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亭煤矿90万吨新井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7 号煤层:顶板以泥岩为主,局部为粉砂岩,偶见 ~ 的炭质泥岩伪顶。 直接顶厚度一般 ~ ,老顶为 ~ 的中细砂岩,其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为 1~ 3m,周期来压不明显,直接底为 ~ 的 泥岩。 8 煤顶底板 伪顶:灰色泥岩或炭质泥岩,常与煤层分界不清,多缺失,极易冒落,平均厚 0. 05m。 直接顶:以 页 岩、泥岩为主,灰色,致密块状,含砂量由下向上逐渐增大,中上部含大量完整植物化石,裂隙发育,易冒落,平均厚。 井田东西两翼岩性差别不大;其顶板分类定为 Ⅱ 类。 老顶:浅灰色~灰色中砂岩,裂隙较发育 ,不易冒落,厚度平均。 直接底:由粉砂岩组成,主要为灰~灰白色。 厚度平均。 老底:由中砂岩组成,主要是灰~灰白色。 厚度平均。 10 煤顶底板 直接顶:以灰色泥岩为主,致密性脆,块状,由下向上含砂量逐渐增大,裂隙较发育,硬度 3~ 4 度,厚平均。 顶板分类应定为 Ⅱ 类。 老顶:以粉砂岩为主,灰白色,块状,厚平均。 直接底:以泥岩为主,灰色,含砂少,致密,泥质胶结,厚平均。 老底:砂泥岩互层,深灰色砂质泥岩和薄层状灰色细砂岩迭层出现,以薄层砂质泥岩为主,遇水易膨胀,平均厚。 煤质 本井田各煤层均为黑 色,一般是油脂光泽~玻璃光泽,以块状粉末状为主,少量为鳞片状,质地较软,比重轻,常具线理状、条带状结构,内生裂隙发育。 宏观煤岩类型多为半亮型~光亮型,显微煤岩类型主要是亮型和亮暗型。 据 1977 年精查报告资料,显微煤岩组分均以凝胶化组分为主,其次是丝炭及丝炭化组分。 稳定组分一般都可见到,但煤的变质程度较高时,其特征趋向和凝胶化组分一致。 凝胶化组分主要为均一状的凝胶化基质,有时含少量木炭、木质镜煤等形态分子。 丝炭~半丝炭化组分,以丝炭~半丝炭基质为主,其次为焦炭~半丝炭基质。 木质镜煤半丝炭以及丝 炭碎片体等残余植物组织,稳定组分中以小孢子、大孢子最为常见;此外,树脂体、角质层以及树皮等也有存在,镜下几乎皆有条带状结构。 煤中矿物杂质主要为粘土类,其次为硫化物、碳酸盐及其它矿物。 粘土矿物一般呈细小质点和包裸体分散分布或夹层分布。 硫化物、碳酸盐等矿物呈微晶、微粒镶嵌或浸染状分布于有机物之中。 煤质资料详见表 1 15。 表 14 可采煤层有机岩组分定量统计表 凝胶化组分 半凝胶 化组分 丝炭化及半 丝炭化组分 稳定组分 有机质总 和 变 质 阶 段 7 ~ (11) ~ (11) ~ (11) ~ (8) ~ (11) Ⅲ ~ Ⅳ 8 ~ (15) ~ (15) ~ (15) ~ (11) ~ (11) Ⅲ ~ Ⅳ 注:表中 “ ————” 表示: 平均(点数)。 表 可采煤层有害组分化验成果表 水分 (%) 灰分 (%) 原煤 精煤 原煤 精煤 7 1/3JM QM ~ (13) ~ (13) ~ (13) ~ (13) 8 WY ~ (2) (1) ~ (2) (1) 1/3JM FM ~ (24) ~ (23) ~ (24) ~ (23) 全硫 (%) 磷 (%) 原煤 精煤 原煤 精煤 7 1/3JM QM ~ (10) ~ (7) ~ (3) ~ (4) 8 WY 1/3JM FM ~ (20) ~ (12) ~ (3) ~ (12) 瓦斯 根据以前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本矿井为低瓦斯矿井,瓦斯涌出量较小,约为 3m3/t,本矿井通风工作相对比较简单。 煤的自燃 据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分别于 1992 年 7 月、 1999 年 7 月、 1999 年 10 月对我矿 8 煤层有关于煤的自燃倾向的报告,童亭矿 8 煤自燃项 目 煤 类 别 煤 层 倾向属 Ⅱ 类,容易自燃。 