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9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主要思想 理论依据 制约因素 案例 主要思想 是早期 1950s、 1960s时期的主要分配战略 先发展经济,收入分配上政府不干预;等经济增长到一定的程度,政府再干预收入分配 理论依据 在假定储蓄为收入的增函数的情况下,资本集中于富人手中有利于提高社会储蓄率和投资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最终会带来收入分配的改善(滴流效应与扩散效应) 只有经济增长到一定的程度,政府干预收入分配才有物质基础(转移支付的实力) 发达国家的经验 制约因素 不一定储蓄与收入正相关(消费早熟) * 储蓄也不一定带来生产性投资(非生产性活动、资本外逃) * 如果缺乏互补性的生产要素(如管理、技术、人力资本等),投资也难以拉动经济增长 * 巨大的收入差距和大范围贫困本身就不利于经济增长(隧道效应、人力资本耗竭、需求不足导致投资引诱不足等) * 案例 20世纪 80年代以来的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拉美国家 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严重的两极分化。 1983年巴西的贫富差距达 ,墨西哥的贫富差距达 贫富差距的拉大造成政治危机和社会不安 先分配后增长战略 案例 理论研究 制约因素 案例 韩国、台湾地区、前计划经济国家,主要做法包括: 土地改革(没收再分配) 企业国有化 普及义务教育(实质是平均化人力资本) 中国的教育普及 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此次会议提供的 《 中国扫盲教育的成就与展望 》 报告,截止到 2020年底,全国有 2576万个县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占全国县 (市、区 )的 % 从明年开始,中国将用两年时间在农村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所有的学杂费 国家将把每年新增的教育经费主要用在农村,用于农村新建中小学校舍和改造危房,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发展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孩子能够享受到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 理论依据 收入均等比收入高度不平等更有利于储蓄 低收入阶层收入提高有利于市场需求扩大,投资引诱加大,促进经济增长 收入平等有利于为市场竞争创造公平的基础(起点公平,优于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萨缪尔森和舒尔茨都认为“在走向平等的道路上,没有比免费提供公共教育更为伟大的步骤了” 制约因素 只有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主要是非和平时期)才会发生 * 和平稳定时期很难采取这种战略 增长中的再分配战略 主要思想 政策含义 制约因素 主要思想 钱纳里等人 1974年首先提出 将分配目标有机的结合到增长目标之中 修正增长目标 赋予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长更高的权重(如 n=5, g1=, g2=g3=, g4=g5=,这样最低收入组收入增长 10%与高收入组收入增长 40%等同) 由此,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促进低收入阶层收入更快地增长 nn gwgwgwG 2211 政策含义 经济增长增量中更多的份额分配给低收入阶层,包括: 干预要素价格(如以工代赈、政府购买社工等工作支持再就业等,鼓励使用非熟练劳动力) 对创业提供信贷担保等支持 累进税与转移支付 教育与培训,丰富人力资本 制约因素 财政能力制约 附加:贫富差距扩大的国内原因( 1) “放权让利”固然对改革的启动发挥过有益的作用,但在行政部门权力体制改革滞延的情况下,结果却表现为行政部门的“自我利益化”。 如 教育和医疗改革的部门利益化问题 经济自由的程度不够。 如 土地和房屋和矿产资源产权等。 于是我们看到开发商大规模地以国家名义进行的征地拆迁运动,直接导致了 4000万以上农民失地、失业、破产以及无数的买不起新房的城市贫民。 而矿产资源,名为国家所有,实际上很多被地方官僚所瓜分。 附加:贫富差距扩大的国内原因( 2) 与此相应的是国企的垄断地位近年来不断得到加强。 国内企业 500强绝大多数都是垄断性国企,可以说是靠垄断剥夺民众的地位而不断做大但未必做强。 1989年到 1999年的十余年间,国有企业的利润一直徘徊在 1000亿元左右,但从 2020年起,这个数字开始爆发式增长,其结果是,到 2020年,仅国有工业企业的利润就增加到 5300亿元。 同一年, 190多家中央企业的利润也惊人地增长到 4785亿元。 附加:贫富差距扩大的国内原因( 3) 在税收和保障体制方面, 2020年国家财政收入是 万亿元, 2020年上升到。 仅四年时间,财政收入就翻了一番,而工资占 GDP的比例, 1989年是 16%, 2020年则下降到 12%。 以 2020年为例,居民工资总额大约在 ,国家财政收入是全国居民工资收入的两倍以上。 但国家本应承担的公民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却基本上付之阙如 在我国个人所得税纳税人中,中低收入家庭人数最多,约为3亿人。 