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件讲义(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节就是市场机制的调节。 5. 市场机制的缺陷: 1)市场机制在收集、处理和发布经济信息方面存在这缺陷。 2)市场的不完全性。 市场机制是一种事后的经济调节机制。 * 第一专题 知识经济时代劳动价值论的新发展 比尔 盖茨的案例 比尔 盖茨的瞬间崛起几乎成为全美最富有的人 , 吸引了人们对美国资本主义社会诱惑力的关注。 1992 年,该公司拥有员工 11500 人。 尽管微软公司给与员工的薪酬并没比其他有些公司高,但许多工人都拥有股票期权。 据分析人士估计,由于他们的股票价值, 1/5 的微软公司员工已经成为百万富翁。 1996 年盖茨的薪水加上分红只有 56288 美元161。 170。 161。 170。 就回报来说,比那些高层经理人员的报酬要低的多。 他的财富的迅猛增长来源于微软股票价值的惊人高涨。 问题与思考 这一案例蕴含着许多我们在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1. 财富是谁创造的。 2. 现代资本主义分配制度合理吗。 3. 比尔 盖茨是剥削者,还是劳动者。 亦是两者兼而有之。 4. 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社会中收入差距的扩大和先富起来的人。 * 第一专题 知识经济时代劳动价值论的新发展 时代新课题:知识经济时代谁创造价值。 问题与困惑:发展劳动价值论亟待解决的问题 比较与鉴别:经济学说史上几种主要的价值理论 价值论反思:经济学为什么要研究价值问题 探索与创新:经济学价值论发展的基本思路与趋向 本章思考题 1. 什么是商品二因素及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它们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18 2. 商品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 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价值量有什么影响。 3. 货币 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4. 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作用是什么。 参考书目 [1] 卫兴华 , 林岗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2] 卫兴华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 [3] 刘美旬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8. [4] 蒋学模 . 政治经济学 [M].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8. —— 第二章完 —— 第四章 资本的循环与周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 主要内容 一、资本的循环 二、资本的周转 三 、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 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本章考察资本的流通过程即资本的运动过程。 一、资本的循环 (一)产业资本运动的三个阶段 1. 购买阶段 —2. 生产阶段 — (二)产业资本的循环 产业资本循环经过的三个阶段、采取的三种资本形式、执行的三种职能。  指产业资本从一定的职能形式出发,顺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 19 原来出发点的全过程。 、形式、职能 第一阶段是购买阶 段,采取的是货币资本形式,其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 其公式是: A G - W < Pm 、形式、职能 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采取的是生产资本形式,其职能是生产剩余价值。 其公式是: A W < … P … W’ Pm 、形式、职能 第三阶段是销售阶段,采取的是商品资本形式,其职能是收回预付资本价值和实现剩余价值。 其公式是: W’ — G’( G+△ G) 马克思将资本从第三阶段向第一阶段流动的过程称为 “惊险的跳跃 ”。 产业资本的现实运动是连续不断的循环,因而同时存在着货币资本的循环 (G’G’)、生产资本的循环 (PP)和商品资本的循环 (W’W’)等三种形式的循环。 产业资本现实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共同点: 其目的和动机是价值增 殖; 各有特点: 从一个侧面表现了资本运动的某些特征; 它们又各有片面性,歪曲和掩盖了资本运动的本质。 20 资本运动的核心和本质:是价值增值。 货币资本循环的特点 循环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资本,终点已发生了价值增殖。 因此,它鲜明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一般形式。 货币资本循环的片面性,是生产阶段容易被忽视,仿佛剩余价值是在流通中产生的。 生产资本循环的特点 它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生产过程,这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是连续再生产过程。 生产资本循环的片面性,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被掩盖了。 商品资本循环 的特点 它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资本,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是不断的再生产进程,也反映商品出售是再生产的前提。 它的片面性是掩盖了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仿佛生产只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 (三)产业资本不断循环的条件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空间上的并存性: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列存在; 时间上的继起性: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 在时间上相继进行。 这两个条件是互为前提、 互为条件的。 二、资本的周转 (一)资本周转速度 资本的周转速度: 资本周转速度是指预付资本 运动的快慢。 它可以用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来表示。 它是资本周转的中心问题。 21 资本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资本周转时间:是产业资本的一个循环周期的时间,是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 资本周转次数:是指一定时间内资本所经历的周转的次数。 通常以 “年 ”作为自然计量单位。 如果以 U 表示 “年 ”, u 表示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以 n 表示周转次数,一年内资本周转次数的计算公式: n=U/u。 (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 按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生产资本可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是指以机器 、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它在物质形态上全部参加生产过程,它的价值却是按照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部分一部分地收回。 流动资本:是指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和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流动资本中的物质要素在每次生产过程中被全部消费掉。 它的价值是一次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出售一次收回。 流动资本中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不存在价值转移问题。 它的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的劳动重新创造出来。 但是,这部分生产资本在价值 周转方式上也是一次投入生产过程,一次收回。 