依据精查地质报告提供的测定结果, 52煤自燃倾向属 Ⅳ 类不易自燃发火的煤层(见表 16)。 煤尘的爆炸性 据精查期钻孔取样试验结果及煤科院重庆分院 1990 年以来有关我矿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本井田 7 、 8 煤层均属有爆炸危险的煤层。 表 16 煤的燃点测定成果表(精查期) 据精查期钻孔取样试验结果及煤科院重庆分院 1990 年以来有关我矿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本井田 5 5 10 煤层均属有爆炸危险的煤层,见表 17。 表 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表 试样编号 采样 地点 工业分析(%) 爆炸性试验 爆炸性 结论 Mad Aad Vdaf Vad 火焰长 度( mm) 抑制煤尘爆炸最低岩粉量 (%) 90-爆 1 324 机巷 400 70 有煤 岩爆 炸性 90-爆 2 51 煤 上山 400 75 90-爆 3 711 机巷 > 400 75 90-爆 4 811 机巷 400 70 92-爆 1 1013 轨道 巷 350 60 99-爆69 347 工作面 > 400 75 99-爆70 729 风巷 380 70 99-爆71 8211 轨道巷 350 70 99-爆72 1018 工作面 > 400 75 备 注 鉴定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 (后四样鉴定日期: 取样日期: ) 孔号 煤层 名称 样品止 深 (m) 燃 点 自燃发 火倾向 原样 (℃ ) 氧化样 (℃ ) 还原样 (℃ ) 氧化程度(%) 165 7 366 366 369 100 Ⅳ 类不 自燃发火 西 211 8 362 360 367 71 Ⅳ 类不 自燃发火 西 213 10 369 364 369 Ⅳ 类不 自燃发火 井田境界 井田范围 本井田煤层为缓倾斜煤层,井田境界采用垂直划分法,本井田划分的原则有: 1) 井田范围储量、煤层赋存及开采条件要与矿井生产能力相适应; 2) 保证井田有合理的尺寸; 3) 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条件划分井田; 4) 合理规划矿井的开采范围,处理好相邻矿井之间的关系。 根据以上规则和矿区总设计任务书的要求,结合煤层的赋层情况,地质构造,开采技术条件,并保证各井田都有合理的尺寸和边界,童亭矿的边界划分如下: 东部边界:矿井东为杨柳 煤 矿; 西部边界:矿井西以孟集断层与临涣 煤 矿相邻; 北部边界:矿井北为赵口断层; 南部边 界:矿井南为煤层露头。 开采界限 童亭井田自下而上沉积了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及上石盒子组含煤地层,总厚 348~ 585m,平均 478m。 详见表 21。 表 21 童亭井田含煤层地层厚度统计表 地层名称 厚 度( m) 平均厚度( m) 下石盒子组 169~ 269 219 山 西 组 87~ 152 121 太 原 组 92~ 164 138 开采上限 :7 号煤层以上无可采煤层; 下部边界 :8 号煤层以下无可采煤层。 井田尺寸 井田的走向最大长度为 10Km,最小长度为 ,平均长 度为。 井田倾斜方向最大长度为 ,最小长度为 ,平均长度。 煤层的倾角最大为 35176。 ,最小为 9176。 ,东 翼 平均为 14176。 ,西翼平均为13176。 本井田 水平面积的 计算采用 AutoCAD 中面积查询的方法获得:井田水平 面积为: s=( km) 2 井田赋存状况示意图如图 21。 图 21 井田赋存状况示意图 矿井工业储量 储量计算基础 ; 《煤炭资源地质勘探规范 》关于化工、动力用煤的标准:计算能利用储量的煤层最低可采厚度为 ,原煤灰分不大于 40%。 计算暂不能利用储量的煤层厚度为 ; ( 1998) 5 号文《关于酸雨控制区及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有关问题的批复》内容要求:禁止新建煤层含硫份大于 3%的矿井。 