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气发酵机制(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磷酸果糖、 3磷酸甘油醛又激活丙酮酸激酶; 无机磷也是调节者,它能解除 6磷酸葡萄糖对己糖激酶的抑制,加快糖酵解。 柠檬酸、脂肪酸和乙酰 CoA通过抑制丙酮酸的转化来抑制糖酵解途径。 三、糖酵解调节机制 己糖激酶:产物变构抑制 *磷酸果糖激酶:限速酶,受能荷调节 丙酮酸激酶受 ATP、丙氨酸、乙酰 CoA等反馈抑制 C6H12O6+2ADP+3H3PO4 2CH3CH2OH+2CO2+2ATP+ 理论转化率: 2 第三节 酒精发酵机制 一、酒精生成机制 二、巴斯德效应 糖代谢进入 TCA环 → 柠檬酸 ↑ 、 ATP↑ → 抑制磷酸激酶的合成 → 6P葡萄糖 ↑(积累) → 反馈抑制己糖激酶 → 抑制葡萄糖进入细胞内 → 葡萄糖利用降低 磷酸果糖激酶活性下降 → 1, 6二磷酸果糖 →丙酮酸激酶活性 →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积累 → 反馈抑制已糖激酶,降低糖酵解速度 在好气条件下,酵母菌发酵能力下降(细胞内糖代谢降低,乙醇积累减少);不仅存在于酵母中,也存在于具有呼吸和发酵能力的其他细胞中。 定义: 原理: 三、酒精发酵中的副产物 主产物:乙醇、 CO2 酵母酒精发酵 醇类(杂醇油) 醛类(糠醛) 酸类(琥珀酸) 酯类 副产物 影响: 消耗糖分,带来杂质,提高或降低产品质量。 杂醇油 C原子数大于 2的脂肪族醇类的统称; 高沸点、颜色呈黄色或棕色,具有特殊气味。 酒类风味物质,质量指标,适量。 杂醇油的产量一般为 %。 酒中常见的杂醇油 杂醇油的形成途径: 氨基酸将氨基传递给 a酮戊二酸,然后经酸、醛途径生成相应的醇。 (见 P52) 已证实:天冬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等 氨基酸氧化脱氨作用 : 两种杂醇油的形成 由葡萄糖直接形成: 影响杂醇油形成的条件 不同菌种差异较大: 40ppm— 200ppm ①菌种 ③发酵条件:温度,通风 数量: 存在氨基酸会增加高级醇生成量; N含量低,无法将葡萄糖转化得到的酮酸转化为氨基酸,进一步合成蛋白质,酮酸脱羧还原成高级醇; ②培养基组成 质量: 氨基酸组成影响生成的杂醇油种类 第三节 甘油的合成机制 抗不良环境 —— 当环境渗透压升高,酿酒酵母将合成并在胞内积累甘油以维持细胞内外的渗透压平衡;当在缺氧条件下生长时,酿酒酵母将合成并在胞内积累甘油以维持细胞的氧化还原平衡。 存在于胞浆中的 3磷酸甘油脱氢酶,以 NAD+为辅酶,催化磷酸二羟丙酮生成 3磷酸甘油,然后 3磷酸甘油磷酸酶催化 3磷酸甘油生成甘油。 甘油发酵的细胞保护机理: 磷酸二羟丙酮代替乙醛作为氢受体形成甘油,这样发酵转为甘油发酵。 C6H12O6 + NaHSO3  甘油 + 乙醛酸钠 + CO2 酵母 Ⅱ 型发酵: 酵母菌在碱性条件 ()下,由于乙醛生成等量的乙酸和乙醇,因此乙醛作为氢受体的作用被抑制,这时磷酸二羟丙酮成为氢受体,发酵总产物为甘油、乙酸、乙醇。 2C6H12O6 + H2O  2甘油 + 乙酸 + 乙醇 + 2CO2 酵母 Ⅲ 型发酵: 发酵法生产甘油(二步法) 根据微生物机理将甘油发酵划分为 前期的好氧发酵 和 后期厌氧发酵 两个阶段: ①以淀粉质为原料,酵母菌在含糖 25%左右条件下先进行好氧发酵; ②当残糖降至约 2%时,停止供氧,补充营养,使耐高渗压酵母菌开始后期的厌氧发酵,进一步消耗残糖,生成酒精和少量甘油,从而避免了将产物甘油作为碳源消耗,使发酵液中的甘油浓度达 12%以上,而残糖浓度降低到%左右。 讨论: 试从不同角度比较,通过哪一种途径发酵生产甘油更好。 第四节 乳酸发酵机制 分子结构中含有不对称碳原子,具有旋光性,分子量为 ,粘稠状液体,无色,澄明,微具黄色,无嗅,味微酸,有较强吸湿性。 可以与水、酒精和乙醚以任意比例混合。 一、乳酸的理化性质: 二、同型乳酸发酵 C6H12O6+ 2ADP  2CH3CHOHCOOH+ 2ATP 德氏乳杆菌属 ( )、乳酸链球菌属( Streptococcus Lactis)、酪乳杆菌属( Lactobacillus Casei)、保加利亚乳杆菌( )等 三、异型乳酸发酵 6磷酸葡萄糖酸的途径(磷酸酮解途径) 双歧途径(磷酸酮糖途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