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本市场主流厂商产品竞争力分析(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其内部消耗远远不足以让自 己“吃饱”,“三星在中国的彩管年产上千万条,而三星中国的需求只有几十万条”,而 LG 彩电前端器件公司为 LG 飞利浦,鉴于投资主体的不同, LG 同样采取的是开放的市场策略。 因而在行业人士看来,在这个开放体系的生物链条中,处于链条下游的中国企业已不再吃亏,因为数字显示的核心技术几乎等于“公用技术”,所有下游终端厂家都处于公平的起跑线,中国企业所受到的核心技术的质疑实际上已由“是否掌握核心技术”转为“是否掌握将各种前端技术消化、吸收并成功转化为产品的能力”上,也就是厂家对数字信号处理能力,模块的设计能力和工艺能力、管理能力等。 中国的优势还在于, 2020 年,几乎所有的韩国家电巨头都有增兵中国的重大计划,尤其是上游器件的扩产:松下今年正在实施在扩线改造工程; LG 在南京建新的 PDP 生产线;三星深圳新的生产线明年也可实现投产 —— 这将置中国企业于一个理想的采购半径下。 在数字电视这条产业生态链上,如果说三星、 LG 等厂商站在上游并占据了主动的话,中国企业与作为后进入者的摩托罗拉、戴尔以及台湾 IT 企业一样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甚至有更优于这些厂商的市场优势:中国甚为庞大的彩电市场,制造能力,以及近乎完美的产业链。 (二)新合资运动 这个链条正在壮大,被诱惑的不仅是传统的消费电子类厂商,还有芯片、电脑等 IT 巨子,这将在中国本土导演一出新的合资浪潮。 三星 SDI 中国深圳办事处经理金仲富分析,中国的数字浪潮必然吸引更多竞争者加入,而随着新加入者的增加,竞争的阵营也在分化:排在第一阵营的是长虹、 TCL、创维、康佳等传统彩电企业,和早期进入中国并已基本站隐脚跟的国外厂商,如索尼、飞利浦、三星等;排在第二阵营的将是正在和预备进入中国市场的后进入者,这其中还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台湾 EMC、 ACER 等 IT 企业,另一类为摩托罗拉、戴尔、惠普等没有家电经验 的 IT 巨头,和汤姆逊这样未曾涉足中国的家电厂商。 而不了解中国市场也不懂中国文化的后者,必须借助中国企业的力量实现着陆。 无论是中国企业还是伺机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都显得有点迫切。 一方面中国本土的制造优势正在不断挤压着国外厂商的利润空间,而 LG、三星等日韩上游器件厂商的中国扩张无疑也在加重了中国的竞争筹码。 “国外公司到中国寻找合作的情况将会越来越多”,康佳人士认为,类似汤姆逊这样迫于成本压力而转道中国的跨国企业不在少数。 “康佳才是第一个和汤姆逊做生意的国内企业”,康佳多媒体国际业务部人士略带遗憾地说,他向记者 透露,今年 5 月双方进入合资的实质谈判过程,然而在长达 5 个月的接触后,终因“合并补偿”等条件意见相左而不欢而散。 “汤姆逊 8 月底才开始找 TCL,一个月时间就谈成了。 ”该人士透露,实质上汤姆逊今年的亏损已达 9 亿,与汤姆逊的合资存在一定风险,这是康佳迟迟无法决断的原因,但是 TCL 闪电般的完成了这段涉外婚姻,“ TCL 的魄力更大,也更急切”,该人士评价。 “我们还会继续找,国际化的脚步是不会停止的。 ”康佳人士称。 在他看来,与跨国企业的合作正是走向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国际公司的本土化过程实际上也是其研发中心、 管理经验向中国转移的过程。 而更现实的挑战是,TCL 借与汤姆逊的合资迅速形成的 2200 万台产能,从而快速提升了自己的成本控制能力及相对应的其它能力。 这对尚未结成新联盟的其它中国企业来说是一种有形的压力。 而合资及 OEM 是进入国际市场的捷径。 张学斌也向记者表示,只要时间与条件成熟,创维不排除与国外厂家合资的可能。 不久前,中国某彩电名企高层远赴韩国与在那里处理业务的惠普全球采购总监秘密会见,内容关于数字家电的贴牌生产,并已达成初步意向。 该人士仅透露该企业“位于中国海边城市”。 “这种合作还会越来越多。 ”他说。 (三)风险博弈 如果把数字电视的价值链细分为前端核心技术、部件-整机厂商-市场三个环节的话,中国企业处于链条的中端,但是这个中间环节正在随着加入者的增加以及各种联盟关系的达成而迅速膨胀,而一旦上下游企业出现供求失衡(供小于求),此链条的完美协作将会打破。 中国企业的管理能力、技术经验将在此时受到严峻挑战。 中国企业仍在维系模拟时代的价格利刃是危险的。 他指出,即使是刚刚兴起的液晶、等离子彩电,同样成本的产品,中国的价格一般都比同类的产品价格偏低,而价格手段的背后反映出来的是中国企业的软肋:对管理与技术水平的忽视。 “如果这些产品仅在中国地区销售问题不大,但以低价冲击到国际市场,那将会打乱三星 PDP 屏全球价格体系,三星是不会培养这样的厂商的。 ” 而此话的背景是三星为 PDP 显示屏的第一厂商,其在 PDP 的供应上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另外,目前 PDP、 LCD 等显示屏经常处于缺货的状态,按该三星人士估算,就目前的生产量实际上仅能满足一半左右的需求量。 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说三星不仅控制了 PDP 的市场规模,也完全可以左右单个厂家的 PDP 生产规模。 实际上,这种危险是存在的。 康佳那位人士透露,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