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高产水稻生产技术规程(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①插秧原则 插秧密度总的原则是地力条件好、秧苗素质好的地号插秧密度宜稀植,地力条件差,秧苗素质差的地号宜适当密植;积温条件好的农场宜稀插,积温条件差的农场宜密插。 ②插秧密度 机械插秧规格为 30 10 厘米、 12 厘米, 30~ 35 穴 /平方米, 4~5 株 /穴,基本苗数 130~ 150 株 /平方米。 种子田机械插秧密度 30 10~ 12 厘米, 25~ 27 穴 /平方米, 4~ 5 株 /穴,基本苗数 100~ 120 株 /平方米。 八行插秧机往复结合线应加大到 35— 40 厘米。 ③钵育摆栽密度 钵摆时间 5 月 15 日~ 25 日。 机械摆栽为 30 12 厘米,人工摆栽为 9 3 寸, 28 穴 /平方米,基本苗数 100~ 110 株 /平方米。 ④移栽质量标准 机械插秧标准为早、密、浅、正、直、满、扶,插后同步补苗。 保证做到适时抢早,合理密植,保证田间基本苗数,插秧深度 2 厘米以内,插深小于 1 厘米,穗虽多而 穗小,不抗倒伏,插深大于 2 厘米,穗少而不能高产,秧苗栽的正,插行要直,格田四周插满插严,插后立即上护苗水扶苗,插秧同步补苗。 摆栽标准为适、平、扶。 保证做到适时摆栽、钵面与泥面平、摆后及时放水扶苗,防止晒干。 (四)、寒地水稻施肥技术标准 肥效反应线 水稻肥效反应线是指水稻在 N 叶期施肥,肥效反应在 N+1 叶较少,N+2 叶较多的现象。 按照水稻生育叶龄进程,根据肥效反应线的原理科学施肥,确保水稻生长发育。 例如在水稻返青后 叶施蘖肥, 叶得到肥效较少, 叶期得到肥效较多,而 叶正是 11 叶品种水稻 盛蘖叶位期,此期发挥肥效对促进水稻早分蘖、快分蘖十分有利。 施肥量 施肥总的原则是因地因土施肥,土地肥沃、地力条件好的地号少施,尤其是氮肥,地号瘠薄、肥力较差的多施,推广测土施肥。 如计划产量在 550~ 600 公斤 /亩时,建议施用化肥商品量 25~ 30 公斤 /亩,其中,旱改水 5 年以内的稻田施肥氮磷钾总量在 25 公斤, 6~ 10 年稻田施肥量为 27~ 28 公斤, 11 年以上的稻田施肥量为 30 公斤。 亩施肥 25 公斤时,尿素( 46% N) 9 公斤,磷酸二铵 (18% N、 46% P2O5)6公斤,硫酸钾( 33% K2SO4 或 50% K2SO4) 10 公斤,此时 N: P: K比例为 2: 1: 或 2: 1: ,硅肥 20~ 30 公斤 /亩。 如果计划产量在 650公斤 /亩以上或高产攻关时,施肥量 30~ 35公斤, 加大钾肥用量,使 N:P:K 比为 2: 1: ~ ,钾肥最高比例可以提高到 2,施硅肥 20~ 30 公斤。 种子田施肥 N:P:K= 2:1:,施硅肥 20~ 30 公斤,扩大硼肥、硒肥使用面积。 八行机插施肥量 25 公斤 /亩(商品量),其中,氮肥( 46%尿素) 8 公斤、磷肥( 18% N46% P2O5 磷酸二铵) 5 公斤、钾肥 (33%硫酸钾 )12公斤, N:P:K= 2:1:,硅肥施用 20~ 30 公斤 /亩。 