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可行性分析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包肥型缓释肥、广东农科院的水稻缓释肥 、北京农科院的聚合物包衣肥料、山东农业大学的聚合物包衣肥料、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所的涂层缓释肥料。 这些研究与开发成果标志着中国缓释肥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研制的缓释肥已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质量标准和水平,相信缓释肥在中国的产业化将会尽快实现。 目前缓 /控释肥料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是价格问题,与普通肥料相比,包膜控释肥料的生产成本比常规肥料高 l~ 2 倍,或 3~ 5 倍以上。 而采用添加抑制剂的非包膜缓 /控释肥料成本虽然增加不多,但养分控释效果不稳定。 其次是产业化问题,目前以生物法生产的缓 /控释肥料由 于生产成本低,工艺简单,基本实现产业化;而包膜肥料生产工艺较复杂,养分控制要求比较高,产业化研究与开发相对滞后。 第三,对施用缓 /控释 7 肥料的环境效应及评价研究较少,大多是针对原料的成分、性质来分析其对环境的影响,但在肥料加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中间产物及其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考虑不多。 第四,缓 /控释肥料目前主要侧重氮素养分。 对磷钾等养分的控释研究较少。 缓 /控释肥料已经被人们所接受,正在成为 21 世纪肥料工业的替代产品。 鉴于农业生产需要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开发包膜缓 /控释专用肥料前景广阔。 从降低成本、易于加工和提 高肥效等方面考虑,筛选包膜缓 /控释材料,进行包膜工艺和各种专用肥料研究,结合硝化抑制剂、尿酶抑制剂、磷素活化剂等,研制开发出适宜不同土壤和作物需要的缓/控释专用复合肥料;将包膜与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结合,对缓 /控释肥料养分控释机理、肥效作用、环境效应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开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境友好型新型缓 /控释肥料将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多功能 肥料国内外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和趋势 有关功能性肥料的研究与开发,国内外做的工作还不多。 随着保水剂研究和应用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研究保水型功能肥料。 抗旱保水复合 肥是将保水剂与复混肥结合在一起加工配制而成的 XXXX,其中保水剂可以吸收自身重量数百倍甚至上千倍的水 ,并且将这些水分保持较长时间 ,平稳地供作物直接吸收利用 ,提高土壤持续抗旱能力,单位用水效益增加一倍以上,明显改善水肥藕合环境,减少肥料浪费,延长肥效,提高氮钾肥利用率。 改善土壤物理和生物状况,协调土壤固、液、气的比例,无污染,能调理植物生长,促进作物增产,增加农民收入,是国家鼓励推广并 重点支持开发的农业节水的高新技术产品。 开展抗旱复混肥的研究对于发展节水农业,提高肥料的利用率,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发展高效、高产、优质农业,是非常必要的,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华南农业大学等率先开展了保水型控释肥研究,利用高吸水树脂( HWAR)包被尿素和包膜性控释肥料,制成保水型控释肥料,产品在新疆干旱地区试验,取得良好效果。 目前研究产品进入中试阶段。 XX 农业大学马友华教授开发了“一种生态抗旱保水复合肥”专利技术,制造工艺简单易行,成本 较 低,效益高,为一种新型的缓释抗旱复合肥。 8 21 世纪 XXXX的重要方 向之一是研究开发将作物营养与其他限制作物高产的因素相结合的多功能性肥料,他们的生产符合生态肥料工艺学的要求,其施肥技术将凝聚农学、土壤学、信息学等领域的相关先进技术。 这些功能性肥料主要包括:具有改善水分利用率的肥料,高利用率的肥料,改善土壤结构的肥料,适应优良品种特性的肥料,改善作物抗倒伏性的肥料,具有防治杂草的肥料,以及具有抗病虫害功能的肥料等。 生物肥料国内外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和趋势 生物肥料是异类微生物生命活动及其产物导致农作物得到特定肥料效应的微生物活体制品,具有生产成本低、效果好、不污染环 境,施后不仅增产,而且能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减少化肥用量,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生物肥料不仅可补充肥源的不足,而且有可能列为绿色食品用肥进入商品市场,成为新兴的“绿色产业”,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其应有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世界上最早的微生物肥料是 1895年德国推出的 “Nitragin” 根瘤菌接种剂。 到 20 世纪 40 年代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都有了根瘤菌接种剂产业,之后发展很快。 目前至少有 70 多个国家有自己的微生物肥料生产企业,产品技术标准和质量监督体系。 我国微生物肥料的研究、生产 和应用已有近 50 年的历史,发展曾几起几落。 20 世纪 60、 70 年代微生物肥料的研究与生产发展较快,在粮豆、果蔬等作物上都有应用。 80 年代前后,生物肥料的研究与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 最近 10 年来,我国生物肥料的研究与发展出现了新局面。 在利用生物技术构建高效工程菌、 PGPR 制剂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国内改良了一批固氮特性的工程根瘤菌;研制和筛选一批已经进入应用或经改良可应用于豆科作物的高效根瘤菌和促生、促结瘤 PGPR 菌株,在大豆、花生等豆科作物取得良好示范效果; PGPR 制剂应用在小麦、玉米等作物上也取得了增产 和抗病效果。 我国生物肥料基本形成生物肥料产业,在国家农业部登记的产品种类有 11 个,质检体系初步形成。 全国目前约有 450 个生物肥料企业,年产量超过 200 万吨,已逐渐成为肥料家族中的重要成员。 