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电路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考点总结(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两端电压减小, L2功率减小而变暗,选项 B正确. [答案 ] B 不能正确分析电路中电阻的连接,认为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有效电阻为下半部分,从而导致错选 A,还有认为 R1支路电流增大,所以 L2灯变亮而错选 D. 如图 7- 2- 6所示的电路中, E= 10 V, R1= 4 Ω, R2=6 Ω,电池内阻不计, C1= C2= 30 S,待电路稳定后再断开 S,求断开 S后通过电阻 R1的电荷量. 图 7- 2- 6 [思路点拨 ] 解答本题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S闭合前、后,计算 C C2上的电压,并判断极板极性是否变化; (2)计算 S闭合前后 C C2上电量的变化量 ΔQ ΔQ2; (3)流过 R1的总电荷量 Q= ΔQ1+ ΔQ2. [课堂笔记 ] S闭合时, I= = 1 A, UC1= IR2= 6 V 由于 C2被 S短路,其两端电压 UC2= 0. S断开并稳定后,由于电路中无电流,故 UC1′= UC2′ = 10 V. 电容器 C2上增加的电荷量为: ΔQ2= C(UC2′- 0)= 30 10- 6 10 C= 3 10- 4 C. 电容器 C1上增加的电荷量为: ΔQ1= C(UC1′- UC1)= 30 10- 6 4 C= 10- 4 C. 通过 R1的电荷量 Q= ΔQ1+ ΔQ2= 10- 4 C. [答案 ] 10- 4 C 在分析电路中含有电容器的问题时,首先要分析电路的连接情况,确定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与哪个电阻元件两端的电压相等,然后再由 C= 进行计算;如果因开关断开 (或闭合 )改变了电路的连接方式,这时要重新分析电容器的电压,并注意极板极性是否变化 . (17分 )(2020宁波模拟 )在如图 7- 2- 7所示的电路中,R1= 2 Ω, R2= R3= 4 Ω,当开关 S接 a时, R2上消耗的电功率为 4 W,当开关 S接 b时,电压表示数为 V,试求: 图 7- 2- 7 (1)当开关 S接 a时,通过电源的电流和电源两端的电压; (2)当开关 S接 b时,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3)当开关 S接 c时,通过 R2的电流. [思路点拨 ] 当开关接不同的触点 a、 b、 c时,电阻 R RR3的连接方式发生了变化,搞清它们之间的连接方式是解题的前提和关键. [解题样板 ] (1)当 S接 a时, R1被短路,外电阻为 R2,根据电功率公式可得 通过电源的电流 I1= = 1 A┄┄┄┄┄┄┄┄┄ (2分 ) 电源两端的电压 U1= = 4 V┄┄┄┄┄┄┄┄ (2分 ) (2)当 S接 a时,有 E= U1+ I1r= 4+ r┄┄┄┄┄┄ ① (2分 ) 当 S接 b时, R1和 R2串联, R外 ′= R1+ R2= 6 Ω┄┄┄ (1分 ) 通过电源的电流 I2= = A┄┄┄┄┄┄┄ (1分 ) 这时有: E= U2+ I2r= + ┄┄┄┄┄┄┄┄ ② (2分 ) 解 ①② 式得: E= 6 V r= 2 Ω┄┄┄┄┄┄┄┄┄┄ (2分 ) (3)当 S接 c时, R总 = R1+ r+ R23= 6 Ω┄┄┄┄┄┄ (1分 ) 总电流 I3= E/R总 = 1 A┄┄┄┄┄┄┄┄┄┄┄┄┄ (2分 ) 通过 R2的电流 I′= I3= A. ┄┄┄┄┄┄┄┄ (2分 ) [答案 ] (1)1 A 4 V (2)6 V 2 Ω (3) A (1)不能正确判断本题电路中因开关 S的触点位置变化导致 电阻连接方式的变化是失误的主要原因. (2)不能灵活应用一些基本公式,如 P= I2R、 P= 、 E= U+ Ir等造成计算繁琐. 1.下列关于电源电动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在某电池的电路中,每通过 2 C的电荷量,电池提供的 电能是 4 J,那么这个电池的电动势是 V B.电源的路端电压增大时,其电源的电动势一定也增大 C.无论内电压和外电压如何变化,其电源的电动势一定 不变 D.