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市场:中国医药市场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巨大的促进作用。 (一 )医药行业的现状 、生产能力过剩 我国现有制药企业 6700 多个,大型企业只有 314 家,多数为中小型企业。 造成生产成本高,规模效益差,缺乏科研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产量总体仍供过于求,如我国原料药产能达 75 万吨之多,而1999 年才生产 43万吨。 许多企业产品低水平重复生产,有上百个品种的生产能力过剩,供不应求的品种寥寥无几。 主要原因还是由宏观调控力度不够,实效不大,品种 严重趋同,企业 多、小、散、低、乱 所造成的。 ,创新能力不足 从国外一些著名制药企业的发展经验来看,作为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其 Ramp。 D 投入至少要占上年销售利润总额的 1015%,而中国制药企业 Ramp。 D 的费用投入一般不超过 3%。 导致我国生产的西药品有 99%是仿制产品。 近年来生产的 873 种西药中, %是仿制的。 我国出口产品以中低档原料药为主,制剂产品占出口额的 10%。 医药工业是一个高新科技含量极高,集约化、国际化程度很高,高投入、高收益的产业。 以 GW(葛兰素 威廉 )公司为例,公司销售额最近几年在 100 亿美元以上,每年拿出 10 多亿美元用于研究开发新项目,每年公司都能开发出几种新药用化学结构和剂型,使公司始终保持科技优势,新产品储备充足,为公司在医药行业立于不败之地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我国目前药品科研和技术开发主体是政府直属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医药工业企业科技开发能力薄弱,只能进行简单的移植和仿制,产、研、学条块分割,科研成果转化率比较低,更谈不上根据市场需求或潜在需求进行高效率的研究开发活动,我国整个医药工业在新药开发方面的投入近几年来始终在总销售额的 %左右徘徊 ,也就是 7 亿元人民币,又分散于数千家企业,重复使用,很不集中,效率过低,浪费很大。 ,市场操作理念落后 GW 等世界知名的跨国大公司现在在医药市场上主要采取主打拳头产品,数量一般不超过 10 种,集中力量或形成局部优势打 歼灭战 ,而我国医药企业规模虽小,但却贪大洋,一个企业的主打产品少则十几种多则几十种,甚至上百种,什么都想搞,什么也搞不好,结果只能是精力分散,重复制造和盲目竞争。 GW 公司每年投入市场开发和营销的经费占总销售额的 30%,大量的投入用于企业形象战略、品牌战 略、广告战略、营销策略、后服务和市场调研。 而我国医药企业在这些方面的投入不足销售额的 10%,而且忙于或热衷于搞低水平的价格战和回扣战,甚至有的企业钻国家法律法规尚未健全的空子,搞违法甚至犯罪活动。 对比来看,对于我国医药行业,形势极不乐观。 (二 )WTO 协定对中国医药行业的相关要求 随着中国在 1999 年 11月与美国签署了《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议》,标志着我国加入 WTO 的进程进入了收尾阶段 .中国极有可能在 2020 年底或 2020 年初正式成为会员国之一。 从《中美双边协议》条款看,加入 WTO 后医药行业将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让步: WTO 后的 3年内允许外国企业从事医药批发和零售业务。 14%下降到 %,该条款从中国加入 WTO开始实施,并在 2020 年 1月 1日前完成。 WTO,将取消医疗器械配额限制。 ,国产化以及其它类似要求。 WTO 乌拉圭回合谈判的 TRIPs协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三 )加入 WTO 对中国医药行业的影响 从《中美双边协》条款看,加入 WTO 后,对国内医疗器械、商业购销、医疗服务的冲击较为明显,对制药企业而言,则以化学制药、生物制药两个子行业受影响较大。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由于历史的原因,药品的生产长期仿制国外产品,目前我国制药企业中药品仿制率高达 97%,国内创制新药几乎近空白,入世后,我国将面临 100 多个成员国要求知识产权受保护的现实,药品仿制这种现象将受到严格限制,因为昂贵的仿制专利药的赔偿金高达 5 亿美元以上。 这就要求我国制药企业要有自自己 的创新机制,要加强创新药物研究与开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提高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水平,同时提高筛选新药开发环节的水平,在新药的安全性评价,质量控制,临床研究,制剂研究,生产工艺等方面要努力与世界医药先进水平接轨。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夸大药品知识产权方面对我国制药业的影响,因为现有的国内生产的绝大部分仿制药品其专利保护期已经或既将到期。 ,但冲击不大 加入 WTO 后,我国的药品进口关税将从目前的 10%最终降到 5%左右,受专利保护及关税双重影响的我国化学制药及生物制 药产业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来冲击。 而国外药特别是新药,专利药和一些制剂品种则进口更容易,并且价格会比现在更低。 但由于绝对价差并不大,不会对国产药的销售带来严重冲击。 同时由于很多国际性制药企业都已在我国设立了分支机构,其运作模式一般为进口原料药后在国内分装。 因此,对三资制药企业而言,其制药成本中实际征收关税的只有原料药部分。 关税的下调对这些企业药品价格影响不明显。 因此,无论是从医药类产品的关税水平,还是从三资企业的运作模式看,医药产品的关税水平既使下降到 WTO 成员国的水平,也不会对过内的价格结构产 生重大影响。 经国务院批准,目前我国已允许中外合资商业企业试点,入关以后,该领域将逐渐对外开放。 面对我国医药商业的现状 一多二小三乱四低 的局面。 一是医药商业企业众多,医药经营企业达十几万多家。 二是大多数企业规模小,无发形成规模效应。 三是国内医药流通体制混乱,价格混乱等等。 四是现有绝大多数商业企业管理效率不高,经营效益低下,流通方式落后。 虽然引进外商可有效提高国内医药流通业的运作效率,但凭借外商的强大的资金实力,物流管理经验,将对现有的医药流 通企业产生强大的影响。 尽管中国制药工业未来发展的道路布满荆棘,但我们相信这只是发展中的问题,并非不可逾越。 加入关贸总协定,对国内中药产业来讲,是一次难得大发展的机遇。 首先,加入 WTO 以后,各成员国将解除中药贸易壁垒,成员国将不能再以要求卫生部注册。 提供外交部证明文件。 出据 GMP 报告等非关税手段阻挡我国中药进入其市场,中国的中药出口势必大增。 尽管也会面临洋中药的竞争问题,但相对于巨大的国际市场需求,依据我国的特色和优势,入关将有利于国内的中药厂家打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 其次,随着经际的发 展,时代的进步,人类对生活的质量和身心健康倍加珍视,崇尚自然和天然药物已在发达国家成为一种时尚,整个全球中药市场将逐渐扩大。 如何利用这两大有利的条件加快我国的中药发展。 如何将这种自然和历史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经济动能。 我们认为中医药必须走产业化,现代化之路,加快用现代科技对传统的中药产业进行改造,其核心是吸收新技术,不断创新,特别是在制药技术和质量控制方面。 长期以来,中药一直是我国医药出口的拳头产品,但目前中药出口从绝对数量及占世界市场份额来看均不能尽如人意,尽管这与国外对中药的不理解、排斥有关。 同 时由于中药成分难以定量以及服用起来见效慢,也阻碍了我国中药的国际化进程。 然而严峻的现实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近几年来,随着国际上对中药研究开发的重视,我国的中药进出口出现了逆差,国外大量的中药制剂输入中国,日本,韩国以及一些欧洲国家在中药现代化方面已走在我们的前头。 五、医药中报分析 (一 )上半年回顾 2020 年上半年医药行业基本面可以概括为:增长快。 销售好,进出口增速提高,效益明显改善。 据经贸委统计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医药工业完成产值 亿元, 同比增长 %,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 %,高于全国工业同期水平 个百分点。 销售状况进一步改善,产销率达 %,同比提高 个百分点,其中药品和中成药的销售额同比增长 %和 %。 进出口增幅也比较大, 1~ 6月较上年同期增长 %,但进口增幅对于出口增幅,医疗器械。 中成药。 西药制剂的进出口均为逆差,其中中药的进出口自 1999 年上半年第一次出现逆差以来,逆差已持续了一年半,这对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重点医药企业效益明显改善。 据统计,列入国家 520 家重点企业中 的 25 家医药企业利润 亿元,占全国医药行业利润总额的 35%,显示我国前两年进行的结构调整已开始促进企业生产和效益的集中。 我国重点医药企业主导国内市场的格局正逐步形成。 深沪两市以医药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共 52 家 (新上市的医药类公司和新近转入医药行业的上市公司因股份公司运作时间不长,未予统计 )。 2020 年上半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共计 1990996万元,比去年同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总和 1535400 万元增长了 %,主营业务利润合计共 671920 万元,比去年同期的主营 利润总和 457178 万元增长了 %,净利润合计共 158446 万元,比去年同期的净利润总和 145960 万元增长了 %, 51家主营医药的上市公司 (因云南白药的净资产收益率异常, %除外 )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 %。 52家上市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为 ,高于深沪两市的平均值 /每股。 