微生物肥料食用菌种 9 种类不断扩大,所用菌种已不限于根瘤菌,目前适用菌种达到 80 多种;生物肥料的应用效果在增产、改善品质、减少化肥用量、防病等肥料效果逐渐被农民认识,应用面积不断扩大,累计近 500 多万公顷。 国家农业部在1996 年将生物肥料纳入国家检验登记管理范畴,对生物肥料的生产、销售、应用、宣传等方面进行监管。 我国生物 肥料研究除了在工程菌构建技术,关键发酵设备与技术等方面不及发达国家外,总体水平并不低。 国家目前在产业政策对生物肥料行业的发展给予了一定的支持,科研投资力度和产业化示范项目建设不断加强。 我国生物肥料产业正在步入良性循环,并向健康、有序方向发展。 据专家测算目前我国年产生物肥 150 万吨,可 增产粮食 100 亿公斤的效果。 同时还能得到减少农民投入、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品质等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据分析,到 2020 年,生物肥料将占有 10%左右的份额,即年需求量在 1400 万吨。 省内的现状及技术需 求 近年来,由于巢湖流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农膜过多、过量和不科学使用,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无序排放,导致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威胁到该流域 170 万农户、 790 万人的身心健康。 当前,巢湖水环境特别是局部水域的蓝藻 时有发生 , 严重影响 XX 中枢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 引起各方高度关注。 巢湖是 XX 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长期以来,针对巢湖水体富营养化及其防治的研究和实践从未间断,但情况并没有好转,反而有加剧之势,现已成为滇、太、巢之首。 亟需 对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研究 方面 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 省内研究控 /控释肥料 、生物肥料 的单位很少,需 在控制化肥养分流失研究方面 进行创新 , 研发新型控 /控释肥料 , 以 有效控制养分流失,从而在面源上减轻了化肥对江河、湖泊造成的污染,克服巢湖水体富营养化这一世界难题。 XX 农业大学程扶玖教授多年从事黄腐酸研究,与中国科技大学等教授协作,研制开发了黄腐酸活性肥料该产品性能稳定,抗硬水能力强,作物吸收快,生理活性强,无毒、无害、对环境无污染,是抗灾、减灾、防病、 10 抗病和绿色农产品生产的优质、特效肥料。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的控失复合肥是通过复合材料控失剂对复合肥进行改性,将其中 的养分固定在土壤(植物根际)中,满足植物生长发育对养分的需求,所谓“固定”就是利用上述材料的协同作用,架桥、卷扫、网捕及电荷吸附使潮湿的土壤形成分子网格吸附和固定化肥元素,阻止其流失或挥发而被农作物有效吸收。 能有效地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其 发展 前景很好。 机理是通过对天然纳米材料进行物理和生物改性,研制出化肥纳米分子控失剂,利用其离子的交换性能和高吸附性能“捕住”化肥营养元素,再利用生物表面活性剂和壳聚糖等材料“网住”棒晶。 控失复合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原创性。 我公司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作已于 2020 年底开发成功“控失型”肥料,这对控制巢湖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有重大意义。 XX 农业大学马友华教授开发了“一种生态抗旱保水复合肥”专利技术,其核心成果融材料科学、作物栽培、土壤、植物营养和化学工程技术为一体,在深入研究节水材料与肥料的相互作用机理基础上,将节水材料、常规复合肥和调理剂等通过特殊的工艺,解决了节水材料遇盐保水性能降低或消失的难题,研制出抗旱复合肥。 抗旱复合肥富含氮、磷、钾和硫等营养元素,同时能够吸收和保持水分,随植物生长缓慢释放,给其提供充足的水分和养分;既具有蓄水、保水、供水,提高肥料利用率,促 进农作物对养分的吸收特点,又具有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增加透水性和透气性功效,达到提高农作物收获量的目的。 且制造工艺简单易行,成本低,效益高,为一种新型的缓释抗旱复合肥。 我公司与 XX 农业大学合作“抗旱复合肥产业化项目”,这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具有重大意义。 11 (四 )依托单位和合作单位现有的基础条件和优势 在该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设计及成果转化情况 XXXXXXX 有限公司正在打造复合肥发展战略,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发控失肥、抗旱肥、高浓度结晶烟草肥、有机 无机肥等,实现产品和技术升级,为企业发展提升 后进,增强企业活力。 近几年完成项目有: ⑴ 自行研究开发 15 万吨 /年尿基复合肥,年增销售收入 亿元。 年增利润 2020 万元。 ⑵ 10 万吨 BB 复合肥,可年增销售收入 亿元。 年增利润 1000 万元。 ⑶ 与 XX 农业大学合作开发抗旱肥项目,已生产中试产品 1000 多吨。 ⑷ 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院合作开发控失肥项目,已生产中试产品 1万多吨。 是 2020 年度 XX 省 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⑸ 专用缓释肥料创制及产业化: 2020 年,公司与合肥工业大学合作,开展“专用缓释肥料创制及产业化”研究,是 2020 年度 XX 省 科技攻 关计划项目。 ⑹ 保护地专用功能肥料及施肥工程技术: 2020 年,公司与合肥工业大学合作开发,是 XX 市 2020 年度科研项目。 公司已承担的省、市级与肥料有关的课题: ⑴ 公司“ XXXX 产业化”被评为 XX 市 首批“ 3820”产业英才岗位。 ⑵ 公司“‘控失’型专用复合肥研发”被评为 2020 年 XX 市 “ 3820”产业英才岗位。 ⑶“保护地专用肥及施肥工程技术”是 2020 年 XX 市 科研计划项目。 并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发明专利 1 项:发明专利名称:“一种保护地二氧化碳气体肥料”。 ⑷ 公司与合肥工业大学合作项目“水稻专用缓释 肥料创制及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