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成分综合测定技术(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当溶液呈蓝绿色透明时,继续加热。 取下凯氏烧瓶冷却至约 40℃ ,缓慢加人适量水,摇匀,冷却至室温。  ( 3)蒸馏与吸收  将消化好并冷却至室温的消化溶液全部转移到10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摇匀。  向接收瓶内加入 30mL2%硼酸溶液和 1滴混合指示剂。 将接收瓶置于蒸馏装置的冷凝管下口,使下口浸入硼酸溶液中。 取 10177。 ,沿小玻璃杯移入反应室。 并用少量水冲洗小玻璃杯,一并移入反应室。 塞紧棒状玻璃塞,向小玻璃杯内加入约 10mL40%氢氧化钠溶液。 提起玻璃塞,使氢氧化钠溶液缓慢流入反应室。 立即塞紧玻璃塞,并在小玻璃杯中加水,使之密封。 通入蒸汽,蒸馏 5min。 降低接收瓶的位置,使冷凝管管口离开液面,继续蒸馏 1min。 用少量蒸馏水冲洗冷凝管管口,洗液并入接收瓶内。 取下接收瓶。  ( 4) 滴定  用 刚刚出现紫红色为终点。  同一试样做两次平行实验,同时做空白实验。  结果计算 ( p7071)  ( V0 / V) c  X(%) = F 100  m (10/100)  (三 ) 快速测定法  为满足生产过程的快速控制分析,减少环境污染、简便操作省时,建立了快速测定方法  如:双缩脲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水杨酸比色法、染料结合法  双缩脲法  ( 1)原理:双缩脲在碱性条件下,能与硫酸铜结合生成红紫色络合物。 蛋白质中含有肽键,与双缩脲结构相似,也呈此反应。 在一定条件下其颜色深浅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λmax=560nm可用吸收光度法进行比色测定。  ( 2)测定  ①标准曲线绘制  以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出蛋白质含量的样品作为标准蛋白质样,按蛋白质含量 50、 60、 70、 80、 90、 100、 110mg称取样品8份于钠氏比色管中,各加入 1mlCCl4(阻滞淀粉、还原糖、色素、类脂物溶解,消除干扰)加入双缩脲试剂(酒石酸钾钠,KOH , CuSO4) ( 10min)静置 1h,取上层清液离心 5min,再测 λmax=560nm时的 A(水作参比)  ② 样品测定  准确称取适量样品,同样方法测样品的 A  ( 3)计算  x  蛋白质(%) = 100  w  x——从标准曲线中查得蛋白质含量, mg  w——测定样液相当样品质量, mg  ( 4)说明  ①高脂肪样品,先用醚抽出弃之  ②若有不溶物可抽出蛋白质后再测  水杨酸比色法  ( 1)原理 : 样品中蛋白质经硫酸消化后转变为铵盐,与水杨酸钠作用生成蓝色化合物,在 λmax=660nm处比色测定,求出含氮量,计算蛋白质%  ( 2)测定 :① 标准曲线 吸取含氮  ( NH4) 2SO4标准溶液 0、 、 、 、 、 25ml容量瓶中,分别加入:空白酸溶液 2ml [( 2) ]、磷酸盐缓冲液 5ml、加水至 15ml、水杨酸钠 5ml、 36~ 37℃ 恒温水浴 15min,加入次氯酸钠 ,再在 36~ 37℃ 恒温 15min,加水至刻度 , λmax=660nm测 A ② 样品处理:称取 ~ ,加入 15ml浓 H2SO4, , ,小火加热沸腾后,进行消化,待溶液澄清,呈暗绿色时,冷却,移至 250ml容量瓶中,定容。 ③样品测定:吸取样液 5ml(必要时稀释)以下步骤同上“标准曲线”操作  ( 3)计算  Xk  含氮量(%) = 100 蛋(%) = 总氮(%) F( )  m 106  X含氮量 μg, k样品稀释倍数, m样品质量, g  ( 4)说明:①消化样品,当天测定,重现性好 .② 严格控制反应温度( 36~ 37℃ ) ∵ 影响显色  (四)氨基酸总量测定  双指示剂甲醛滴定法(测定游离氨基酸)  有单指示剂滴定法、双指示剂滴定法  单指示剂有:百里酚酞 ,酚酞。 双指示剂有:中性红 —百里酚酞  其原理均是用甲醛与 NH2作用,使碱性消失,再用强碱滴定COOH  RCHCOOH + 2HCHO → RCHCOOH  │ │  NH2 N( CH2OH) 2  测定:①样品(溶液)( 20—30mg氨基酸 +H2O+3滴中性红,用 NaOH滴定至黄橙色 ( V1)②样品 +中性甲醛 +3滴百里酚酞,摇,静 1min,用 NaOH滴定至淡蓝色 ( V2)  计算:  ( V2- V1) C  氨基酸态氮( %) = 100  W  式中: V1——用中性红作指示剂滴定时消耗氢氧化钠的体积 ,V2——用百里酚酞作指示剂滴定时耗氢氧化钠的体积 • 电位滴定法 • ( 1)原理:加入甲醛,固定氨基碱性。 用酸度计指示滴定终点,据加入甲醛后耗用 NaOH量计算蛋白质% • 适用于混浊及色深样品的直接滴定。 • ( 2)测定:①样液用 NaOH滴定至 pH=~ • ② 加入中性 20%甲醛后,用 NaOH滴至 pH= • ③ 同时作空白试验 • ( 3)计算: • 氨基酸(%) = 100)( 01稀释系数mN-VV 茚三酮比色法  ( 1)原理  氨基酸在碱性溶液中能与茚三酮作用生成蓝紫色化合物,λmax=570nm其颜色深浅与氨基酸含量成正比。  ( 2)测定  ①准确吸取 100μg/ml氨基酸标准溶液 、 、 、 、 、 ,补加水至相同体积。 加入茚三酮、磷酸缓冲液各 1ml,水浴中加热 15min。 加水至(或转入容量瓶中) 25ml,静置 15min。 在 570nm下以空白液为参比液,测 A,绘制标准曲线。  ②样品测定  吸取样液 1~ 5ml,用同样条件下测 A,查出氨基酸 μg  ( 3)计算  X  氨基酸总量 ( mg%) = 100  m 1000  (五)个别氨基酸的测定  例:游离赖氨酸的测定  ①原理  赖氨酸与茚三酮在 pH< 3的专一显色反应,在λ=475nm处测 A,分析范围 =~  ② 测定  a 标准曲线  在试管中分别加入赖氨酸标准溶液( )、 、 、 、 、 ,加入 4mL茚三酮试剂 , λ=475nm处,测 A  b 待测液测定  吸取待测液 2ml,加 4mL茚三酮试剂, λ=475nm,测 A  (茚三酮试剂 ——茚三酮 +94mL乙二醇甲醚;+CuCl22H2O + ) 作业:  一般用什么方法测定食品中的蛋白质含量。 写出其实验原理,实验步骤、计算方法。  快速测定蛋白质的方法有哪些。 (只要求写出测定方法名称 ) 第五节 碳水化合物的测定  (一) 测定方法概述  物理法(密度法、折光法、旋光法)  还原糖法(高锰酸钾法、直接滴定法、  单糖 蓝爱农法、斐林氏法、铁氰化钾法、  低聚糖 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  碘量法 (测定醛糖)  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 液相色谱法  酶法 葡萄糖氧化酶 →葡萄糖  β—半乳糖脱氢酶 →半乳糖、乳糖  淀粉 水解成单糖 →测定, 旋光法  多糖 果胶 重量法,比色法  纤维 重量法  (二)可溶性糖类的提取和澄清  提取液制备  ( 1)常用提取剂 ——水、乙醇  ( 2)提取液中含糖量控制 ~  ( 3)含脂肪食品先脱脂,然后用水提取  ( 4)含淀粉及糊精食品(乙醇沉淀淀粉等)用70~ 75%乙醇溶液提取  ( 5)含乙醇及 CO2液态食品,蒸发至 1/3~ 1/4原体积,以除去 C2H5OH及 CO2  ( 6)酸性食品应先中和防止低聚糖部分水解  ( 7) 提取固体样品有时需要加热,以提高提取效果。 一般在 40~ 50℃ ,防止多糖溶出  ( 8) 乙醇作提取剂加热时应安装回流装置  提取液的澄清  ( 1)影响测定的杂质  色素、蛋白质、果胶、可溶性淀粉、有机酸、氨基酸、  单宁,可影响颜色、浑浊、过滤困难  ( 2)澄清剂  ①醋酸铅(中性) Pb( CH3COO) 23H2O,形成沉淀,吸附杂质,可除去蛋白质、果胶、有机酸、单宁等。  ②乙酸锌和亚铁氰化钾二者生成氰亚铁酸锌 ↓吸附蛋白质等干扰物  ③硫酸铜和氢氧化钠 Cu离子使蛋白质沉淀  ( 3)澄清剂用量  用量适宜,以无新沉淀为准,如 2ml饱和醋酸铅( 30%)  ( 4)除铅剂  由于铅影响还原糖的测定,生成铅糖化合物  常用除铅剂有草酸钠、硫酸钠、磷酸氢二钠 (三)蓝 —爱农( LaneEynon)法 测定还原糖  (国际上常用的定量糖的方法)  原理  斐林试剂甲液( CuSO45H2O)  斐林试剂乙液(酒石酸钾钠 +NaOH) C H O( C H O H ) 4CH 2 OHC O O KC H OC H OC O O N aCu 2 H 2 OC O O H( C H O H ) 4 2C O O KC H O HC H O HC O O N aCu 2 OCH 2 OH+ + + +=C O O KC H O HC H O HC O O N a+ CuOHOHC O O KC H OC H OC O O N aCu + 2 H 2 OC u S O 4 + 2 N a O H = C u ( O H ) 2 + Na2 SO 4 甲、乙混合 →酒石酸钾钠合铜 酒石酸钾钠合铜 +葡萄糖 → 葡萄糖酸 + Cu2O↓( 红棕 )  终点的确定 : 葡萄糖 +亚甲基蓝 ( 氧化态 ) →亚甲基蓝 ( 还原态 ) 过量 兰色 无色 (兰色消失) 终点时的颜色为:兰色消失了的红棕色  测定  ①预测  准确吸取斐林试剂甲液 、乙液 →锥形瓶中,△至沸腾,再加入亚甲基蓝指示剂,在加热的条件下,用样液滴至蓝色褪尽。 (先快后慢,要求很快达到终点,因为亚甲基蓝易被空气氧化为蓝色,且要求在加热的情况下以除去空气)  ②测定  甲液 5mL、乙液 5mL→锥形瓶中,加入比上述预测量少 ~ 1ml样液在 2min内沸腾,维持沸腾 2min,加入 3滴亚甲基蓝指示剂,再在 3min内滴定至蓝色褪尽。  计算  F  还原糖 % = 100  ( V1/V ) m  m样品质量, mg; V1滴定量 mL; V样液总 mL;  F还原糖因素, 10mL费林试剂,相当的还原糖量 mg  F的求得有两种方法:  A、用标准还原糖液用上面同样方法标定 10ml费林试剂求得。  B。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