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铁暗挖区间隧道穿越楼群关键施工技术(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米排设一次变更为 2. 0 m长、环向间距 0. 2 m、纵向每 0. 5 m(每榀 ) 排设一次 ,增设边墙超前管棚 ,原设计无边墙超前管棚 ,为控制中洞、侧洞每部开挖施工产生的沉降 ,在中洞、侧 洞边墙排设 2. 0 m 长、环向间距 0. 5 m、纵向间距 0. 5 m的超前管棚。 4. 3. 4 加强超前注浆和背后回填注浆 拱部开挖前超前管棚间隔一个作为注浆管加强超前注水泥 水玻璃双液浆 ,喷砼封闭后滞后掌子面 3~ 5 m进行拱部、边墙、底部背后回填注浆 ,控制开挖面土层流失 ,使隧道结构与周边土体密实 ,挤密隔离桩间土层和楼房基础下土层。 第五章 技术措施的应用效果及分析 第 1节 地表下沉监测结果及分析 8 地表沉降监测结果可以看出 , 地表最大沉降量为 45. 20 mm ,导洞施工引起沉降量平均为 6. 45 mm ,中洞 施工引起沉降量平均为 18. 00 mm ,侧洞施工引起沉降量平均为 14. 58 mm ,地表最大沉降量发生在隧道中线位置 ,中洞施工引起沉降占总沉降量的 46 % ,较侧洞稍大。 从沉降槽曲线来看 ,断面沉降槽比较狭窄 ,宽 20 m左右 ,沉降曲线变曲点 (拐点 ) 至隧道中线距离大约6 m ,基本位于隔离桩之内 ,说明隔离桩隔离作用明显。 通过主断面量测结果比较可以看出 ,改进的暗挖双连拱隧道施工工艺有效控制了沉降。 第 2节 楼房基础沉降观测结果及分析 楼房基础最大沉降值为 18. 90 mm ,发生在东楼 JN6 点 ,平均沉降为 12. 70 mm ,初期降水和导洞施工引起沉降平均为 3. 38 mm ,中洞施工引起沉降平均为 6. 35 mm ,侧洞施工引起沉降平均为 2. 98 mm ,从以上数均分析 ,中洞施工引起楼房基础沉降最大 ,占总沉降量的 50 %。 由上可见 ,在采用了既定的技术对策及施工措施后 ,成功实现了暗挖区间穿越楼群区的施工。 第六章 结论 (1) 北京城市铁路东直门暗挖区间在地面条件受限制、地层构造复杂、富水的情况下 ,采取稳 9 妥可靠的技术对策 ,安全通过浅基础高层居民楼区 ,确保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和高层建筑的安全 ,表明该工程施工是成功的 ,同时 也拓宽了浅埋暗挖技术在复杂环境下的应用前景 ,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2) 既有建筑物的基础遮断防护采用隔离桩 ,技术上是可行的。 利用地下导洞施作灌注桩 ,是一种新的尝试 ,有助于解决修建地铁日益突出的施工与环境的干扰问题。 (3) 加强超前管棚、超前预注浆和初支背后回填注浆是控制沉降重要有效的措施 ,是防塌、改善地层、防止地面建筑物破坏的关键环节。 (4) 全过程监控量测并确定适宜的监测内容 ,是指导施工和控制地表下沉、监视土体及结构的稳定、保证施工安全的重要手段 ,为修正设计和变更施工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收稿 :2020 年6 月。 作者地址 :北京市西外上园村。 北京交通大学隧道及地下工程试验研究中心。 邮编 :100044) 参考文献 1 王暖堂 ,陈瑞阳 ,谢箐 . 城市地铁复杂洞群浅埋暗挖施工技术 . 岩土力学 ,2020 (2) 2 范国文 ,王先堂 . 暗挖双联拱隧道穿越浅基础高层楼群区施工技术 . 现代隧道技术 ,2020 (增刊 ) 10 3 吴昭永 . 复杂环境条件下城市暗挖隧道施工技术研究 . 隧道建设 ,2020 (1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1 第二章 工程概况 ..............................................................13 11 第七章 前言 编制依据 ( 1)北京地铁五号线工程土建工程《招标文件 》 通用及专用部分。 ( 2)北京地铁五号线工程土建工程问题澄清及补遗材料。 ( 3)北京地铁五号线工程工程地质堪察资料及初步设计图纸及设计说明。 ( 4)原有地面建筑物的基础结构资料和现场勘察。 ( 5)遵照的技术标准及规范如下: 国标 GB/T19000 族标准; 地下铁道设计规范( GB5015799); 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 GB502991999) ;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