注意事项 进行秸秆还田的地号,在现有氮肥施肥水平的基础上不能降低氮肥用量,因为,在秸秆腐烂过程中需要消耗一定数量的氮素,所以,秸秆还田的地号增施碳酸氢铵 8~ 10 公斤 /亩,示范增施 20 公斤 /亩石灰技术,加速秸秆腐烂。 八行机插由于水稻插秧规格变小,田间基本苗数增加,前期控制个体、群体不要生长过旺,以减少无效分蘖,防止封行过早,生产上注意增施磷钾,增施硅肥,以提高水稻抗逆性,尤其是抗病、抗倒伏性能。 水稻生育后期视田间水稻长势长相,按照水稻叶龄进程做到三看施穗肥,哪 黄施哪,哪弱施哪。 切忌中后期氮肥用量过大,田间水稻长势过旺,加重水稻病害、倒伏现象的发生。 施肥比例 常规施肥 N: P: K=2: 1: ~ ,高产地号施肥 2: 1: ~ ,超高产地号 N: P: K= 2: 1: 2。 肥料种类 水田施肥以尿素、磷酸二铵、硫酸钾、硅肥为主,严禁使用复合肥、复混肥等,微肥、生物肥和调节剂按照农业技术部门的指导意见使用。 ①基肥 氮肥总量的 30%,磷肥 100%,钾肥 40%,硅肥 100%,最后一遍水整地前全田施入或与搅浆整地同时用施肥器施入,随整地耙入土中8~ 10 厘米。 注意 磷肥不能表施,以免引起表层磷肥富集诱发水绵发生。 示范硅肥秋施技术。 ②蘖肥 氮肥总量的 30%,在水稻返青后( 4 叶期)立即施入,分二次使用,第一次蘖肥总量的 80%全田施入,余 20%在 11 叶品种 6 叶期看田找施,哪黄哪弱施哪。 ③调节肥(接力肥) 氮肥总量 10%,水稻倒 4 叶前后, 11 叶品种 8 叶前后,水稻抽穗前30 天左右,功能叶明显褪淡 2/3 时,哪黄施哪。 如不使用调节肥时,则将 10%调节肥用于蘖肥,即蘖肥由 30%调整为 40%。 高产攻关的地号必须施用调节肥。 ④穗肥 在水稻倒二叶露尖到长出一半时,田间观察飘长叶出现后一个叶片就是倒二叶, 10 叶品种在 9 叶、 11 叶品种在 10 叶、 12 叶品种在 11 叶露尖到长出一半时施用,氮肥总量的 30%,钾肥总量的 60%,施肥时观察田间是否出现拔节黄,底叶有无枯萎,有无稻瘟病害,如未出现拔节黄褪淡时则晚施;底叶有枯萎、干尖现象先放水壮根,后复水施肥;有稻瘟病发生应晚施,先晒田壮根或先防病后施肥。 穗肥中氮肥的施用在群体适宜,叶色正常时,群体在有效分蘖临界期( N- n+ 1)( 11 叶品种 8 叶期)按时够茎数, N- n+ 1 叶龄期后叶色按时褪淡(落黄),达到 预期要求,则可按照原定的穗肥总量施肥,常规田在倒 2叶露尖到长出一半时施保花肥,高产攻关田则在倒 4叶、倒 2 叶期分施促花肥和保花肥;群体适宜或较小,叶色褪淡(落黄)出现较早时,在 N- n+1 叶龄期落黄或该期不够茎数,穗肥应提早施用,在倒 5 叶期施用调节肥,倒 2 叶期、倒 4 叶期施用穗肥,以保花肥为主;群体适宜,叶色过深时, N- n+ 1 叶龄期以后叶色不褪淡,穗肥一定要等到群体叶色落黄时才能在倒 2 叶期施用保花肥;群体过大,叶色正常时, N- n+ 1 叶龄期茎数过多,只要在 N- n+2 叶龄期能够正常落黄的,常规生产田应按原计划在倒 2 叶 期施用保花肥,高产攻关田则在倒 4 叶、倒 2 叶期施用促花肥和保花肥。 ⑤粒肥 常规生产田叶面追肥代替粒肥,高产攻关田依据田间叶龄诊断,在抽穗后如田间出现落黄现象时,可以亩施总氮量 10%(约合尿素 1 公斤)做穗肥,在水稻抽穗后 8 天以内施完。 叶面追肥 水稻全生育期结合防病叶面追肥 2~ 3 次,充分发挥飞机航化作业优势,扩大航化作业面积,提高防病及追肥效果。 