电源的电动势越大,电源所能提供的电能就越多 解析: 由 E= 有 E= 2 V,则 A项错误;电源的电动势与外电路无关,只由电源自身的性质决定,则 B项错误, C项正确;电源的电动势大,所提供的能量不一定大,决定于通过电源的电流,则 D项不正确. 答案: C 2.两个相同的电阻 R,将它们串联后接在电动势为 E的电源上, 通过一个电阻的电流为 I;若将它们并联后仍接在该电源上,通过一个电阻的电流仍为 I,则电源的内阻为 ( ) A. 4R B. R C. D.无法计算 解析: 当两电阻串联接入电路中时: I= 当两电阻并联接入电路中时 I= 由以上两式可得: r= R,故选项 B正确. 答案: B 3. (2020广东高考 )图 7- 2- 8所示是一实验电路图.在 滑动触头由 a端滑向 b端的过程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路端电压变小。高考物理电路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考点总结(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环上用两根细绳悬挂一个重 G的物体, 使 OA绳固定不动,将 OB绳从竖直位置 沿半圆环缓缓移到水平位置 OB′,则 OA与 OB绳中受到的拉力 FA、 FB的变化情况是 ( ) A. FA、 FB都增大 B. FA增大, FB减小 C. FA增大, FB先增大后减小 D. FA增大, FB先减小后增大 [思路点拨 ] 本题应把重力作为分解的对象,它对两绳产生两个拉紧的效果
( ) A.导线内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速率等于电流的传导速率 B.电子运动的速率越大,电流越大 C.电流是一个矢量,其方向就是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 D.在国际单位制中,电流是一个基本物理量,其单位安 培是基本单位 解析: 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由电流的微观表达式 I= neSv可知,电流的大小不只是和电荷定向移动的速率有关,故 B错;电流的传导速率等于电场的传播速率,故 A错;电流虽有方向
C.水中质点振动频率较高, a是水中声波的波形曲线 D.空气中质点振动频率较高, a是空气中声波的波形曲线 解析: 波的频率取决于波源的振动频率,与介质无关,故同一音叉发出的声波在水中与在空气中传播时频率相同.但机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只取决于介质性质,与波的频率无关.声波在水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再由v= λf知,声波应在水中的波长较大,对应于题图中波形曲线b,故只有 A正确.
.单位: ,1 J= 1 Nm= 1 kgm2/s2. 2.公式: Ek= . 运动 mv2 J 标量 动能是状态量,其表达式中的 v是瞬时速度,但动能的变化量是过程量. 二、动能定理 1.内容: 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 这个过程中 . 2.表达式: W= Ek2- Ek1= . 3.物理意义: 动能定理指出了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与 物体 之间的关系,即合外力的功是物体 的量度.
gh ② 联立 ①② 得: m= 2M, A错误, B正确. 下滑过程中: (M+ m)gsinθ- (M+ m)gμcosθ= (M+ m)a1③ 上滑过程中: Mgsinθ+ Mgμcosθ= Ma2 ④ 解 ③④ 得: a2= g(sinθ+ μcosθ)> a1= g(sinθ- μcosθ), 故 C正确. 在木箱与货物从顶端滑到最低点的过程中,减少的重力势
数分别为 ( ) 图 10- 1- 11 A. A,200 V B. A,141 V C. 2 A,200 V D. 2 A,141 V 解析: 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显示的是有效值, U= = 100 V≈141 V, I= = A,故选项 B正确. 答案: B 4. (2020徐州模拟 )某交变电流的 u- t图象如图 10- 1- 12所示, 将它加在一个阻值为 110 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