有形磨损:也称物质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由于使用及自然力作用而形成的磨损。 它与价值规律无关,而与自然规律有关。 无形磨损:也称精神磨损,是指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包括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发明高性能新设备而使原固定资本贬值。 它与价值规律有关。 22 固定资本按照它的磨损程度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价值,必须在产品销售以后作为折旧基金提取并积累起来,进行价值补偿,以便 在固定资本价值全部转移完毕时,用于固定资本的实物更新。 这种做法叫做固定资本的折旧,而提取的补偿金额叫做折旧费或折旧基金。 折旧费与折旧率 折旧费通常以年为单位提取,公式是: 折旧费 = 固定资本原始价值247。 固定资本使用年限 折旧费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的比率,就是折旧率,其计算公式是: 折旧率 = 折旧费247。 固定资本原始价值 100% (三)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1. 受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间的比例的影响。 固定资本所占比重越大,总资本周转越慢;反之,则快。 2. 受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各自周转速度的影响。 当两者比例 不变时,各自的周转速度越快,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也越快,反之,则相反。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计算公式  预付资本一年中的总周转速度 =(一年中固定资本周转价值总额+ 一年中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247。 预付资本总额 (四)加速资本周转速度的意义 1. 节省预付资本,特别是节省流动资本。 2. 增加年剩余价值量 ( M)。 M = m’ v n 3. 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M’ )。 M’=M247。 v = m’ n (注意 M’ 与 m’ 的区别。 ) 三、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 23 (一)社会资本及其运动 单个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区别: 单个资本:各自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 社会资本:或称社会总资本,是指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 考察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就是考察社会资本的运动。 社会资本运动的特点 社会资本的运动既包括生产消费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资本流通,又包括个人消费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一般商品流通。 社会资本的运动不仅包括预付资本价值的运动,而且包括全部剩余价值的流通。 社会资本的运动不仅 要考察资本的价值补偿,而且要考察资本的实物补偿。 研究的出发点和直接对象 社会资本运动的特点决定在研究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及其流通过程时, 必须以社会总产品为出发点; 必须以商品资本循环公式为直接对象。 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的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即社会的总商品资本。 它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物质生产总成果的重要指标。 重要的综合性经济指标经济 社会总产品及其组成部分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物质生产总成果的重要的综合性经济。 社会总产品的 生产、补偿、消费与积累对于分析国民经济中各部门间的联系、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和各部门间的比例关系、消费和积累之间及其内部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总产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不同 理论基础、计算的范围和方法不同。 社会总产值是包括物耗在内的社会产品的总价值; 24 而国民生产总值只是新增加的价值。 社会总产值只包括物质生产部门, 而国民生产总值则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在内的国民经济各个部门。 (二)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与补偿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就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条 件下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其中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更是这个核心问题的核心。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要说明一定时期内已经消耗的资本价值如何补偿,即如何从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以实现价值补偿。 它是实物补偿的前提。 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是要说明一定时期内已经在生产和生活中消耗掉的物质资料如何替换。 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实现后,再如何由货币形式转化为商品形式。 它是社会资本运动正常进行的关键。 (三)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及价值构成 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社会总产品在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 考察资本再生产的两个理论前提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态:是由不变资本( c)、可变资本( v)和剩余价值( m)组成的; 在实物形态上区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与此相适应,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 第一部类Ⅰ :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 第二部类Ⅱ :是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 (四)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与条件 在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剩余价值全部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社会生产 25 规模不变。 考擦社会资本再生产问题必须从简单在生产开始,目的在于揭示社会总 产品实现的基本途径和规律。 几个必要的假设 1. 考察的是纯粹的资本主义经济,只有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两个阶级; 2. 为期一年的生产周期中, c 的价值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3. 全部商品都按价值出售,商品价格与价值一致; 4. 无对外贸易; 5. m’ =100%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基本的实现条件: I (v+m) =Ⅱ c ( 1) 还可以引申出另外两个实现条件: I (c+v+m) = I c +Ⅱ c ( 2) 即第 I 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应该等于两个大部类的不变资本的总和。 Ⅱ (c+v+m) = I (v+m) +Ⅱ (v+m) ( 3) 即第Ⅱ部类的总产品的价值,应该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