水稻营养生长期( 7月 10 日前)叶面肥以酿造米醋氨基酸类微肥为主,水稻生殖生长期( 7 月 10 日后)应以酿造米醋、磷酸二氢钾等促早熟微肥为主,严禁使用含氮量大的微肥。 同 时,积极推广镁肥。 (五)、寒地水稻灌溉技术标准 灌溉定额 井灌区灌溉定额 400 立方米 /亩,自流灌区灌溉定额 500 立方米 /亩。 做到早春截留桃花水、充分利用天降水、科学利用循环水、合理开发地下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井水综合增温 晒水池面积 2%以上,利用散水槽、长渠道、隔墙式晒水池、叠水板、渠道复膜、回水灌溉等综合增温措施,保证 6 月份水稻分蘖期井水入田水温 15℃以上, 7 月份水稻长穗期入田水温 17℃以上,减数分裂期入田水温 18℃以上, 8 月份水稻结实期入田水温 20℃以上。 灌溉技术 ①浅湿灌溉 返青 期灌溉:水稻在花达水插秧(插秧水深 1 厘米左右)后及时放水扶苗,水深苗高 2/3(约 5~ 7 厘米),以不淹没秧苗心叶为准,以水护苗,以水增温,促进水稻早返青。 分蘖期灌溉:水稻返青后,进行浅水灌溉,保持水层 3~ 5 厘米,以浅水增温促蘖,早生快发。 水稻至有效分蘖临界叶位 (N- n+ 1 叶龄期 )( 10 叶品种 7 叶、 11 叶品种 8 叶、 12 叶品种 9 叶),田间茎数达到计划茎数 80%时,在 N- n 叶期,撤水晾田 3~ 5 天,标准是地表呈湿润状态或地表发白呈火柴秆微裂,以控制 N- n+ 2 叶龄期( 11叶品种 9 叶期)的无效分蘖发生。 长穗期灌溉:水 稻进行晾田后进入间歇灌溉,灌 3- 5 厘米水层后停灌,让其自然渗干,直到地表无水,脚窝尚有浅水时,再灌 3~ 5 厘米水层,如此反复。 如无低温冷害至出穗前 3~ 4 天再晾田 1~ 2 天,目的是不断向土壤中通气,增加土壤中氧气的含量,提高水稻根系活力,做到以水换气、以气养根、以根保叶、以叶保产。 结实期灌溉:水稻进入抽穗期保持水层 3~ 5 厘米,齐穗后由浅水层转入间歇灌溉。 停灌期:水稻抽穗后 30 天以上,进入腊熟末期再停灌,到黄熟期再排干。 要严防深水淹灌,对于部分低洼地要强行排水,增加晾田的次数,增强根系活力,提高其抗倒伏性、抗病 性(尤其是稻瘟病)。 八行机插的稻田晾田时间应比常规晾田时间提早 3~ 5 日左右,并增加晾田次数。 结实期浅湿灌溉的水稻产量、加工品质(出糙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外观品质(高透明度、低垩白率和垩白度)及食味品质明显高于其它灌溉措施,增产的原因是提高了根系活力,提高了结实率和千粒重。 ②晾田控蘖 水稻在 N 叶抽出时晾田,对 N- 2 叶的分蘖芽的生长影响最大,其次为 N- 1 叶分蘖芽,对 N- 3 叶的分蘖芽无显著影响。 因此,要控制有效分蘖叶龄期( N- n+ 1)后一叶 (N- n+2)产生的无效分蘖,最适的晾田期为 N- n 叶龄期。 如 11 叶 品种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为 8 叶期,晾田控制无效分蘖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