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中药师中药化学总论(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通常酚类化合物的 pKa值一般为 ~ ,羧酸类化合物的 pKa值约为 5 若使该酸性物质 完全解离 ,即使 HA均转变为 A,则 pH ≌ pKa+2 若使该酸性物质 完全游离 ,即使 A均转变为 HA,则 pH ≌ pKa 2 (游离型极性小,易溶于小极性的有机溶剂;解离型极性大,易溶于水或亲水性有机溶剂) ① 若 pH﹤ 3(酸性条件) 酸性物质游离态( HA),极性小 碱性物质则呈离状态( BH+),极性大 ② 若 pH﹥ 12(碱性条件) 酸性物质解离形式( A),极性大 碱性物质游离状态( B),极性小 液萃取与纸色谱 液分配柱色谱 将两相中的一相涂覆在硅胶等多孔载体上作为固定相,填充在色谱管中,然后加入与固定相不相混溶的另一相溶剂作为流动相来冲洗色谱柱。 常用载体:硅胶、硅藻土及纤维素粉等。 常用反相硅胶填料有: RP2( C2H5)、 RP8( C8H17)、 RP18( C18H37) ( 1)正相色谱:固定性极性 流动相极性 被分离物质极性越大(亲水性越强),越不易洗脱。 固定相: 强极性溶剂 ,如水、缓冲溶液等。 流动相: 弱极性有机溶剂 ,三氯甲烷、乙酸乙酯、丁醇等。 适用物质:水溶性或极性 较大的成分,如生物碱、苷类、糖类、有机酸等化合物。 ( 2)反相色谱:固定性极性 流动相极性 被分离物质极性越小(亲脂性越强),越不易洗脱。 固定相:可用石蜡油。 流动相:水或甲醇等强极性溶剂适用物质:脂溶性化合物,如高级脂肪酸、油脂、游离甾体等。 ( 3)加压液相柱色谱(了解,不做重点掌握) 载体:多为颗粒直径较小、机械强度及比表面积均大的球形硅胶微粒,如 Zipax类薄壳型或表面多孔型硅球以及 Zorbax类全多孔硅胶微球。 快速色谱( flash chromatography,约 10 5Pa)、低压液相色谱( LPLC, 10 5 Pa)、 中压液相色谱( MPLC, 10 5~ 105Pa )及高压液相色谱( HPLC, 10 5Pa)等。 各种加压液相柱色谱的大体分离规模 (三)根 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分离 物理吸附: 靠分子间力吸附。 无选择性,吸附与解吸附过程可逆,快速。 如硅胶、氧化铝、活性炭吸附。 化学吸附: 靠化学反应吸附。 有选择性,吸附牢固,部分不可逆。 如碱性氧化铝吸附黄酮等酚酸性物质。 半化学吸附: 介于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之间,力量较弱。 如聚酰胺对黄酮类、醌类等化合物之间的氢键吸附。 —— 极性相似者易于吸附 硅胶、氧化铝为极性吸附剂 ,特点: ( 1)对极性物质具有较强的亲和能力。 故同为溶质,极性强者将被优先吸附。 ( 2) 溶剂极性越弱,则吸附剂对溶质将表现出越强的吸附能力;溶剂极性增强,则吸附剂对溶质的吸附能力即随之减弱。 ( 3)溶质即使被硅胶、氧化铝吸附,但一旦加入极性较强的溶剂时,又可被后者置换洗脱下来。 活性炭因为是非极性吸附剂 ,故与硅胶、氧化铝相反,特点为: ( 1)对非极性物质具有较强的亲和能力, 在水中对溶质表现出强的吸附能力。 ( 2)溶剂极性降低,则 活性炭对溶质的吸附能力也随之降低。 故从活性炭上洗脱被吸附物质时,洗脱溶剂的洗脱能力将随溶剂极性的降低而增强。 所谓极性 乃是一种抽象概念,用以表示分子中电荷不对称( assymmetry)的程度,并大体上与偶极矩( dipole moment)、极化度( polarizability)及介电常数( dielectrie constant)等概念相对应。 ( 1)化合物结构中官能团的极性强弱: 官能团的极性 ( 2)含官能团的种类、 数目及排列方式等综合因素对化合物极性的影响 ① 化合物中所 含正电或负电等电性基团越多 ,极性越强(如氨基酸强极性)。 ② 化合物所含的 极性基团数目越多,极性越强 (葡萄糖极性强于鼠李糖)。 ③ 所含 极性基团相同时,非极性基团越多,极性越弱 (如高级脂肪酸极性弱)。 ④ 酸、碱及两性化合物, 游离型极性弱,解离型极性强 ,存在状态可随 pH 改变。 ( 3)化合物极性与介电常数 化合物极性大体可依据介电常数( ε )的大小判断, ε 越大,极性越强。 ( 1)用于化合物的精制:结晶与重结晶过程中 加入活性炭脱色、脱臭。 注意:有时拟除去的色素不一定是亲脂性的,故活性炭脱色不一定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般须根据预试结果先判断色素的类型,再决定选用什么吸附剂处理为宜。 ( 2)用于化合物的浓缩:如活性炭吸附浓缩一叶萩碱。 ( 1)吸附剂及用量 主要吸附剂:硅胶、氧化铝。 用量:一般为样品量的 30~ 60倍。 样品极性较小、难以分离者,吸附剂用量可适当提高至样品量的 l00~ 200倍。 规格:通常为 100目左右。 如采用加压柱色谱,还可以采用更细的颗粒,或甚至直接采用薄层色谱用规格。 ( 2)拌样及装样 硅胶、氧化铝吸附柱色谱,应尽可能选用极性小的溶剂装柱和溶解样品,以利样品在吸附剂柱上形成狭窄的原始谱带。 如样品在所选装柱溶剂中不易溶解,则可将样品用少量极性稍大溶剂溶解后 ,再用少量吸附剂拌匀 ,并在 60℃ 下加热挥尽溶剂,置 P205真空干燥器中减压干燥、研粉后再小心铺在吸附剂柱上。 ( 3)洗脱 洗脱溶剂宜逐步增加,但跳跃不能太大。 实践中多用混合溶剂,并通过巧妙调节比例以改变极性,达到梯度洗脱分离物质的目的。 注意:一般,混合溶剂中强极性溶剂的影响比较突出,故不可随意将极性差别很大的两种溶剂混合在一起使用。 实验室中最常应用的混合溶剂组合如表所示: 吸附柱色谱常用混合洗脱溶剂 ( 4)添加溶剂的选择 分离酸性物质: 选用 硅胶(显酸性) ,洗脱溶剂 加入适量乙酸 ,防止拖尾。 分离碱性物质: 选用氧化铝(显弱碱性),洗脱溶剂加入适量氨、吡啶、二乙胺,防止拖尾。 ( 5)洗脱剂的选择与优化 通过薄层色谱法( TLC)进行筛选 一般 TLC展开 时使组分 Rf值达到 ~ 统。 基本原理: 氢键吸附。 适用化合物类型: 酚类、醌类、黄酮类。 ( 1)聚酰胺的性质及吸附原理 性质: 商品聚酰胺均为高分子聚合物质, 不溶于水、甲醇、乙醇、乙醚、三氯甲烷及丙酮等常用有机溶剂。 对碱较稳定,对酸尤其是无机酸稳定性较差 ,可溶于浓盐酸、冰乙酸及甲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