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的私人成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 教育成本 C与教育收益 V的比较 ntttrEV1 )1( mttitetrCCC1 )1( 教育投资的社会成本和收益分析 方法与私人的分析方法相似 教育投资的社会受益和成本往往与私人收益和成本不一样。 在发展中国家,私人收益大于社会受益,而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 教育投资收益率的比较 所有国家教育的投资收益率都是高的 * 随教育程度的提高,教育投资的收益率逐渐下降 * 在发展中国家,各级教育的私人收益率都高于社会受益率,但在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私人收益率低于社会受益率(公费与自费) 妇女的教育投资收益率高于男性 发展中国家教育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现状 主要问题 现状 教育投资增长迅速 入学人数和入学率都大幅增加 成效显著 教育投资增长迅速 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 1960年 %, 1980年 %,1995年 % 其中低收入国家增幅最大,从 1980年的%上升到 1995年的 % 但人均水平仍很低, 1990年为人均 30美元左右,与发达国家相差几十倍 入学人数和入学率都大幅增加 1950年到 1990年,在校人数增加了 ,其中,中等和高等教育在校人数分别上升 31倍,初等教育在校人数增加 到 1990s,发展中国家基本普及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普及率近 50%,高等教育不到10% 成效显著 文盲率降低。 1970年到 1995年,发展中国家成人文盲率从 57%下降到 30%,降幅近一半 主要问题 辍学率很高 教育脱离实际 教育结构不合理 教育的性别差异 教育反映并加剧了社会不平等 数字鸿沟 教育深化与知识失业 智力外流 辍学率很高 在拉丁美洲, 100个学生在完成小学教育之前会有 60个辍学 在非洲,小学辍学率达 54% 在亚洲,小学辍学率达 20% 主要原因是童工的普遍使用 教育脱离实际 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是 70%的儿童生活在农村并在那里接受教育,同时有80%以上的入学者将在农村度过一生 但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很少向学生传授发展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思想 教育结构不合理 完整的 教育体系 应包括 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 而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往往过于重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 在 高等教育 中,往往又忽视对工程、技术和实用技能的教育 产生 结构性供求失衡 教育的性别差异 1980s对全世界 51个发展中国家的调查表明,有 14个国家的成年妇女识字率低于 20%,但没有一个国家的男性成年识字率低于 20% 妇女的入学率明显低于男性,而且是越贫穷的国家差别越大 1995年,全世界 2/3 在没有机会接受初等教育的人中, 60%是女童 教育反映并加剧了社会不平等 农村教育的滞后造成人才匮乏 ,文化程度不高,抑制了农村的发展,使城乡二元结构扩大 收入差距加剧教育不平等。 贫困学生难以承受教育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因而就读比例随教育程度的升高而下降 发展中国家 对教育的补贴随等级升高而上升 ,不利于教育的普及 贫困人口受教育少,人力资本低,收入少 ,不利于自身及其子女打破恶性循环 教育与公平 萨缪尔森 指出“在走向平等的道路上,没有比 免费提供公共教育 更为伟大的步骤了” 教育的平均主义 数字化鸿沟 全球收入最高的 20%人口 93%是因特网用户,而收入最低的 20%人口只有 %是因特网用户 发达国家每千人拥有电脑 300台,发展中国家仅有 16台 2020年底,因特网用户北美每千人 479户,西欧 ,亚太 ,中东和非洲只有 数字化鸿沟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中 国家地区 之间、 阶层 之间 一部分人利用信息技术更多、更快地获取、交流和处理大量信息,使生活和工作改善 而无法接触信息技术的人相对生活水平下降 马太效应 教育深化与知识失业 公众对教育的需求无限 政府被迫扩大教育供给 发展中国家正规部门创造就业机会有限 知识失业 知识失业反过来又助长了教育深化 知识失业与教育深化的循环作用造成发展中国家资源配置不当 公众对教育的需求无限 随教育程度的提高,教育的私人收益越来越高于私人成本(加上政府补贴) 因此公众对教育的需求无限 私人收益 私人成本 受教育程度 政府被迫扩大教育供给 在公众的需求压力之下,在政府财力许可的范围内,政府被迫不断扩大教育供给(新建、扩招) 于是创造出越来越多的毕业生 发展中国家正规部门创造就业机会有限 发展中国家城市存在正规部门与非正规部门 * 一般而言,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不会主动在非正规部门就业 * 而发展中国家正规部门创造就业机会有限,于是出现正规部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 知识失业( Educated Unemployment) 由于正规部门就业机会有限,虽然感觉怀才不遇,大多数人还是会接受低一级的工作 雇主也乐意以高教育程度的人替代原先教育程度较低的人 于是产生 知识失业,即原先高中生可以胜任的工作大学生争着做 * 知识失业反过来又助长了教育深化( Educational Deeping) 由于 知识失业,导致对教育的需求更大(父母的期望、本人的要求等) * 导致教育继续深化 知识失业与教育深化的循环作用造成发展中国家资源配置不当 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力资源闲置或利用不当 不断深化的教育还在不断耗费资源 “悖论”的问题(发展中国家需不需要发展教育。 ) 智力外流 现状 原因 * “外在的”和“内在的”智力外流 现状 每年,发展中国家都有大量高级专门人才或在国内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到发达国家定居或工作 1962- 1980年,全世界有 50万科技人员移居美国 印度每年有约 10万科技人员流入美国,相当于印度每年为美国支付 20亿美元的教育经费 中国 * “外在的”和“内在的”智力外流 托达罗 指出,除了外在的智力外流以往,还有内在的智力外流 不是研究国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是眼光向外 * “内在的”智力外流后果严重 * 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 调整 教育投资的主要方向 (教育部投资的改变) * 减少对高等教育的补贴 (同时完善助学贷款) * 改革 各级学校的教育体制 (多体系、农村课程的设置等) * 改变教育以外的刺激 (缩小城乡差距、劳动力市场信息显示改进) * 采取切实措施 防止智力外流 * 本章的重要概念 人力资源 人口转变 最适度人口 公开的失业 (自愿与非自愿失业)、 就业不足( Underemployment)、 形式上在工作但实际上不得其用 ( Visibly active but underutilized)(伪装的就业不足、隐蔽失业)、 无生产性的劳动 教育深化与知识失业 智力外流 本章的主要内容( 1) 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情况怎样。 与人口爆炸之间有什么关系。 分析发展中国家微观生育的成本与收益 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有哪些影响。 发展中国家应采取什么样的人口战略。 发展中国家应采取什么样的就业战略。 本章的主要内容( 2) 分析发展中国家教育的私人和社会成本与收益 发展中国家教育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发展中国家应采取什么样的教育发展战略。 什么是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主要途径 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选择 补充:技术扩散模型与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科学、技术与技术进步 三次技术革命 什么是技术 科学与技术 什么是技术进步 技术是用来生产商品和劳务的手段与方法的总和,既包括生产工艺、技能和生产工具,也包括组织管理方法和决策手段等 科学属于认识世界的范畴 * 技术是改造世界的手段 * 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工业革命以前和以后) *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的研发与应用阶段 技术进化与技术革命 技术的各个构成因素及其结合方式的改变,这种变化能导致生产能力的提高 Ramp。 D是创造知识和技术的过程 而应用则是将识识运用于生产创造财富的过程 技术进化是渐进的技术进步,是原有技术和技术体系的渐进式的变革和创新 技术革命则是技术体系质的飞跃式的变革 从技术进化到技术革命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第一次技术革命( 1760s1860s)(机械化) * 第二次技术革命( 1870s1930s)(电气化) * 第三次技术革命( 1940s) 与前两次的区别(多领域) * 主要领域(信息、电子、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宇宙空间技术、海洋工程等) * 特征是信息革命(第五次信息革命) *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数字鸿沟”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技术进步与经济结构变迁 技术进步、创新与社会发展 技术进步体现为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技术进步与生产函数的移动 技术进步与生产可能性边界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技术进步使。发展经济学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主要思想 理论依据 制约因素 案例 主要思想 是早期 1950s、 1960s时期的主要分配战略 先发展经济,收入分配上政府不干预;等经济增长到一定的程度,政府再干预收入分配 理论依据 在假定储蓄为收入的增函数的情况下,资本集中于富人手中有利于提高社会储蓄率和投资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最终会带来收入分配的改善(滴流效应与扩散效应) 只有经济增长到一定的程度
• 获取农业剩余的方式 : ( 1) 政府以农业税和土地税的形式直接取得。 ( 2)运用行政手段的价格剪刀差来间接取得。 ( 3)政府低报酬的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资本积累。 ( 4)直接的劳动力投资和农民自愿的储蓄。 ( 5)出口农产品 • 动员方法上存在两种类型:计划导向的压制动员型(抑制农业发展);市场导向的积极动员型(促进农业发展)。 SIAS UNIVERSITY 发展经济学
锚杆外露长度 ≤50 水沟 位置 50~50 宽度 30~50 深度 50~50 基础 深度 符合设计要求并做到实底,局部(连续长度不超过 1m)不小于设计 50mm 质量保证资料 检验项目 质量情况 检查结果 基本项目 检查 项,其中优良 项,优良率 % 总分 质量 文明 生产 锚杆、锚固剂抽样试验报告单 允许偏差项目 实测 点,其中合格 点,合格率 % 优良 点,优良率 % 锚固力测试报告单
型式上偏向西欧式,对滚筒式制动设备的研究也仍将是热点。 反力式滚筒制动试验台还要为消除台试与路试间的差异作努力,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 ( 1) 结合国情进行技术改造,不同的待检车类型应配备不同测试要求的试验台; ( 2) 完善检测设备标准,划分制动检测设备类型,制订各自的标准,并完善测试规程; ( 3) 滚筒直径要合理增大,并适当提高滚筒的转速。 作为新一代产品 ——平板式制动试验台
410 混 凝 土 强 度 等 级 C20 C25 C30 1 Ⅰ 级钢 筋 35d 30d 25d 2 Ⅱ 级钢筋 (月牙型 ) 45d 40d 35d 3 Ⅲ 级钢筋 (月牙型 ) 55d 50d 45d 注: 1. 当 Ⅰ 、 Ⅱ 级钢筋 d25mm 时,其搭接长度应按表中数值增加 5d。 2. 当螺纹钢筋直径 ≤25mm 时,其受拉钢筋的搭接长度按表中数值减少 5d 采用。 3.
α=α 2 Cetg 根据测速发电机的额定数据,有 Cetg= 1102020 V min/r= V min/r 试取α 2= ,如测速发电机与主电动机直接相连,则在电动机最高转速1500r/min 时,转速反馈电压为 Un=α 2Cetg 1500r/min= 1500= 稳态是△ Un 很小, Un*只要略大与 Un 即可,现在直流稳压电源为177。 ,完全能够满足给定电压的需要,因此,取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