在全部个人所得税收入中, 65%来源于中低收入家庭。 而年收入在 10万美元以上的高收入群体所交纳的税款,每年占美国全部个人税收总额的 60%以上,是美国税收最重要的来源。 附加:贫富差距扩大的国内原因( 4) 私营经济的“原罪”收入和经济违法犯罪官员的非法收入等集中主要的非法非正常收入总体使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加大1323%(陈宗胜, 2020) 本章的重要概念( 1) 隧道效应 功能分配与规模分配 匿名原则、人口原则、相对收入原则、累退原则(达尔顿原则) 收入范围系数、库兹涅茨比率、平均绝对差、变异系数、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库兹涅茨倒 U假说 本章的重要概念( 2) 贫困线 贫困人口数、贫困人口比率、贫困差距比率、收入差距比率、森的贫困指标 扩散效应 滴流效应 本章的主要内容 为什么要区分功能分配与规模分配 收入分配不平等量度有哪些原则 收入分配是如何通过影响储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资本市场和人力资本等影响经济增长的 贫困的产生有哪些原因 有哪几种主要的分配战略,理论依据和制约因素各有那些 第七章 关 联 第一节 产业关联概述 第二节 产业关联分析的基本工具 第三节 产业波及效果分析 第一节 产业关联概述 一 、 产业关联的涵义 产业关联是指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 二 、 产业关联方式 (一 )产业间联系的纽带 、劳务联系。 (二 )产业间联系方式的类型 单向联系与多向联系; 顺向联系和逆向联系;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三、投入产出的涵义 投入产出的 “ 投入 ” ,是指产品生产所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固定资产折旧和劳动力。 “ 产出 ” 是指产品生产出来后所分配的去向、流向,即使用方向和数量,又叫流量,例如用于生产消费、生活消费和积累。 第二节 产业关联分析的基本工具 一、投入产出表 (一)实物型投入产出表 以产品的标准单位或自然单位计量的投入产出表。 用以显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主要产品的投入与产出关系,即这些主要产品的生产、使用情况、以及它们之间在生产消耗上的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 实物型投入产出表中的平衡关系式主要有两个: (1)总产品 =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 (2)劳动力总量 =各产品生产所需劳动力数量之和。 (二)价值型投入产出表 : ( 1)中间需求部分: 亦称为内生部分,是投入产出表的核心部分。 它反映在一定时期内 (如一年 )一个国家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产业之间相互提供中间产品的依存和交易关系。 ( 2)最终需求部分: 亦称 “ 外生部分 ”。 它反映各产业生产的产品或服务成为最终产品那部分的去向。 消费部分 投资部分 出口部分 ( 3)毛附加价值部分: 折旧 新创造的价值 : (1)各行的平衡关系是: 各行的中间产品 +各行的最终产品 =各行的总产品 (2)各列的平衡关系是: 各列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 +各列新创造价值 =各列的总产值 (3)行与列之间还存在如下平衡关系: 第一,横行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出等于相对应的同名称的纵列各产业部门的总投入。 第二,最终产品总量等于国民收入总量和固定资产折旧总量之和,即最终需求部分和毛附加价值部分相等。 二、投入产出模型 (一 )各类系数的计算与确定。 直接消耗系数又叫投入系数,其经济含义是生产单位 j产品所直接消耗的 i产品的数量。 其计算方法是 aij= xij Xj (i,j=1,2,…, n)。 其经济含义是某产业部门生产单位产品所提取的直接折旧费用的数额。 其计算公式为:。 亦称净产值系数,表示某产业部门生产单位产品所创造的国民收入或净产值的数额。 其计算公式为: aDj= Dj Xj ( j=1,2,…, n) aNj= Xj Nj ( j=1,2,…, n)。 该系数是指某产业部门生产单位产品需支付的劳动报酬数量。 其计算公式为:。 该系数表示某产业部门生产单位产品所能提供的社会纯收入数量。 该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aVj= Xj Vj ( j=1,2,…, n) Xj aMj = Mj ( j=1,2,…, n)。 该系数是表示某产业部门生产单位产品所需投入的劳动力数量 , 它是依据实物型投入产出表来计算的。 其计算公式为:。 完全消耗系数的经济含义是指某产业部门单位产品的生产,对各产业部门产品的直接消耗量和间接消耗量的总和。 也就是说,完全消耗系数等于直接消耗系数与间接消耗系数之和。 用公式表示: Xj aLj= Lj ( j=1,2,…, n) (二)投入产出的两个基本模型。 (IA)称之为里昂惕夫矩阵,其经济含义是:矩阵中的纵列表明每种产品的投入与产出关系;每一列都说明某产业为生产一个单位产品所要投入各相应产业的产品数量;负号表示投入,正号表示产出,对角线上各元素则是各产业的产品扣除自身消耗后的净产出。 三 、 投入产出分析的主要内容 (一)各产业部门的投入结构和销路结构。 