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岭煤矿初步设计说明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平巷延伸长度 700m。 至 1995 年由于在矿井开采中存在生产管理漏洞等问题,导致通风不畅,发 生瓦斯聚集, 酿成爆炸事故,造成多人死亡,而造成矿井被强制关闭。 井巷 采掘 中 , 下 5号煤层在 西侧 回风巷煤层厚度达 9. 50m, 为单一 煤层,井下涌水量最大可达 500m3/ d,其充水因素以斯提克 厄肯 沟潜水侧向补给及上部火烧区积水为主要补给源。 (二) 周边煤矿 夏阔坦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煤矿老 1 号井 、老 3 号井 : 老 1 号井 毗邻本区,与本区东边界相接,斜井开拓, 坡度 23176。 ,开采下 5号煤层,开采 2 个水平,第一水平为 1625m 水平,第二水平为 1606m水平,向北开采 670m,开采下 5煤层,煤厚 ,排水量 180m3/d。 老 3 号井:斜井开拓,为现生产井,二个井口,开采下 10煤层,坡度9176。 ~ 20176。 , 现开采 第三水平 1643m 水平,井口以下约 37m 进入煤层;第一、二水平因遇火烧现已封闭。 第一水平 向北 开采 100m,第二水平向北开采 200m,煤厚 左右;第三水平为 1643m 水平, 现第四水平 1626m水平向北掘进 100m, 排水量 120m3/d。 监狱煤矿:(现合并后为榆树 河 煤矿) 位于本区北 3km 处, 1994 年建井, 主斜井 31176。 ,斜长 201m,向西与副 井相通,向东未开采,已达 1775m 水平,开采下 10煤层,煤厚。 排水量 60~ 80m3/d。 榆树 河 煤矿:(原名塔里木乡煤矿) 位于本区北 3km 处,为一斜井,坡度 28176。 ,开采水平为 1750m,采下 10煤层,主要向西开采,采长 450m, 排水量 170~ 180m3/d,井下涌水量主要来自于火烧区积水。 第二节 地质特征 一、 地层 矿区内出露的地层由老至新有下侏罗统塔里奇 克组 (J1t)、阿合组(J1a)、第四系 (Q4)。 现分述如下: 下侏罗统塔里奇克组 (J1t) 地层厚度 340~ 355m,本次未见底,以灰白色、浅灰绿色粗砂岩、中砂岩及砂砾岩为主,夹灰色、灰绿色细砂岩、粉砂岩及炭质泥岩、煤层,夹薄层菱铁矿。 局部含银杏、苏铁、本内苏铁、羊齿等化石。 煤层主要集中在中上部,含煤 8~ 11 层,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按岩性组合特征及含煤性可分为上、中、下三段。 上段 (J1t3):岩性以灰白色、浅黄绿色中、细砂岩为主,夹粉砂岩、泥岩,含煤 3~ 4 层,编号为下 1~ 下 5煤层,地表露头及浅部均自 燃,岩石中铁质被氧化呈紫红 ~ 棕红色,裂隙发育,坚硬,区内下 5煤层露头火烧严重,地表易于辩别,作为上、中段分界标志。 在矿区北部均有出露,本段地层厚度约 ~。 中段 (J1t2):岩性以灰白色粗砂岩及砂砾岩为主,夹灰色粉砂岩、 泥岩,含煤 5~ 6 层,编号为下 6~ 下 12煤层,其中下 下 下 下 12煤层全区可采,为本次主要勘探煤层,下 12煤层全区分布,局部可采,层位稳定,为中、下段分界标志,在矿区北部地区出露,全区分布,本段地层厚约 ~。 下段 (J1t1):上部以深灰色 粉、细砂岩为主,夹薄层泥岩及煤线,下部灰绿色中、粗砂岩为主,夹有细砂岩,具大型斜层理,不含煤,底部为砂砾岩,本段地层厚约 130m,钻孔揭露地层厚度。 下侏罗统阿合组 (J1a): 灰白色、浅黄绿色中、粗砂岩为主,巨厚层状,具大型斜层理,夹薄层细砂岩,底部为灰白色砂砾岩,与下伏地层呈冲刷接触,可见地层厚约 ~ ,未见顶,在井田区均有出露。 