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二元经济结构(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劳动的无限供给和劳动的有限供给,本来就是由农业部门对工业部门劳动供给的弹性的数值定义的,劳动无限供给时弹性无穷大,劳动有限供给时弹性是一个有限的正数。 所以,如果能够计算出这个弹性在整个时期的数值,它就可以用于检验刘易斯转折点。 可以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建立以下方程: N = a + b logw N为工业部门的劳动力规模 , w为农业部门实际工资 , 则 b就是供给弹性。 标准五的问题: A、即使在劳动无限供给阶段,实际工资也可能随生存水平的提高而上涨,因此我们不能说, b不是无穷大就说明劳动供给有限。 只能说当 b(即上述方程的斜率)出现不连续的降低,才会出现转折点。 B、上述方程计算的是劳动供给的弹性,而不是劳动需求的弹性。 因为劳动供给弹性是稳定的,而劳动需求弹性由于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是经常变化的。 这意味着,如果我们得到的 b是固定的而不是时变的,那么 b就是劳动供给弹性。 标准五在估计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该指标实际上说的是,非熟练劳动力对现代部门的劳动供给弹性,农业工资只是非熟练劳动力工资的替代 第二, N不应是工业部门的就业者人数。 因为工业部门的就业者包含很多熟练劳动力,他们并不是从农业转移过来的,而是产生于工业本身。 既然 w是农业工资, N就应该是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总数,这可以用累计各年劳动力的净流出量来估计 四、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到来了吗 (一)通过农业生产函数估计农民的边际生产力 其中 , Y为农业增加值 , 这就排除了原材料因素; L为劳动 ,R为土地 , K为资本 , DC和 DW是两个虚拟变量 , 代表沿海和西部 , 表示这两个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 ( TFP) 与中部的差别 , 中部地区的方程没有这两个变量。 农业增加值用种植业增加值来衡量 , 数据来自 《 中国农业统计年鉴 》 , 并用 CPI平减成 2020年数据。 资本用农用机械的马力来衡量。 数据范围为 19882020年 29个省的面板数据。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 劳动和资本的系数并不显著。 这可能是由于缺乏资本存量的准确数据 , 以及劳动和土地之间的 “ 多重共线性 ” 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 需要估计以下两个方程式: 根据上述统计结果 , 可以计算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并将其与工资对比。 需要用到以下公式: 其中 AP是 t时间的单位劳动产品 , 或 Y/L。 βL是前述计量方程中劳动的系数。 根据下页表中的计量结果 , 截止 2020年 , 中国传统部门的工资仍然高于边际产品价值 , 也就是还没有达到刘易斯转折点 , 但二者已经非常接近。 五、刘易斯转折点的经济和社会影响 ( 1)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了,农村人口高龄化 ( 2)第二、三产业劳动分配率大幅度提高,原因是熟练工人的工资也将“被迫”上涨。 日本由 1940年的 50%增加到1980年的 80% ( 3)全国收入分配差距出现库兹涅茨倒 U过程。 日本基尼系数 1895年为 , 1938年为 , 1962年为 , 1980年为 ( 4)日本二战前的收入差距扩大导致农民贫困化,而这又诱发了对政党政治的失望,和对于管制经济的向往。 军国主义的影响扩大。 二战后更加平等的收入分配促进了社会稳定和民主主义的发展。 不良后果(或必需的代价) ( 1) 通货膨胀。 转折点之后熟练工人和非熟练个人工资差距缩小 , 非熟练工人工资加速上涨 , 但农业劳动生产率未必加速上涨。 工资涨幅超过劳动生产率涨幅 , 必将带来农业和小型企业产品价格的上涨。 这正是日本 60年代的情况 ( 2) 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非熟练工人的实际工资上涨 , 既可以侵蚀利润 , 又可以增加市场容量 , 所以对资本形成和技术进步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第二章 理论演变 第三章 企 业 第四章 市 场 第五章 竞 争 第二篇 产 业 组 织 第二章 理 论 演 变 第一节 产业组织的定义与理论渊源 第二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第三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一、产业组织的定义 二、竞争机制与市场秩序 三、“马歇尔冲突”与不完全竞争 第一节 产业组织的定义与理论渊源  经济学中的组织概念是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首先提出的。 马歇尔在其 1890年出版的 《 经济学原理 》 一书中,把组织列为一种能够强化知识作用的新的生产要素,其内容包括企业内部组织、同一产业中各种企业间的组织、不同产业间的组织形态以及政府组织等。  产业组织( Industrial Organization)指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  这种市场关系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 对产业组织研究主要是以竞争和垄断及规模经济的关系和矛盾为基本线索,对企业之间的这种现实市场关系进行具体描述和说明。 一、产业组织的定义  竞争是商品生产者 (交换者 )之间进行经济实力较量和利益争夺的一种关系,它使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在强制成为对商品生产者的外在强制而得到贯彻。  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进步的最大动因,竞争活力被作为信条而成为市场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二、竞争机制与市场秩序 亚当 斯密对竞争机制的描述: 竞争机制使每个人都无意识地参加到促进社会全体利益的发展中去,通过 “ 看不见的手 ” 的作用,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市场秩序和最优的经济社会。 这里的 “ 看不见的手 ” ,就是由竞争的力量来自发决定的价格体系。 很长时间以来,许多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政府不应过多地干预经济活动,只要市场接近于完全竞争状态,就能自然而然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完全竞争: 所谓的完全竞争,通常是指下列条件占主导地位的市场状况,即市场上存在大量的具有合理的经济行为的卖者和买者;产品是同质的,可互相替代而无差别化;生产要素在产业间可自由流动,不存在进入或退出障碍;卖者或买者对市场都不具有某种支配力或特权;卖者和或买者间不存在共谋、暗中配合行为;卖者和买者具有充分掌握市场信息的能力和条件,不存在不确定性。 帕累托最优状态: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由市场供求所形成的均衡价格,能够引导社会资源实现有效配置,使任何两种产品对于任何两个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都相等,任何两种生产要素对任何两种产品生产的技术替代率都相等,从而达到任何资源的再配置都已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人的处境变坏的同时,使一些人的处境变好。 这就是所谓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 “马歇尔冲突 ” : 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所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 三、 “ 马歇尔冲突 ” 与不完全竞争 1932年,贝利和米恩斯发表了 《 近代股份公司与私有财产 》 一书,详尽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