客 准备发票 采 购 接收的订单 项目 记录 项目 合用 库存 记录 库存总帐收据 更新 加入 填好项目 采购数据 采购单 承诺 发出的采购单数据 运输 库存 供应商材料库 采购定单文件 发票 会计应收 清华大学出版社 加入新 应收 提供总 帐数据 准备报告 会计应收 文 件 已付应收文件
意或偏向石膏板毛边,导致石膏板爆裂;自攻钉根据规定尺寸漏攻等情况,出现这种情况,只有操作过程中较易发现,若操作工人觉悟较低,且不及时整改,在其后的互检及隐检中,往往不易被发现。 解决此类问题办法:①加强操作工人岗位培训;②自攻钉未攻入龙骨上得及时退掉此钉,并在距离此钉23cm左右重新补钉加强;③石膏板固定自攻钉,间距边缘尺寸小于180mm,中部间距尺寸不大于250mm;④墙边沿石膏板攻自攻钉
善性能进行的修改。 ( 4)预防性维护:为减少或避免以后需要进行的上述三类维护而进行的维护。 ( 5)系统运行软件环境维护或更新: 操作系统等系统软件新的版本的出现后,对其进行评估,决定是否更新。 数据维护 ( 1)数据备份:经常或定期对重要数据进行备份,对于重要数据实时备份。 ( 2)存储空间整理:对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临时文件等进行清理,减少存储空间的无谓占用,提高系统运行效率。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