硫份大于 3%的煤层储量列入平衡表外的储量; :夹石厚度不大于 时,与煤分层合并计算,复杂结构煤层的夹石总厚度不超过每分层厚度的 50%时,以各煤分层总厚度作为储量计算厚度; ,厚度变化不大,煤层产状平 缓,勘探工程分布比较均匀,采用地质块段的算术平均法。 : 7 号煤层容重为 , 8 号煤层容重为。 井田地质勘探 1964~ 1965 年原华东煤炭工业基建公司第三勘探队勘探, 1973~ 1974年安徽省煤田地质第三勘探队又进行了详细勘探;并相应提交了《临涣、孙疃普查资料》、《童亭地区普查报告》及《临涣勘探区精查地质报告》。 1969年省煤田地质三队在进行韩村一井田精查勘探中,又有 3 个孔落入童亭井田区域内,精查勘探前,共施工钻孔 79 个(含陈楼 42 个),工程量达 ,地震测线长 113km。 1975 年 6 月~ 1977 年 9 月,省煤田三队和物测队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对童亭井田进行了精查地质勘探。 1977 年 10 月两队提交了《童亭井田精查勘探综合地质报告》,并经原两淮煤炭基地建设会战总指挥部批准。 精查期共施工钻孔 58 个,工程量 ,地震测线长 68km。 1984年 9月至 1985年 5月省煤田三队在 14~ 21勘探线间施工钻孔补 1~补 9,总工程量 , 1985 年 7 月提交 ―童亭矿补钻地质资料 ‖。 1999 年安徽省地质矿产局以地矿 [1999]120 号文批准将 原杨柳井田 4 线以西部分 (称陈楼块段 )划归童亭矿,面积约。 安徽煤田地质三队于1997 年 9 月 7 日补充勘探共施工钻孔 8 个,工程量。 在补充勘探前,有钻孔 42 个,其中找煤 4 个孔,普查 6 个孔,详查 32 个。 工业储量计算 本次储量计算是在《童亭井田精查勘探综合地质报告》及《童亭矿补钻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储量计算可靠。 矿井主采煤层为 7 号、 8 号煤层由于井田边界形状 不规则 , 但 煤层赋存较为 均匀,因此采用 AutoCAD 中查询面积的方法得到井田的平面面积。 工业储量 由 下式 确定 : Zg=MR/cos14176。 21 式中: Zg井田工业储量,万 t; M-煤层厚度, m; M=; R煤的容重, t/m3 R=。 Zg=10619(万 t) 矿井可采储量 安全煤柱留设原则 、井筒留设保护煤柱,对较大的村庄留设保护煤柱,对零星分布的村庄不留设保护煤柱;。 用岩层移动角确定工业场 地、村庄煤柱。 岩层移动角为 β=65176。 、 γ=65176。 、 δ=65176。 ,表土层移动角为 45176。 ; :工业场地维护带 15m;村庄 10m;风井场地 20m; 30m; 20m; 50m; ,根据《煤矿设计规范中若干条文件修改决定的说明》中第十五条,工业场地占地面积指标见表 22。 将工业广场定为长 400m,宽 360m。 表 22 工业场地占地面积指标 井 型(万 t/a) 占地面积指标(公顷 /10 万 t) 240 及以上 120180 4590 930 矿井永久保护煤柱面积损失 井田边界保护煤柱留设 20m 宽,则井田边界保护煤柱损失量为 万 t。 断层煤柱留设 30m 宽,则断层保护煤柱损失量为 293 万 t。 工业广场按 Ⅱ 级保护留围护带宽度 15m,工业广场面积由表 21 确定,取 公顷。 工业广场保护煤柱如图 23。 则工业广场保护煤柱损失量为 807万 t。 以大巷中心为基点,大巷两侧的保护煤柱宽度各为 30m,则大巷 保护煤柱损失量为 万 t。 主、副井井筒保护煤柱在工业广场保护煤柱范围内,风井井筒保护煤柱在大巷保护煤柱范围内,故井筒保护煤柱损失量为 0。 由于松散层第四系含水层直接覆盖煤系地层上 ,矿井在浅部开采时 ,必须留设合适的防水煤柱 ,防止矿井突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