第四系全新统 (Q4pL) 以砂土、砾石为主,松散,无胶结,冲洪积层,地层厚度 0~ 35m,全区仅东部边界靠近斯提克厄肯沟一带及冲沟内有出露。 二 、 构造 本区位于捷斯德里克背斜南翼,总体为一向南倾伏的弧状单斜构 造。 地层走向近东西向,为 130176。 ~ 285176。 ,倾向 195176。 ~ 220176。 ,倾角多在 9176。 ~18176。 之间,一般为 10176。 左右,东部露头处较陡,可达 18176。 左右。 区内无断裂构造,在区外(西南角)有一高角度平移正断层,断距小于 5m,对本区煤层无影响。 三 、煤层 (一)、 含煤性 本区含煤地层为下侏罗统塔里奇克组 (J1t),地层厚度为 340~ 355m,含煤 8~ 11 层,自上而下编号为下 1~ 下 12。 其中下 下 下 下 10及 下 12 为主要可采煤层。 下 5煤层露头 在本 区内均已 火烧,其余各煤层多为局部可采和不可采煤层,本次工作所控制煤层总厚度最大为 ,其含煤系数为 %。 (二)、 主要可采煤层 区内 各 煤层赋存 于 下侏罗统塔里奇克组,地表浅部均已火烧,通过钻孔揭露资料分析,塔里奇克组上段 (J1t3)在 本区含煤 3~ 4 层,即下 下 下 下 5。 下 5煤层为可采特厚煤层,其余煤层均为不可采煤层或局部可采煤层 ; 中段含煤 5~ 6 层,即下 6~ 下 12 煤,其中下 6 煤层有三个可采点,属局部可采煤层。 本区主要可采煤层为下 下 下 下 下 12 五层,可采煤层平均总厚。 各可采煤层特征 分述如下: 下 5 煤层:有 5 个钻孔及斜井控制,为全区可采煤层,煤层厚度为~ ,平均厚。 为一结构简单,层位稳定,全区发育的特厚稳定煤层。 顶板岩性为粉、细砂岩及泥岩;底板岩性为粉砂岩。 与下部下 7煤层间距 ~ ,平均。 下 7煤层:有 7 个钻孔控制,全区发育,属稳定煤层。 含 1~ 4 层夹矸,结构简单 ~ 复杂。 具 1~ 4 个分层。 煤层厚度 ~ ,平均厚,夹矸厚度 ~ ,平均 ,顶板岩性为细砂岩及炭质泥岩;底板岩性为炭 质泥岩及粉砂岩。 与下部下 8 煤层间距为 ~,平均。 下 8煤层 : 有 5 个钻孔控制。 为全区较发育,结构简单的可采煤层,其中 11- 1 孔则变为炭质泥岩,属较稳定煤层。 煤层厚度 ~ ,平均厚 , 煤层结构简单。 顶板岩性为细砂岩及炭质泥岩;底板岩性细砂岩及粉砂岩。 与下部下 10煤层间距 ~ ,平均。 下 10煤层:有 6 个钻孔控制,也为一全区发育,厚度稳定,结构简单的特厚煤层,属稳定煤层。 煤层厚度为 6. 14~ 7. 17m,平均厚度 6. 62m,顶板岩性 为粗砂、细砂、粉砂岩;底板岩性为粉砂岩。 与下部煤层下 12煤层间距 ~ ,平均。 下 12煤层:全区有 5 个钻孔控制。 其厚度为 ~ ,平均厚度为 ,结构简单的中厚煤层,属稳定煤层。 顶板岩性为粉砂岩、炭质泥岩;底板岩性为细砂岩、粉砂岩。 可采煤层特征 见 表 121。 可采煤层特征表 表 121 煤层编号 煤层厚度 煤层间距 夹矸 顶板岩性 底板岩性 可采性 稳定性 平均值(点数)最大值~最小值 平均值(点数)最大值~最小值 层数 厚度 ( m) 下 5 )5( ~ )( ~ 0 0 粉砂岩 细砂岩 泥岩 粉砂岩 可采 稳定 下 7 )7( ~ 1~ 4 细砂岩 炭质泥岩 炭质泥岩 粉砂岩 可采 稳定 )(~ 下 8 )5( ~ 0 0 细砂岩 炭质泥岩 细砂岩 粉砂岩 可采 较稳定 )(~ 下 10 )6( ~ 0 0 粗砂岩 细砂岩 粉砂岩 粉砂岩 可采 稳定 )(~ 下 12 )5( ~ 0 0 炭质泥岩 粉砂岩 粉砂岩 细砂岩 可采 稳定 四 、煤质 (一)、物理性质 本区各煤层物理性质基本相同,均为黑色,碎块及粉末状,性脆,沥青光泽,参差状~阶梯状及贝壳状断口,比重大,条带状及均一状结构,节理 及内生裂隙发育,宏观煤岩类型主要以半亮型及半暗型煤为主。 本区各煤层显微煤岩组成,均以有机显微组份的镜质组份为主,惰质组份次之。 变质阶段:各煤层的变质阶段均为 0~Ⅰ。 显微煤岩类型:区内各煤层的煤岩类型均为亮暗煤~暗亮煤型。 (二)煤的化学性质和工艺性能 据本次采样化验分析,本区各主要可采煤层其化学性质如下: 化学性质 ( 1)工业分析 下 5煤层:其原煤空气干燥基水份 含量较稳定,一般在 %~%之间,平均为 %,精煤空气干燥基水份 为 %~ %,平均为 %;原煤干基灰份 为 ~ %,平均 % , 精煤干基灰份 产率为 ~ %,平均 %;原煤可燃基挥发份产率 为 ~ %,平均 %,精煤可燃基挥发份产率 为~ %,平均 %。 下 7煤层:其原煤空气干燥基水份 一般在 %~ %之间,平均为 %,精煤空气干燥基水份 为 %~ %,平均为%;原煤干基灰份 产率为 ~ %,平均 % , 精煤干基灰份产率 为 ~ %之间,平均 %;原煤可燃基挥发份产率 为 ~ %,平均 %,精煤可燃基挥发份产率 为 ~ %,平均 %。 下 8煤层:其原煤空气干燥基水份 一般在 %~ %之间,平均为 %,精煤空气干燥基水份 为 %~ %,平均为%;原煤干基灰份 产率在 ~ %之间,平均 %,精煤干基灰份产率 平均 %;原煤可燃基挥发份产率 为~ %,平均 %,精煤可燃基挥发份产率 平均为%。 下 10 煤层:原煤空气干燥基水份 在 %~ %之间,平均为 %,精煤空气干燥基水份 为 %~ %,平均为 %;原煤干基灰份 产率在 ~ %之间,平均 %;精煤干基灰份产率 在 ~ %之间,平均 %;原煤可燃基挥发份产率 为 ~ %,平均 %,精煤可燃基挥发份产率 为~ %,平均为 %。 下 12 煤层:原煤空气干燥基水份 在 %~ %之间,平均为 %,精煤空气干燥基水份 为 %~ %,平均为 %;原煤干基灰份 产率在 ~ %之间,平均 %;精煤干基灰份产率 在 ~ %之间,平均 %;原煤可燃基挥发份产率 为 ~ %,平均 %,精煤可燃基挥发份产率 为~ %,平均为 %。 各煤层煤质主要指标见表 122。 各煤层煤质主要指标成果表 表 122 煤层 编号 原 煤 分 析 精 煤 分 析 (%) (%) (%) (%) (%) (%) 下 5 ~ ~ ~ ~ ~ ~ 下 7 ~ ~ ~ ~ ~ ~ 下 8 ~ ~ ~ ~ ~ ~ 下 10 ~ ~ ~ ~ ~ ~ 下 12 ~ ~ ~ ~ ~ ~ 注:该平均值为加权平均值 ( 2)元素分析:各煤层元素含量均以炭元素干燥基 含量为主,均在 80%以上,氧加硫元素干燥基( O+S) .daf 含量次之,多在 10%左右。 氢元素 5%左右,氮元素 %以下。 各可采煤层元素分析见表 123。 各可采煤层元素分析成果表 表 123 煤 层 编号 元 素 分 析 C:H (%) (%) (%) ( O+S) .daf (%) 下 5 ~ ~ ~ ~ 下 7 ~ ~ ~ ~ 下 8 ~ ~ ~ ~ 下 10 ~ ~ ~ ~ 下 12 ~ ~ ~ ~ ( 3)煤中的有害元素 各煤层的有害元素中干基全硫含量较低,在 %~ %之间,其它各有害元素,磷、氯、砷含量也较低,氟含量虽变化范围较大,在14~ 93ug/g 之间,但达不到对环境产生危害的指标值,可满足各部门对煤中有害元素的要求标准。 各可采煤层有害元素见表 124。 各可采煤层有害元素汇总表 表 124 煤层 编号 全硫 (% ) 磷 (%) 氟 (%) 氯 (%) 砷 ( ug/g) 原煤 精煤 下 5 ~ ~ ~ 528126~ ~ 1 下 7 ~ ~ ~ 709314~ ~ 121~ 下 8 ~ ~ 下 10 ~ ~ ~ 428135~ ~ 121~ 下 12 ~ ~ ~ 788575~ ~ 120~ 煤的工艺性能 ( 1)发热量 据采样资料,本区各煤层发热量较高,原煤干基弹筒发热量均在25MJ/Kg 以上,最高可达 ,属中等~高发热量煤。 各煤 层发热量见表 125。 各煤层发热量成果表(两极值 /平均值) 表 125 煤层 编号 原 煤 分 析 精煤分析 ( MJ/Kg) ( MJ/Kg) ( MJ/Kg) 下 5 ~ ~ ~ 下 7 ~ ~ ~ 下 8 ~ ~ ~ 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