52 家医药上市公司 2020年上半年总体经营状况与 1999年上半年对比 (二 )主要财务指标情况 2020 年上半年 52 家主业为医药类上市公 司主营业务收入范围从 3421 万元到 亿元,总收入为 1990996万元,平均每家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 38288万元。 主营收入最多的三家上市公司是上海医药 (220834 万元 ),哈医药 (381804 万元 ),三九医药 (95829 万元 )。 主营收入最少的三家上市公司是威达医器 (1290 万元 )、西藏药业 (3421万元 )、天目药业 (4874 万元 ),三家超大型公司的主营收入合计占所有公司总收入的 %,则表现出一定的行业集中度。 2020 年上半年与 1999 年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变化范围为从 31%344%,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同比增长的有 40 家,占 77%。 主营业务同比减少的有 12 家,占 23%。 2020 年上半年与 1999 年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减少最多的三家上市公司是天目药业 (同比下降了 31%),广济药业 (同比下降了 31%),威达医器(同比下降了 %),同比增长最多的三家上市公司是东风药业 (344%),哈慈股份 (221%),桂林集琦 (118%),主营收入增加的上市公司多于主营收入减少的上市公司,这说明整个行业呈现明显的增长趋 势,少数企业成长率更是超过 100%,表明该行业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机会和潜力。 2020年上半年 52家医药类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利润总额为 671920万元,平均每家上市公司为 12921万元,主营业务利润范围从 648 万元 196913万元, 2020年上半年主营业务利润最多的三家上市公司是哈药集团 (196913 万元,占医药类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利润总额的 28%),三九医药 (41260 万元,占利润总额的%),上海医药 (29227 万元,占利润总额的 %)。 三家主营业务利润最多的上 市公司,其主营业务利润合计占医药类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利润总额的 %。 主营业务利润最少的三家上市公司是威达医器 (648 万元 ),合成制药 (1107 万元 ),青海三普 (1648万元 )。 2020 年上半年 52 家医药类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利润变化范围为从 53%381%,平均主营业务利润率为 %,处在沪深股市各行业前列,这说明医药行业是获利率最高的行业之一。 2020 年中期 52家医药类上市公司净利润范围从 948万元 39591 万元,净利润总额为 158446万元,平均每 家上市公司净利润 3047 万元。 净利润为负值的上市公司有 4 家,净利润最少的三家上市公司是轻骑海药 (948 万元 ),合成制药 (507万元 ),青海三普 (428 万元 )。 净利润最多的三家上市公司是全兴股份 (12350 万元,占医药类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的 8%),三九医药 (12020 万元,占净利润总额的 %),哈药集团 (12085 万元,占净利润总额的 %)。 这三家公司净利润合计占医药类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的%。 2020年中期 52家医药类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与 1999年同期相比增 长 %,净利润减少的有 26 家,占 50%。 净利润增加的有 26 家,占 50%。 净利润同比减少最多的三家上市公司是合成制药 (下降了 921%),轻骑海药 (下降了 875%),青海三普 (下降了 401%)。 净利润增加最多的三家上市公司是桂林集琦 (增长了 187%), ST白云山 (增长了 116%),恒和制药 (增长了 95%)。 2020年上半年 52家医药类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范围从 %%,平均每家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为 %, (不包括 ST白云山 )超过沪深股市 %的 平均值,显示行业较好的获利水平。 净资产收益率为负值的有 4 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 %。 净资产收益率为正值的有 48家。 净资产收益率最高的三家上市公司是 ST白云山 (%),全兴股份 (18%),上海医药 (%)。 (三 )子行业情况分析 通过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