用 “ 投入系数 ” ,即 “ 直接消耗系数 ” 来衡量。 通过各产业部门产品的分配系数来度量。 分配系数计算公式为: (二)产业间的比例关系 dij= xij Xi ( i=1,2,…, n) (三)各产业部门的 “ 中间需求率 ” 和 “ 中间投入率 ”。 所谓中间需求率,即某一产业的中间需求率,是指各产业对某产业产品的中间需求之和,与整个国民经济对该产业部门产品的总需求之比。 其计算公式为: 依据中间需求率 , 就可比较精确地计算出各产业部门产品用于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 , 从而较准确地把握各产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某产业部门的中间投入率是指该产业部门在一定时期内 (通常为一年 ),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投入与总投入之比。 其计算公式为: 某产业的中间投入率越高,该产业的附加价值率就越低,高 “ 中间投入率 ” 产业就是低附加价值率产业部门。 反映产业关联程度的中间需求率 、 中间投入率指标 , 其在 产业关联分析中的作用 在于: 第一,可较准确地确定按不同的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划分不同产业群在国民经济中的不同地位。 第二,可较清楚地显示各产业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不同程度。 第三,可揭示各产业部门协调发展的 “ 有序性 ”。 ( 四 ) 产业部门间的联系广度与深度。 可用直接消耗系数 aij指标来考察与度量:当 aij=0时,表明 i产业部门与 j产业部门没有直接联系;当 aij> 0时,且涉及 j(j=1,2, … , n) 产业部门越多,则表明第 i产业部门与其他产业部门的联系就越广,反之亦然。 通过计算投入产出表各列中各自的流量 (即产业间的直接消耗 )在总的直接消耗中所占比重的大小来度量,这一度量指标可用下列公式计算: 第三节 产业波及效果分析 一 、 产业波及效果以及分析工具 (一 )产业波及效果 、 波及源及波及线路。 产业波及,是指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当某一产业部门发生变化,这一变化会沿着不同的产业关联方式,引起与其直。发展经济学9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 获取农业剩余的方式 : ( 1) 政府以农业税和土地税的形式直接取得。 ( 2)运用行政手段的价格剪刀差来间接取得。 ( 3)政府低报酬的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资本积累。 ( 4)直接的劳动力投资和农民自愿的储蓄。 ( 5)出口农产品 • 动员方法上存在两种类型:计划导向的压制动员型(抑制农业发展);市场导向的积极动员型(促进农业发展)。 SIAS UNIVERSITY 发展经济学
锚杆外露长度 ≤50 水沟 位置 50~50 宽度 30~50 深度 50~50 基础 深度 符合设计要求并做到实底,局部(连续长度不超过 1m)不小于设计 50mm 质量保证资料 检验项目 质量情况 检查结果 基本项目 检查 项,其中优良 项,优良率 % 总分 质量 文明 生产 锚杆、锚固剂抽样试验报告单 允许偏差项目 实测 点,其中合格 点,合格率 % 优良 点,优良率 % 锚固力测试报告单
劳动的无限供给和劳动的有限供给,本来就是由农业部门对工业部门劳动供给的弹性的数值定义的,劳动无限供给时弹性无穷大,劳动有限供给时弹性是一个有限的正数。 所以,如果能够计算出这个弹性在整个时期的数值,它就可以用于检验刘易斯转折点。 可以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建立以下方程: N = a + b logw N为工业部门的劳动力规模 , w为农业部门实际工资 , 则 b就是供给弹性。 标准五的问题: A
的私人成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 教育成本 C与教育收益 V的比较 ntttrEV1 )1( mttitetrCCC1 )1( 教育投资的社会成本和收益分析 方法与私人的分析方法相似 教育投资的社会受益和成本往往与私人收益和成本不一样。 在发展中国家,私人收益大于社会受益,而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 教育投资收益率的比较 所有国家教育的投资收益率都是高的 *
型式上偏向西欧式,对滚筒式制动设备的研究也仍将是热点。 反力式滚筒制动试验台还要为消除台试与路试间的差异作努力,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 ( 1) 结合国情进行技术改造,不同的待检车类型应配备不同测试要求的试验台; ( 2) 完善检测设备标准,划分制动检测设备类型,制订各自的标准,并完善测试规程; ( 3) 滚筒直径要合理增大,并适当提高滚筒的转速。 作为新一代产品 ——平板式制动试验台
410 混 凝 土 强 度 等 级 C20 C25 C30 1 Ⅰ 级钢 筋 35d 30d 25d 2 Ⅱ 级钢筋 (月牙型 ) 45d 40d 35d 3 Ⅲ 级钢筋 (月牙型 ) 55d 50d 45d 注: 1. 当 Ⅰ 、 Ⅱ 级钢筋 d25mm 时,其搭接长度应按表中数值增加 5d。 2. 当螺纹钢筋直径 ≤25mm 时,其受拉钢筋的搭接长度按表中数值减少 5d 采用。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